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池好,好岳池,岳池米粉越吃越好吃。”这是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绝对,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真正对出与之完全工对的上联。也正因如此,该对联一直备受众多文人的关注,并在国内保持着较高的知晓率。而借着这一契机,岳池米粉也逐渐开启全新发展**。

  悠久的历史传承蜚声全国的美味

  说起岳池米粉,不得不谈它的历史。恰好,岳池县史志办退休职工金青禾对岳池米粉的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

  “岳池米粉历史极其久远,相传为宋末元初时期,该县坪滩乡民米兴浩发明。”金青禾介绍,当年,合川钓鱼城被元军攻克后,嘉陵江沿岸仍有军民奋起反抗,一位名叫郑斯勇的宋将在抗击中受伤后,被转移到坪滩境内的米兴浩家养伤。郑斯勇嘴伤吃东西困难,米兴浩就与家人将米泡涨,磨成米浆,做成米糊,一点一点地喂下。一天两天还行,几天过去,伤员对米糊难以下咽,愁得米兴浩一筹莫展。这天,他望着没有下锅的米浆出神,突发奇想:米糊吃多了生烦,何不变变花样?他就把很浓的米浆舀起来,一点一点地慢慢倒进用铁锅烧开了的水中,锅里马上现出了一根根筷子粗细的米粉条。他高兴地舀起来,放入食盐等佐料,再一根一根地喂进郑斯勇的嘴里。粉条十分酥软可口,郑斯勇很快就咽下大半碗,米兴浩兴奋不已。之后,米兴浩又不断改进,将磨成的米浆倒进自做的“漏瓢”,用物将米浆加压,强迫其漏入开水之中煮熟,这样米粉条就细多了,吃起来也更容易下咽。

  郑斯勇离开岳池后,每到一处,他就把米兴浩的细心关照和他所吃米粉的情况告诉人们,引起不少外地人专程到岳池坪滩场向米兴浩学习米粉制作技术,一传十,十传百,米粉便越传越广,因属大米制成,又是米兴浩创制,故名米粉。

  随着**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的需求,米粉逐渐成为岳池人一日三餐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早餐,多以米粉为主食。据岳池县相关史料记载:民国十三年,县人唐忠延在县城开羊肉粉馆,日销八百余碗;民国十九年,县人范原禄在县城开肥肠粉馆,以猪大肠加少量鲜猪肝、心舌、骨头等,与去壳白豌豆炖烂成汤粉,生意甚隆。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现在,岳池人都喜欢以米粉为早餐。”金青禾说,岳池米粉因质地细软,味鲜汤美,吃后浑身通畅,余香沁脾,故使人常念不忘,久久郁怀,“或许是这一缘故,大凡高官贵客、亲朋好友,只要来到岳池,早餐多以岳池米粉为食,在充分领略岳池米粉的美味后,方觉不枉此行。”

  随着岳池米粉的逐渐扬名,岳池文人们也开始做起了米粉文章,特别是岳池米粉征联活动,把岳池米粉搅得四海皆知,征集米粉对联的信件如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岳池县委宣传部一位同志回忆,曾有一段时间,一家省级媒体对岳池米粉对联进行报道后,全国各大媒体疯转,宣传部办公室人员接应征电话就忙不过来,而信件最多时,一天可收到数十封。更有甚者,一位家住北京的退休老人竟带着自己写好的对联,不远万里来到岳池,既是应征,更是为了亲口尝尝正宗岳池米粉的味道。
信息来自中国米粉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