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促进白酒行业良性发展的考虑,对白酒产品进行了历史性的香型评定和名酒评选。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以山西汾酒、河南宝丰等为代表的清香型,以西凤酒为代表的凤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以白云边、玉泉酒为代表的兼香型,以景芝为代表的芝麻香型,以董酒为代表的药香型,以玉冰烧为代表的豉香型,以四特酒为代表的特香型。
  由于香型的原因,从而逐渐形成了川黔产区、黄淮产区、东北产区和两湖产区,但以川黔产区、黄淮产区尤具特色和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川黔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比重34.3%,其中四川占30.2%,贵州占2.4%;重庆占1.7%;黄淮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比重31.4%,其中河南占10.3%,山东占10.9%,江苏占6.3%,安徽占3.9%;东北产区产量占比为13.3%;两湖产区产量占比为4.2%。
  自2008年四川省委省**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以来,由宜宾、泸州、仁怀为核心的川黔产区优势更加突出,这个产区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五粮液、泸州老窖和贵州茅台,是中国优质白酒的主要产区之一。
  可以这么说,中国白酒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这就像法国葡萄酒高度依赖葡萄原料和生产工艺一样,这为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