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伴随着频频发生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部门和消费者对乳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决定乳品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成为我国乳业整体健康、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我国乳业发展正在从注重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一些企业开始重视奶源基地建设,细化乳品市场,开发高端产品,增强养殖与加工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尽管中国乳业正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但是目前成绩仍不尽人意。

日前,现代牧业发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预警公告,预计上半年公司将录得亏损。7月15日,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贝因美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修正公告,半年报业绩从盈利变成巨亏。另外,原生态牧业作为国内一家乳牛畜牧公司,公司2015净利润减少84%至6617万元,实现营业收入比2014年同期减少11.19%至10.33亿元;在港上市的中地乳业,公司2015年同样出现营收和净利同比减少;山东的东营的澳亚,与现代牧业一样,将原奶喷粉储存已经成为常态。几家大型公司的业绩无疑是中国乳业现实版的缩影,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似乎碰到了死穴。国内养殖业还能坚持多久?又该往哪里去?近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国奶业白皮书(2015)》。该白皮书汇集中荷两国权威专家资源,通过宏观数据统计及来自实地、长期的监测和考察数据对整个产业链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梳理。

[b]关键词1

规模化养殖and种养结合[/b]

“这些年,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散养户占到40%,养殖小区占到30%,规模化牧场占到30%。2015年,该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散养户下降到25%,而在2008年,该比例高达60%以上。此外,养殖小区的份额也有所下降,而规模化牧场的比例却在持续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年,散养户比例将大幅减少,养殖小区将降到百分之十几。”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在向记者讲解白皮书时提出,“规模化”是未来奶牛养殖的重要方向。

根据白皮书引用的农业部数据显示,100头奶牛以上的规模养殖(包括小区)比例自2006年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3年,该数据为41.07%,2014年超过45%,2015年达到49%。

李教授认为,随着散户加速退出市场以及养殖小区的逐渐转型,规模化家庭牧场和现代化牧场仍将是未来的养殖主体。然而,在奶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奶牛选育选配、饲料转化效率改善,奶牛福利与舒适度、粪污处理技术和牧场经济管理与运营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目前中国无论大规模养殖场还是小规模养殖户,很多都是“种养分离”,尤其是在以“千头牧场、万头牧场”为主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奶牛养殖的成本和环保压力凸显。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种养结合”是发展现代奶业的一条重要规律。通过实施“种养结合”,牧场可实现优质粗饲料的基本自给,动物福利改善和粪污还田利用,这样能达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鲜乳质量和减轻环境污染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据了解,2013年,国务院正式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经济、高效的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同时,**还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草牧业发展、苜蓿和玉米青贮生产的扶持政策,促使大型企业在建造牧场时环保意识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明显加强,更注重对“种养结合”养殖模式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机构陆续投入科研力量,在奶牛长寿性、饲喂效率和方式、规模化牧场经济模型分析、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牧场粪污处理利用等领域开展多项专项研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种养结合”生态友好的奶牛养殖模式,以期实现奶业发展的“环境和谐”。

[b]关键词2

原料奶品质and奶业振兴[/b]

与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和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原料奶品质的不断提高。

据来自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220家示范规模牧场的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示范牧场生产的原料奶乳脂率、乳蛋白率分别达到3.83%和3.15%,比2010年提高了3.0%和1.3%,细菌数和体细胞数分别为17.3万个/ml和29.4万个/ml,比2010年降低63.5%和23.6%。

白皮书通过对2014年对全国13个省市的205个奶牛牧场,共计24.4万头奶牛进行深入调研,对包括牛场基本信息、饲喂管理、饲草使用、畜舍条件和原料奶生产条件等做了全方位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数据显示,牧场平均奶牛存栏1202头,产奶牛存栏687头。每头产奶牛每天产奶25.41kg(校正值),干物质采食量20.10kg,日粮成本为55.35元,饲喂效率达1.27。原料奶牛奶乳脂率3.88%,乳蛋白率3.19%,体细胞数31.48万/ml,细菌数14.00万/ml。在原料奶卫生指标方面,参与调研的规模化牧场水平已趋近或超过欧美标准。由以下数据不难看出,随着国内原料奶品质的总体上升,奶业振兴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b]关键词3

奶粉产量下降and销量低迷[/b]

再来看看我国的乳品加工领域。纵观中国奶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到了2015年,液态奶、干乳制品产量都恢复了增长,只有奶粉产量仍在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规模乳品企业共生产液态奶2,521.00万吨,同比增长4.72%;干乳制品261.53万吨,同比增长3.46%,其中奶粉141.95万吨,下降4.50%。

国内对奶粉产量的统计,包含了工业奶粉和婴幼儿配方乳粉,这两类产品都受国际市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奶粉产量仍在下降,并影响了干乳制品的增幅。从2008年至2015年中国奶粉年产量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经历了涨幅波动后,中国奶粉年产量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之后又有所下降,这些都归因于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被进口产品抢去了大部分市场;二是工业奶粉直接受到低价进口产品的冲击,酸奶、乳饮料、饼干、烘焙等产品的生产部分使用了进口奶粉。

即使液态奶、干乳制品产量恢复增长,但乳品加工行业的盈利能力仍然在2015年显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销售额增幅小于产量增幅,说明乳制品出厂价格下降,利润总额增幅也大幅缩小,表明乳品消费仍然低迷。

[b]关键词4

产业布局and国际合作[/b]

为了摆脱低迷现状,振兴中国奶业,整个产业链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尝试变革。以乳制品加工业为例,重新产业布局成为重要战略举措。而产业布局与两大因素脱不开关系:原料容易获取、靠近主消费区。

随着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品企业面向全国布局,乳品加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即,向主消费区扩展。如,安徽省由于距离主要消费地区近,虽然原料奶产量较低,但液态奶产量较高,伊利、蒙牛在安徽都有加工厂,因此带动了安徽的乳品生产,2015年液态奶产量88万吨,全国排名第11位。

此外,随着乳品加工业布局的变化,主产省的奶源也输向外省加工。以内蒙古为例,2015年牛奶产量803万吨,但液态奶产量仅有276万吨,干乳制品产量17万吨,除牧民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很多原奶被运向外省。

同时,随着奶业发展的全球化竞争加剧,乳企间的国际合作也在逐渐增多。除了国外乳企在中国的投资与合作,如恒天然收购贝因美18.8%的股份,更有中国乳企的海外投资,如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以色列Tnuva77.7%股权完成交割,同时也有中国乳企频繁与国外科研学术机构就技术研发方面达成合作,如新希望乳业与新西兰皇家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为中国奶业搭建了深度国际化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