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小型香槟活动,罗兰百悦(Laurent Perrier)香槟与其中国代理商ASC公司一同庆祝双方携手合作,受邀的宾客们互相轻声寒暄着,侍应生送上的是罗兰百悦无年份香槟以及其著名的粉红香槟,托盘里还有生蚝等搭配小食。

  毫无疑问,在柏悦酒店举办如此类型的活动很契合香槟本身的高端定位。人群中也有香槟拥趸,津津乐道于这款香槟经典的葡萄酒调配——“霞多丽是多少、黑皮诺是多少”。很不好意思的是,我显然不习惯去背诵这些专业数据,自己更好奇的是,中国市场中,真正的香槟发烧友、自掏腰包买香槟的人群有几多?

  酒店侍酒师Jerry Liao坦言,以他在酒店餐饮宴会部的工作经验来看,上海本地客人在婚宴中预订香槟的比例非常低,大概只有西方人结婚才会用香槟。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用香槟”是说每桌酒席都为客人准备了香槟饮用,而并非中国常常见到的新人在香槟塔前、仅仅做出祝酒的仪式。难怪,超级丹和谢杏芳大婚现场的香槟也被媒体翻出来当新闻热播:“据酒斛网编辑观察,婚礼现场选用的香槟应该是著名的巴黎之花香槟NV。”

  从很多因素综合来看,香槟在中国终究是小众青睐之物。我也曾从杭州某五星酒店侍酒师Michael处获悉,香槟在中餐厅几乎是卖不动的,意大利的“超级托斯卡纳”的销售都好过香槟。在这个新市场,中国人还未养成喝香槟的习惯。一份新浪微博上发起的中国人消费香槟的调查显示,尽管有96.7%的人表示曾经喝过香槟酒,但是,其中仅有59.1%的人表示,一年中饮用法国香槟的频率在2次以上,8.9%的人饮用过2次,14.4%的人饮用过1次,17.6%的人一年中未曾饮用过。

  首先是经济因素。大多数中国酒客还是觉得香槟昂贵。假设开10桌酒席,每桌10位客人,总共得准备20瓶香槟,400元一瓶来计算,那就是8000元。长辈们会心疼——那得喝多少“上海石库门”黄酒呢。相比之下,西方人也是一样会“肉痛”,譬如,在澳币疯涨后,2011年酩悦香槟在澳洲市场零售价降低至44澳元/瓶,年轻人就开始喝得起了。当然,酒商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

  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喜庆,自然更愿意以红葡萄酒招待客人,万一遇到令人头痛的闹酒者,伴郎伴娘们还可“偷天换日”——偷偷换上已勾兑了可乐的酒杯。还有,被重口味葡萄酒浸淫了许多年的中国消费者来说,香槟的酸度、矿物质口感、轻盈优雅的风格,对于他们而言未必是一种享受。

  而对于买单的人来说,喝香槟也不是一件省心事,或许会有心理压力。

  朋友和我八卦一件真事儿,某位女朋友生日,一众熟人约在上海外滩高级酒吧庆祝。“寿星婆”一时高兴,自顾自招呼侍应生开香槟,结果很诡异:数位男士先后称有事离开。自己买单几千大洋的“寿星婆”狠狠鄙夷了一下那些男士。

  若从心理角度分析此事,男士们未必完全是为了逃避账单,另一种可能性是:突如其来的香槟让他们没有心理准备。或许寿星婆与他们只是表面很熟,骨子里没那么亲近——这也得怪香槟形象太暧昧,常常出现在情人节、结婚纪念日、婚宴等市场推广或广告之中。

  不过,整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在香槟生产商们看来依然非常有吸引力,香槟消费增速十分可观。根据法国香槟行业协会(CIVC)的数据,2010年,香槟对中国出口量增长90%,达110万瓶(同期,香槟对英国出口量增长16.3%,达3550万瓶);2011年,香槟对中国出口量又增至130万瓶。

  如今,香槟在中国市场推广,也少不了倚仗五星级酒店的平台。众多酒店分别以巴黎之花、凯歌黄牌、酩悦香槟、玛姆香槟等畅饮搭配早午餐。我只是担心,喝得微醺,大中午出门不太好看呢——这又绕回到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特色。对一些中国消费者来说,在高级酒店吃早午餐,搭配香槟才是最“上档次”的。毕竟,香槟和早午餐对中国人来说都是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