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食品安全话题 [复制链接]

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存有五大误区

    "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苏丹红事件、方便面致癌风波、食用福寿螺中毒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人们对食品产生恐惧心理,纷纷发出此问。在7日中国工程院举办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食品业内的权威专家指出,一直以来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都存有不少误区,而这些误区尚无权威部门给以纠正。

  误区一:食品都是100%安全。
  "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食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说,没有100%安全的食品,科学家和企业仅仅能将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消费者根本不接受食品有风险这一事实。因此,大凡某类食品发生安全性问题时,人们都闻食色变,纷纷弃之。他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误区二:重视化学性污染,忽视食源性疾病。
  消费者和政府部门最担心发生诸如苏丹红等化学性污染事件,而忽视发生在身边的腹泻等疾病。食源性疾病指凡是通过食入病原体而患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该所首席专家刘秀梅告诉记者,此类疾病是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对全球人类死亡原因的分析表明,至少1/3同食源性疾病有关联。因此,她认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生食水产品、乳制品、生食蔬菜的监控。

  误区三:将假冒伪劣食品视作食品。
  陈君石说,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假冒伪劣产品所造成的,而非食品本身的问题。可是,无论政府还是媒体都将矛头指向了食品,直接导致消费者对食品产生恐慌心理。

  误区四:食品中含有致癌物就是致癌食品。
  方便面生产企业暗地里搞不正当竞争引发的方便面致癌风波,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概念不清混淆是非。该所研究员吴永宁告诉记者,目前科学界公认,方便面油炸后产生的丙烯酰胺属于动物致癌物,而对人体无害。但是,当科学家将这一结果公之于众时,消费者却相信企业或媒体的炒作。陈君石称,食物是否致癌关键在于其致癌物的含量和人体的摄入量。

  误区五:不合格食品等同有毒食品。
  一些商贩在瓜子外皮上涂矿物油是为了让瓜子好看,被媒体炒作为"有毒瓜子"。其实,矿物油也称"液体石蜡",具有通便等作用,国家允许将其用在食品上。瓜子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但不等于有毒。

  专家们指出,这些误区尚无权威部门给以纠正,继而引发了公众对食品消费的恐惧心理。

  "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政府权威部门应该第一个站出来,解释原因或平息风波。"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遗憾的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政府权威部门往往退缩在后,而搬出企业或所谓的研究机构来评判是非。不知道该听信于谁的消费者,发出"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疑问在所难免。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处长张志强也指出,单个科研机构或某大学、某专家评判食品危险性的做法有失公允。他建议,卫生部门应组建一个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食品危险性评估"机构,当一类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及时、综合地评估问题,才能向公众提供科学、公正的信息。

 

 2006-9-8

分享 转发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2#

7类食品今后也过QS关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9月1日起,糕点、豆制品、蜂产品、果冻、挂面、鸡精调味料、酱类食品开始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今后这7类食品也要加贴QS标签。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糕点产品包括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如月饼、面包、蛋糕等。

  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分为发酵性豆制品和非发酵性豆制品两大类。发酵性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豆制食品,包括腐乳、豆豉、纳豆等产品。非发酵性豆制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杂豆为原料制成的豆制食品。包括豆腐、干豆腐、腐竹、豆浆等产品。

  蜂产品包括蜂蜜和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

  果冻产品是指以水、食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

  挂面产品包括以小麦粉、荞麦粉、高粱粉、绿豆(或绿豆粉、绿豆浆)、大豆(或大豆粉、大豆浆)、蔬菜(或蔬菜粉、蔬菜汁)、鸡蛋(或蛋黄粉)等为原料,添加食盐、食用碱或面质改良剂,经机械加工或手工加工、烘干或晾晒制成的干面条。

  鸡精调味料产品包括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酱类产品包括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各种调味酱,以及以调味酱为主体基质添加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禽类等)加工而成的酱类产品,主要包括甜面酱、黄酱、豆瓣酱等。


发布日期:2006-9-8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3#

我国食品中的增塑剂污染严重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和他的科研小组新近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我国食品中的增塑剂污染几乎无处不在,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亟待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增塑剂是塑料袋及塑料制品中含有的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学成分,加入这种化学成分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目前,我国千千万万户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的食用油。厉曙光教授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增塑剂,而铁桶装的零拷油中却几乎没有。尤其是家庭厨房脱排油烟机上积累的食用油残渣中,增塑剂的含量非常高,这说明人们在烹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增塑剂随着油烟吸入肺中。

    厉曙光教授和研究小组的科研人员还对集市上采购的畜禽类食品,如猪肉、猪肝、猪腰、猪心、鸡肝、鸡肫、鸡心等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些食品中全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猪肉产品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鸡肉产品。此外,在西红柿、土豆、青菜、香菇、木耳等26种蔬菜、水果和干货中,厉曙光教授也检测出各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甚至人体的血液中也含有增塑剂成分,在厉曙光教授检测的130多名老年人的血清中,半数以上样品中都含“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增塑剂使用大国,每年约生产30多万吨增塑剂。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增塑剂类化合物毒性低,具有良好的理化特征,且生产方便,价格低廉,因此几乎不加限制地生产和使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虽然增塑剂急性毒性较低,人体摄入后几乎没有急性中毒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通过动物的胚胎毒性研究还发现,增塑剂还能导致动物仔胎的腭裂、脊柱畸形、心脏变形、眼睛缺陷、指或趾畸形、肢变形等严重后果。厉曙光教授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增塑剂可缩短果蝇的寿命,降低果蝇体内的抗氧化酶等的活力,对小鼠心脏、肝、肺、肾的毒性影响很大,尤其对小鼠的睾丸影响明显,受增塑剂污染的小鼠睾丸体积可萎缩将近一半。

    厉曙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增塑剂污染几乎到了无处不在,其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如果国家有关部门再不给予有效的预防和强有力的控制,我们将为这一现象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极大的代价。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健康意识,自觉地制止和防止塑料袋的乱扔、乱弃行为,加强全民的保护环境观念。政府应从行政管理上出台有关举措,禁止塑料袋的免费使用,控制塑料容器的滥用,从源头上预防增塑剂的污染。这在国外都有很好的先例,如德国的商店大多使用纸袋,而塑料袋则有偿使用,从而减少了顾客滥用塑料袋的意识,提倡顾客自带布袋或其它容器。此外,我国食品行业也应大力提倡减少塑料包装容器的使用,尤其应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种食品的直接接触,防止增塑剂对食品的污染。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开展增塑剂毒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人体健康进行相关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从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分析和了解增塑剂的毒性,在高分子领域开发和研制更优质、更安全的替代产品,并研究相关的干预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06-9-8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4#

呵呵,不被饿死就被毒死呢,请问大家愿意选择哪一种呢?食品源头安全问题尤为严重呢,该注意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