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饮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文字记载的饮食养生思想源于《周易》,其饮食养生理念及做法出于“彭祖”,在后世编撰的诸多养生著作中都引用《周易》这一哲学思想。《内经》提出“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告诫人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的在于保持阳气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发,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周易》关于节制饮食的养生思想影响甚远,明代胡延贤指出:“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为食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念,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阴阳五行广泛用于天文、气象、化学、数学、音乐和医学,彭祖在四千三百年前,就将它用于了饮食,那么什么是阴阳五行?它又是怎么运用在饮食中的呢?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产生的,并认为金、水、木、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而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约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五行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见附图)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指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万物相生相克,如阴阳两仪,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生有克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
《黄帝内经》中提到,气味当五脏,白当肺、辛,黑当肾、咸,青当肝、酸,赤当心、苦,黄当脾、甘,即中医把五脏五色五味按照五行属性进行对应,五脏中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五脏之间也存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食物的五味、五色也是根据五行属性进入内脏,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互作用,食物的五味:辣、咸、酸、苦、甜,根据五行五脏相关联,辣入肺、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食物的颜色也是如此,从中医角度来讲,白入肺,黑入肾、绿入肝、红入心、黄入脾。
中医理论告诉我们,多酸伤肝、多甜伤脾、多苦伤心、多辣伤肺、多咸伤肾。即酸能补肝,但过多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日久也伤肝,以此类推,故五味讲究调和平衡。此外,五行养生还讲究天人相应,顺应四时,不同季节用不同食物养生。春季五行属木,利于补肝,五味对应微酸、五色对应绿色,应该吃青菜、青豆、菠菜等食物。所以有夏天养心,五味对应微苦,五色对应红色食物;秋天补肺,五味对应微辣,五色对应白色食物;冬天养肾,吃黑色食物;五味对应微咸,长夏补脾,四季皆宜,可吃**食物。同时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对症进食地选料、烹饪、调味和饮食,以求人体内阴阳平衡。
食物不同所含营养不同,味道也不同,只有将五色五味融入一道菜中,营养才均衡,食物营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的阴阳才会得到平衡。《左式春秋》就提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论断。而彭祖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将阴阳五行理论用到饮食之中,他所创的“雉羹”和“羊方藏鱼”都采用了阴阳五行原理。
古有彭祖“羊方藏鱼”今有“鱼羊鲜阴阳调补养生汤”两者皆有养身,皆用阴阳五行理论。多年来本店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养生美食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平衡、调和、时养的境界为精神追求,就是为了给大众带来不一样的饮食体验,旨在把养生和美食完美结合起来以服务大众。在本店众多菜式中,其经典菜品“鱼羊鲜阴阳调补养生汤”、“九鸡汤” 和“五色养生粥”就是典型的符合五行养生的佳肴。
“鱼羊鲜阴阳调补养生汤”是在名菜“羊方藏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采用与五行“金、水、木、火、土”五种元素相对应五味;(辣、酸、咸、苦、甜)和五种颜色(白、绿、黑、红、黄)烹饪食材为辅料,经过独家配方精制而成,实属冬季养生极品。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羊为阳,鱼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不可数,然其要一也”,鱼者阴也,羊者阳也,鱼羊鲜者阴阳调补养生也。
阴阳五行是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认识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饮食养生的公式,中国医学及养生文化的智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