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一直用白酒来解疲劳、提精神、祛寒镇痛、强身健体。《黄帝内经·素问》说:“酒类、用以治病”;《汉书·食贺志》载:“酒,百药之长”;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酒有“少饮,和血益气,壮身御寒,避邪延秽”和“作酒服,佳于丸散,善而易服,流行迅速”之说;《本草拾遗》评价酒能“通血脉,厚肠道,润皮肤,散湿气,消爱息怒,宣言畅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适量饮酒可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古代中医认为“酒为水谷之精,味辛甘,其性热,其气悍,无所不至,畅和诸经”;具有“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止膝疼痛”和“酒以治疾”等功效。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先民对酒在医学实践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酒对人类的贡献。
       酒具有药用价值,早在西周时期,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设“食医”掌管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饮即水、浆、醴、酒、酱、酏,汉班固《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将酒列为中品,具有养性、遏痛、补虚等功效,宋川锡著《曲本草》记述了现在的二锅头酒曰:“有病人喝一二杯,就能医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疾在肠胃,酒醪所及也”;李时珍曰“烧酒?其味辛泄,升阳发热,其性燥热,胜湿祛寒,故能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传统医学表明:酒味甘辛性热,入心、脾经能畅通血脉,活血祛淤,祛风散寒,消冷饮,除胃寒,健脾胃,矫味矫臭的功效,还能引药上行,助药力,行药势,振精神。可见,酒从饮食文化上升为医疗技术和手段,丰富了我国的酒文化,是先人们的聪颖和睿智的结晶。
      国外对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美国医学专家对28万名年龄在40~50岁习惯饮酒者跟踪研究长达12年,发现适量饮酒(每天1~2杯)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比不喝酒者少20%以上;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天饮酒不超过二盎司纯酒精(约合60%vol白酒60mL),有助于减少冠心病发生。英国的研究表明,适量饮酒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降低49%;在长寿和死亡率方面,适量饮酒的男性的死亡率比不饮酒低21%~28%。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少量饮酒(60kg体重日饮60%vol白酒100mL左右)可使人体血管扩张并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集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疾病的发生,故日本人称酒为“长寿水”。日本人对5139名饮酒者进行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天饮用上述量白酒的人,死亡率明显低于不饮酒或戒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