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一座计划经济“堡垒”--盐业专营——破除在即。
      11月20日,盐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向央视确认,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让涉盐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对此,一家省级盐业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该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行政性垄断”。他还透露,为了应对盐业体制放开挑战,该企业自2012年起就在逐步多元化。
千年盐业专营史终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盐业体制改革历时近十年,今年以来放开盐业专营消息密集。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由原来的国家发改委批准下放到地方**。虽然食盐专营并没有向市场放开,但业内认为这是在为盐业市场化改革铺路。10月底,中国盐业协会传出消息,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完成了各部委意见征求。消息指出,盐业将于2016年取消特许经营,2016年企业同时申请新许可证,2017年开始获得新许可证的企业开始新的经营活动。
盐业专营的历史可溯千年。彼时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却相对稀缺,专营为国家带来大量税收。今天的食盐可以方便获取,在税收方面的意义微小,2006年盐税只占我国税收的0.04%。
       现行专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食盐强制加碘以防治碘缺乏病的要求。至今,加碘盐仍是国际通行防控碘缺乏病的有效手段。199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对食盐产销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对食盐价格实行**定价。这也就意味着,食盐生产性企业被完全排除在市场经济规则之外。而食盐运销企业,也就是各地的盐业公司则对市场形成垄断。同时,由于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通常是“两块牌子,同一套班子”,因此也多被指政企不分。
      近年来,不断有声音提出,要打破盐业专营,引入市场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毛晓飞2009年曾撰文指出,食盐加碘其实不必一定要采取专营模式。“以法律规定制盐企业加碘的义务,使之以竞争方式向市场自由供应,通过**的质检、卫生和工商部门以及消费者对碘盐供应商进行直接监督。”
盐业公司布局转型
     沿海地区一家盐业公司内部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也曾就放开盐业专营提出过意见,核心观点是,虽然要打破垄断,但是为了避免放开就乱的状况,应该把全国的盐业公司进行重组,形成几家大的集团,由这些国有控股的大型集团互相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盐业改革宜缓不宜急。“专营的时间比较长了,一下子放开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盐业改革可以向电信业取经,在全国分几个大区,把中盐总公司下属的公司彻底独立出来;下一步是逐步允许食盐生产厂家等企业进入流通领域,与其形成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全面开放。虽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但近年盐业公司一直存在专营政策变化的预期,并将其作为挑战,加快转型。例如中国盐业总公司近年开发出珍品海盐、姑盐等中高端产品,其甚至在201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一代肥料成功投产并投放市场。据该公司介绍,这是国内首家实现工业化生产新一代环境友好型包膜缓控释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