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目前来看,进口葡萄酒从量上快速增长,冲击了国产葡萄酒市场。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的涌入也普及了葡萄酒知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和认知葡萄酒,促进了葡萄酒市场的发育。加入WTO 后,进口关税下降使得大量的优质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进而推动了葡萄酒消费的普及,尤其是进口酒商对葡萄酒品酒的教育大大提高了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爱好和接受程度,推动了国内葡萄酒消费由“喝”向“品”的转变。中国高端葡萄酒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国外高端葡萄酒品牌以合资、合作及代理等方式陆续进入中国。



       受益于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葡萄酒产量逐年攀升。2010 年中国葡萄酒总产量为108.9万千升,同比增长13.4%。面对国外葡萄酒品牌的冲击,本土葡萄酒巨头如张裕、长城及王朝等企业,借鉴国外酒庄酒模式,加大高端葡萄酒产品的投入,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我国葡萄酒行业是朝阳行业。我国葡萄酒行业需求空间仍较高, 销量年均增速有望达到15-20%的水平, 进口酒对国产市场的冲击并非一概而论。在100元以下和1000 元以上的价格段将受到进口酒的冲击, 但在300-1000元竞争并不激烈。而这一价格段需要长期的品牌积累和渠道的深度分销。



       从红酒进口来说,国外葡萄酒破门而入并欲成威势,这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我国与世贸组织的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经济贸易合作,允许外国葡萄酒行业到中国投资办厂,这又给国内葡萄酒行业构成很大威胁。面对国外葡萄酒的精湛工艺和品牌质量,以及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和全新的营销手段,中国红酒业只有仓促应战,和张裕联袂的法国最大的卡斯特集团就曾说:“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从产品质量来说,从1994 年试图与国际接轨的“国标”出台后,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的综合条件,继而又出台了一个“行标”,并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等,这给中国红酒市场带来了一片混乱,直到今年下半年国家废止了《半汁葡萄酒》标准。因为质量标准低级、混乱,规则放逐,使中国葡萄酒业看似蓬蓬勃勃繁花一片,却总也高攀不上和国际葡萄酒业对接的台阶。低投入高利润的白日梦驱使我们厂家蜂起,群雄逐鹿,却“杀出去”的鲜有。



       从品牌品位来说,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身份,一种级别,一种等级分明的标志;是一种象征货真价实的徽章;是一种产品元素、要素持续一致的保证。



       国外的品牌是,什么级别的酒庄或庄园,就只能生产什么级别的酒,错了不行,他们要的是一种质量,一种经得起拷问的信誉度,比如,法国的罗曼涅•康蒂庄园、白舒伐尔庄园、拉菲等。而在中国,一个酒厂既能生产出“高价位高档次”的酒,同时还能大量生产没有档次的“垃圾”酒,在“高档次”酒商标的宣传下,没档次的酒也同样沾光得道鸡犬升天成为“品牌”,事实上,倒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品味了。酒是有好坏之分,既是品牌应该质量始终一致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