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巴克没有选择广州,至少至今还没有选择,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曾经在广州策划过一个“咖啡文化节”的艺术界人士舒勇说,广州人缺乏对咖啡文化的认识,对咖啡并不理解。其实咖啡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都是以“外来文化”的姿态出现的,我们马上就想到了茶文化,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饮料。国人喝茶,可以说是到了精细至极的地步,不但能够轻易分别出红茶、绿茶、乌龙等等各种不同的茶叶,甚至连年份以及产地都可以仔细辨认出来,至于茶道的高手,在水质和火候方面更是有独到的研究,煮茶的炭也是相当讲究的。而说到咖啡,大多数人只知道苦的味道,更多的,也只是在外形和花色上区分开来。一位对咖啡文化深有认识的冯先生说,其实咖啡与茶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外国人喝咖啡,也能够分辨出咖啡豆的种类以及制作的方法,原料的烘焙深度以及咖啡的浓度也有相当的考究。也就是说,咖啡和茶道都是“日常用品”,并非特殊,也用不着过分的神化。

  然而咖啡进入中国,却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们对咖啡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情感消费”的层面,注重咖啡厅的装修和情调,而不是咖啡本身。广州人更是如此,如果说广州的咖啡文化多少有点暧昧,一点也不过分。在本地,纯粹的咖啡厅并不多见,少数的极具个性的咖啡厅成为小资及外国人的“蒲点”,喝咖啡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年前,某个牌子的速溶咖啡在广州叫卖,并且一度走红,其定位就是把咖啡当作是时尚的奢侈品,与洋酒相似。及至近年,这种余味在广州仍然没有消散。真正喝咖啡的人,喜欢研磨咖啡,享受制作的过程,就像中国人喝茶一样,即使选择低价的茶叶也很少购买茶包,另外砌茶的用具和方法也讲求正统。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鞋厂的市场调查员到了同一个地方视察,发现当地人有不穿鞋子的习惯,一人向厂里报告说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人则说这里的市场空间非常大。结果后者在该地区获得了成功。广州的咖啡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无法下定论。但毕竟有人陆陆续续在广州扎根,并且带来了他们的咖啡店,试图要分享这块还没有做大的蛋糕。

  广州咖啡厅的形式

  有资深的饮食界业内人士分析,广州缺乏纯正的咖啡厅,可以说,作为一种业态,真正的咖啡厅在广州是非常稀缺的。本地的咖啡厅是多种饮食文化的结合体,“咖啡+酒”、“咖啡+西餐”、“咖啡+蛋糕”的形式充斥着整个市场。

  这与广州人对咖啡的认识密切相关,至今为止,大多数广州人只是知道“蓝山咖啡”,许多人甚至还不能分辨出即制的研磨咖啡与速溶咖啡的区别,充其量是知道浓度和苦味的不同而已。更令人尴尬的是,即使有比较纯正的咖啡厅,卖奶茶和西饼的成分却是占据了重要的比例。难怪乎星巴克不选择广州,麦当劳的纯咖啡厅也没有在广州开张。当然,纯正的咖啡厅在广州还是有其生存的空间,愫心小筑、美也、表现等等咖啡厅在现代广州人心目中依然有良好的口碑。这些咖啡厅以第三空间的形式出现,许多人把咖啡厅作为家和工作间以外最佳休闲去处,或是和朋友交流的据点。可惜,这样的咖啡厅在广州屈指可数。

  咖啡+西餐

  以绿茵阁、蒙地卡罗、绿岛等为首的“咖啡厅”在广州叫卖的主流食品不是咖啡,而是西餐。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把这些地方称作是“西餐厅”,而忘记了他们作为“咖啡厅”的本来面目。然而,咖啡+西餐的形式在本地却是大行其道,这两种东西作为外来饮食文化的代表被凑合在一起,以咖啡厅的情调为外饰,以牛排和洋酒为内涵,共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咖啡和西餐的混合,可以说是西方饮食文化在广州推广的一个缩影,既然咖啡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并不能迅速在本地推广开来,那加入西餐的元素便成为剑走偏锋的做法。有人把这种结合的形式归纳为“与本地饮食习惯的融合”,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广州人喜欢“讲饮讲食”,同时也强调外在的环境,这种心态正好为“咖啡+西餐”提供了肥沃的培养基。

  咖啡+啤酒

  广州的许多酒吧,都是以“cafe”命名的,之所以说它们是酒吧,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主要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啤酒。咖啡也许在“tea tim e”还能有一些需求,而到了晚上,顾客则会完全忽略了这些咖啡厅的原始形式。这些咖啡厅以沿江路上1920、face、red等等为代表,调酒师取代了咖啡机,啤酒也取代了咖啡豆,人们在这里宁愿花35块钱买一支小啤酒也不愿意多花几元要一杯精制咖啡。同时,这里的顾客也多是结伴同行、三两一伙,单独在这里享受江景和咖啡的人确是极少存在。咖啡厅成了一个单纯的牌子,被其它饮食文化所依附,从侧面上也可以看出广州人实实在在的消费观念。当然,咖啡+啤酒的经营形式并不是广州人所独创的,不同的是,其它地方这种形式占的比例比较小,而在广州却是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已。

  咖啡+蛋糕

  咖啡厅卖蛋糕并不异常,但蛋糕在咖啡厅比咖啡本身更受欢迎便值得一提了。U+We咖啡厅在广州有两个分店,但人们对其蛋糕的认识甚至超过对咖啡本身的品味。其它的咖啡厅也遇到这种尴尬。U+We的策划人冯少伟先生说,主业变成副业、副业超过主业并不是他们的初衷,真正在这里喝咖啡的人仍然是比较注重咖啡的品质,而一些对咖啡认识不深的人才对蛋糕产生更大的兴趣。咖啡厅的装修和格调其实非常受广州人欢迎,只是咖啡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除了“咖啡+蛋糕”,广州还有“咖啡+书吧”、“咖啡+其它饮品”等等模式,同样遇到副业超过主业的尴尬,例如广州美术城的杏林阁咖啡厅,就是以书吧的形式为主流,其主要的客人则以医学界人士为主。

  广州和北京、上海、香港的区别

  喝咖啡的人

  北京、上海拥有为数众多的咖啡厅,咖啡文化在这两个地方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广州和北京、上海最大的区别,就是消费群体的不同。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吸引了许多国际人才及不少归国的留学生。这些人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对咖啡文化相当了解,咖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广州作为华南的经济中心,吸引的是国内、省内的精英人士,品流与北京、上海有所不同,在广州生活的外国人数量比后两者都要少一大截。这种区别,直接导致了咖啡文化缺乏推广的润土,所以要引导广州人的咖啡消费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

  咖啡与投资

  广州的饮食业竞争非常激烈,咖啡文化要融入本地的饮食文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大型的咖啡连锁店没有把广州作为首选便是这个原因。

  咖啡毕竟是“小众文化”,适应面相当窄。有人粗略统计过在广州喝咖啡的人,外国人占10%~20%,这一点证明了大多数广州人并没有喝咖啡的需求。在广州,许多咖啡店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投资者本身对咖啡文化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更难以向顾客进行深度推广。另外,北京、上海等地的咖啡厅都十分看重品味的推广,而广州的咖啡厅则更注重包装的形式。

  不过,广州的咖啡文化并非没有广泛推广的前景。首先是广州人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经济基础;再就是近年广州在饮食方面缺乏新鲜的主题,咖啡作为口号被提出来,很有机会长时间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