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民种的是两块田,养的是两圈猪,喂的是两笼鸡。撒化肥、喷农药、灌工业污水的粮食交给国家,施农家肥、浇井水的粮食留给自己。卖到农贸市场上的韭菜,是用剧毒农药1605泡根培植的,看上去新鲜的芦笋更是使用了十多种农药。这些菜,都是“专供”城里人的,在养殖和种植过程中做了手脚的农民,已经有了“绿色”意识。 湖北某市有个洋澜湖,那里的渔民从不吃自己捕获的鲢鱼,因为被严重污染的湖水含有超量的金属汞,经烹调后,吃在口里有一种煤油味,即药水怪味,因而被当地人称为“药水鱼”,容易引起痴呆症、败血症、出血热。“药水鱼”危害不浅,生产者却不断地产,不停地卖。洋澜湖经环保部门监测为五级水体,根本不能用做水产养殖。然而2000亩水面却年年“产销两旺”,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在本地不好销售的情况下,渔民想方设法地将“药水鱼”销往不知情的外地市场或食品生产企业。而一些单位和个人往往把“药水鱼”做成鱼丸、炸成鱼块、腌成干鱼,再卖给消费者。 显而易见,这样的食品生产出来,出口要被退回、罚款,吃了会中毒、生病,实质上是对物产、资金、能源、人力的巨大浪费。在肉、鱼、蛋、奶、菜、果的生产上,追逐这种数量的增长,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而因影响国家声誉、危害人体健康、浪费大量资源、违背职业道德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破坏因素。 “小康不小康,还要看健康。”小康的发展水平除了经济指标、收入指标、蛋白质的日摄入量外,理应还有个内在生活质量问题。能不能拥有更多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中国小康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原则,就是“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但愿污染远离我们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