1#
2016年是最严《食品安全法》实施第一年,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平稳,波澜不惊。然而,接近年尾的12月中旬,风云突变。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披露,目前市场中**的许多牛排,其实是用卡拉胶、TG酶对碎牛肉块进行涂抹,并对涂抹过的肉进行困压、冷冻,最终形成完整的牛排,节目中将“重组牛排”称为“胶水牛排”。节目播出后迅速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线上线下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

2016年是最严《食品安全法》实施第一年,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平稳,波澜不惊。然而,接近年尾的12月中旬,风云突变。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披露,目前市场中**的许多牛排,其实是用卡拉胶、TG酶对碎牛肉块进行涂抹,并对涂抹过的肉进行困压、冷冻,最终形成完整的牛排,节目中将“重组牛排”称为“胶水牛排”。节目播出后迅速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线上线下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

根据媒体报道,上海某食品研究所一位高级工程师应邀专家身份参加了该电视节目,这位专家对“重组牛排”进行了解读和点评。专家本应针对消费者的疑问进行专业点评并对观众的解惑给予科学合理的解答。然而由于专家对卡拉胶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解读不准确,导致节目播出后,所谓的“胶水牛排”在网上被广泛传播,迅速成为走红词汇,“牛排”恐慌症一触即发。这一现象引起了上海市行业协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月16日,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率先向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发出声明,表示该节目内容严重误导了观众和消费者。12月30日,针对近期网上流传的澳洲肉类市场流入大量“重组牛排”“胶水牛排”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等说法,国家食药监总局做出回应称,肉的重组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其使用的碎肉不等于劣质肉。而且,在标准规定的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经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的及时声明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科学回应,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钟凯博士、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教授级高工和南京农业大学徐幸莲教授等权威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专业解读,给所谓的“胶水牛排”报道引起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撤了火,降了温,有效预防了该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该事件本身应该就此告一段落了,但事件发生的原因却值得深刻反思,为什么一档有专家在场的电视节目仍然导致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食品热点事件出现?为什么“专家”成为“砖家”?

这里不谈电视媒体和主持人的因素,仅对受邀专家的因素看,以下三点是该电视节目播出后产生负面结果的内在原因:

首先受邀专家并未能准确理解“重组牛排”的概念;

其次受邀专家未能对卡拉胶在该产品中使用给出正确的解释;

第三未能就主持人对食品添加剂的不正确、不科学的表达给予纠正。

结果点评专家成了砸向“重组牛排”的“砖家”,这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因此在涉及食品热点事件解读和点评时,专业人士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为广大消费者释疑解惑。在具体实践中,专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仅对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问题进行点评或解读。
2.    参与点评或解读活动前应做足功课。
3.    点评或解读中所阐述的内容应科学、严谨。
4.    对在场的其他人士的不当表达应予及时纠或适当的补充说明。

本世纪前十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损害了我国食品工业的信誉和声誉,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心。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配套的系列法规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在这一过程中,食品产业界和科技界的专家们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食品工业正处在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保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至关重要。媒体和行业专家们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