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名片的前身今世 [复制链接]

1#
    “名片”一物是在晚清时期由国外的留学生传入中国的,那时候的中国封建思想还是很浓厚,很难接受外来的舶来品,即使是这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所以对于这一张不过方寸大小的白纸,中国的士大夫把名片视为异端来看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地对名片进行攻击。
    汪康年在《汪穰卿笔记》里就对当时人们喜欢用名片不以为然,他说:“以小白纸为名刺,非吾国制。留学外洋者或不得不如此,否则实不必用。若用之中国人无可为说,用之外人彼不过笑吾国人好学外人而已。”在字里行间之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士大夫那种自高自大的心态。
    其实在把眼光往回看,在更早的战国**,那时就有人在使用类似于名片的物件了——“谒”,那时的各诸侯王需要定期进京述职,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把自己的名字和背景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称之为“谒”。一直到唐宋时期,随着纸的普及,出现了“名帖”和“拜帖”并且成为了交际中的常用品,就连那些文人雅士去逛青楼都会递上一分帖子,以表身份好得到当家花旦的青眯。
    而到了明清**,甚至出现了专门放“名帖”的盒子——“拜匣”,拜访者会连同装着“名帖”的匣子一同送到被拜访者的府上,以示尊敬。不过“名片”这一称呼是一直到晚清才出现的。那时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频繁的中国人开始在见面时交换名片,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而在这之前,都只是单方面的递送,不会面对面的交换。使用方式的转变使得守旧的汪康年无法接受,但对于这一潮流的兴起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对他人说:“留学生可以在国外用,入乡随俗嘛,不过回国之后就不要用了嘛。”
    不过对于新**的我们来说,名片早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随身物品之一,见面“片一片”也早就不局限于纸质名片了,例如一直专注于电子名片开发的一片成名APP,就是用手机将名片以链接的方式,通过QQ、微信等多个社交平台或扫描二维码、NFC设备来传播个人信息和公司简介。不仅环保,还保证了其信息的“寿命”,避免以往接到名片后就随手扔的尴尬场面。还可以借此让他人了解你所在企业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信息,随时保持联系,不用像以往一样去翻名片夹。
    一片成名电子名片APP以图文、视频的立体展示方式,告别了以往卡片的干巴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体、动态式的传播。
分享 转发
TOP
2#

首普机电过来了解一下,感谢楼主的精彩分享了。
高压风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