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内蒙景友沙漠优质水等6种饮用水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该公司表示因水井塌方,加大臭氧浓度灭菌,才导致生产的矿泉水中溴酸盐超标。
“采用臭氧灭菌,是国内矿泉水行业的主流灭菌方式,可生成溴酸盐,如果企业不懂得控制臭氧浓度,肯定会出现溴酸盐超标的情况。”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郝凤桐主任表示,通过加热或过滤,很难去除溴酸盐。
饮水卫生是关乎人类安全的大事。为了消灭饮水中的致病微生物,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广泛使用氯气饮水消毒的方法。氯气处理水量大,成本低,且具有持续消毒作用。1974年曾有报道,饮用水加氯消毒过程中能够产生三氯甲烷等有害物质,人们开始关注水体氯化消毒的副产物。
此后,人们发现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能氧化分解水中多种有机物,迅速杀灭人和动物致病的各种病菌、病毒及原虫等微生物。但是臭氧消毒饮用水也存在缺陷,最大的问题是容易产生潜在有害物质溴酸盐。溴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
 臭氧控制不严致使溴酸盐超标
理论上只要控制臭氧加入浓度和缩短臭氧与水的接触时间就可以控制溴酸盐的生成。但事实上厂家更惧怕产品微生物超标而不得不向水中加入浓度不低的臭氧:
一方面微生物指标是显性的、一旦超标就易被发现、也可能会有急性症状和后果;而溴酸盐指标是隐性的,厂家一般基于监测臭氧浓度来经验地间接对应溴酸盐浓度值,超标不易被及时发现、也没有明显症状和市场反应,除非型式或专项检查,溴酸盐一般不会象微生物指标那样受到关注。
另一方面微生物和溴酸盐标准和监测力度不对称,致使企业重细菌等微生物指标而轻溴酸盐指标:微生物指标属于出厂检验项目,国标(或企标)规定的检测频率和批次以及判定标准都较明确,而溴酸盐目前只在新版天然饮用矿泉水(GB8537-2008)和生活饮用水(GB5749-2006)的标准中加以规定,而在现行的瓶(桶)装饮用水(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1998)、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GB19304-2003)等国家标准中还未将溴酸盐列入毒理监测指标,除矿泉水外的许多瓶(桶)装饮用水企业也还未及时修订,未将其列入企标监测范围,强制的修订要求在2010年7月《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出台才成立,有些还未到企标强制的3年复检期,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这些企业溴酸盐超标就是违法,所以许多企业有侥幸心理。
溴酸盐是可控的,只要摒弃臭氧工艺,使用欧美等国家通用的无臭氧工艺,就可从源头杜绝溴酸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