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古以来,饮食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有云:“食色,性也。”《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尚书洪范》列举了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即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八政之中饮食居于首位,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

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桂林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考察桂林特色饮食,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区域特色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稻作文化和桂林米粉

稻米是桂林人的主食,稻作文化是桂林饮食文化的灵魂和根本。桂林人以稻米为原料,制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食,米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谈到米粉不能不先说米粉的原料——稻米。

从地理位置上看,桂林地处岭南,地理坐标为北纬24°15′至26°23′,东经109°36′至111°29′。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桂林属于稻作文化区,至今桂林的饮食结构中稻米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广西民族研究所的覃乃昌先生提出“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说”。他从民族学和生态人类学出发,结合考古学、历史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等,提出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的观点。2012年上海科学家韩斌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认为栽培水稻的祖先是广西人。

2002年桂林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了新石器**的碳化稻谷,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梗米标本。古代的桂林人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培育传承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

桂林米粉的历史几乎和桂林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分五路向百越进攻,以统一岭南百越各部。为了解决军粮转运问题,秦始皇派史禄到桂北兴安修建灵渠。据民间传说,修渠的兵卒都是北方人,都是吃小麦面粉长大的,很不适应南方一带的饮食。史禄根据北方面食的制作方法,就地取材,用大米粉代替了小麦粉,制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米粉”。这种说法因缺少文献记载很难考证,但通过桂林米粉和北方面条的制作和卤水的调配,两者几乎毫无二致,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用于制作加工面粉的石臼和木杵。广西所处的百越地区在距今9000多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中出现了石斧、蚌刀、石磨盘、石磨棒和陶器等生产生活工具。应该说制作米粉不成问题。桂林米粉这种具有南北独特风味食品,得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如今,桂林米粉已经走出桂林,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桂林米粉的招牌,甚至远在欧美各国,亦可见到桂林米粉。

佛教与马蹄

佛教发源于印度,从汉**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深远。广西,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桂林名产——马蹄,就和佛教传入中国有关。

信息来自中国米粉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