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龙头节”,俗称之为“二月二”。早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过一首名叫《二月二》的诗传世:“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可见这个节日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到了明代,这个节日已经盛行全国。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节日何以叫做龙头节,又何以叫做龙抬头呢?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古代氏族社会时,人们认为天上有一种能够腾云驾雾、兴风作雨的动物叫龙,它威力无比,能制服万物,但又有冬眠的特性,“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时,正逢春分时节,龙与蛇等冬眠蛰伏的动物苏醒过来,抬起头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称之为“龙抬头”。总而言之,这个节日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另一种来源则出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当他建都南京后,下旨修建石头城。正逢二月初二这天,他得知造城即将竣工,便率领众臣登上石头城城楼,四下里巡视之中,见市井繁华,一片太平盛景,不由得心花怒放,仰首大笑。这时,一些拍马屁的臣子即以此事为由头,称皇上仰首正是“龙抬头”的吉祥之兆,说得朱元璋得意洋洋,便乘兴颁旨,定此日为全国欢庆的龙抬头之日。这个节日就此流行开来。

  关于这个节日,长期以来也伴生出不少风俗歌谱。

  一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带到的吹笛子,带不到的捏鼻子。”旧时,民间有“正月里媳妇不回娘家”的习俗。其实是由“正月里夫妇不空房”的习俗而衍变形成的,甚至民间一度还有“新出嫁的姑娘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会死公公。”的迷信说法。所以到了二月二,好歹已经过了正月,而且又是个吉祥如意的日子,各家各户都是急切地盼望女儿回家来母女相会,说说体己话,看看女儿在婆家过得怎样;胖了还是瘦了,“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嘛。至于“活猴”,是外婆对活泼可爱的小外孙的疼爱称呼,而带到女儿的人家自然十分开心,如同“吹笛子”一般的欢乐相聚;至于没有带到随女儿而来的小外孙,外婆的心中自然不放心,怏怏不乐了。这里的“捏鼻子”,是扬州人形容有苦难言的无奈之语,用在此处真是十分妥当的。

  二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洗澡过年”的说法,用以形容穷苦人家的卫生习惯。从春节前到二月二,时间已过去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了。此时剃头,谓之“龙头”,也就增强了吉祥如意的意味。有不少人在这个歌谣中还添了一句“家家小孩剃毛头”,意思是小孩不会哭闹,其实是小孩因为过年期间吃得好些,是“年饱子”还没有过去,比较好“哄”,所以能顺顺当当地剃头。有些女孩常选在二月二穿耳孔,家长们常选在二月二送稍大点的小孩入学塾“开蒙”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每至二月二这天,用过年祭祀灶神、祖先和诸神后所剩下的蜡烛点燃了,照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驱灭害虫和老鼠的歌谣,还有孩子们在二月二这天用筷子敲酒盅和瓢勺,边敲边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二月二,敲瓢勺,十窝老鼠九窝瞎”,以此来驱鼠灭鼠。


  四是二月二凌晨,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或打谷场上画粮囤或粮仓,祈祷新的一年五谷满囤粮满仓。有的在画的粮囤、粮仓内撒些炒熟的杂粮,惹得鸟雀飞来啄食,谓之“吃虫子”,预祝新年中农作物无病无虫害。还有的用纸剪出鸡、猫等动物的模样,用烟熏了以后,取鸡吃虫子、猫吃老鼠之意,谓可避虫、避鼠。

  二月二当天,扬州还有吃食除夕晚余下的锅巴的习俗。此外,人们还将所吃的食物都取龙名,如饼子叫“龙鳞”,面条叫“龙须”,饺子叫“龙牙”。妇女忌用针线,以免“损伤龙的眼睛”。

  二月二相传还是土地神的生日,人称“土地诞”。扬州人旧日每逢二月二还有举办“土地会”,为土地公公“暖寿”的习俗。各家各户事先自愿捐款,到了二月二当天,纷纷到土地庙敬香祭祀,并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祝贺土地公公的生日。城里的还聚会琼花观,祷祝土地神护佑一方平安和新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