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报:巧克力、酱腌菜、蜜饯、冷冻饮品、桶装水抽检情况 [复制链接]

1#


      卫生部近日通报了对市售的巧克力、酱腌菜、蜜饯、冷冻饮品和桶装水的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卫生部要求,各地要加强对食品卫生薄弱环节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桶装水批发店(点)的监督管理。

  ——巧克力。9个省(市)对市售的进口和国产巧克力进行监督抽检,抽查指标为铅含量,共抽查170份巧克力,结果170份巧克力产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中铅限量要求。

  ——酱腌菜。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销售的酱腌菜进行监督抽检,抽查指标为:大肠菌群、铅、糖精钠、甜蜜素和亚硝酸盐,共抽查302份酱腌菜,结果283份酱腌菜合格,19份不合格,合格率为93.7%。抽检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使用超过国家标准允许使用量是酱腌菜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68.4%;铅含量和大肠菌群也是引起酱腌菜不合格的原因,本次抽检发现各有3份产品的铅含量和大肠菌群超过标准限量,各占不合格产品的15.8%;商场(超市)的酱腌菜卫生情况明显好于集贸市场抽检产品。本次抽检商场(超市)的酱腌菜合格率为98.6%,而集贸市场的合格率仅为89.5%,相差9.1%。

  ——蜜饯。14个省(直辖市)对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销售的蜜饯类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抽查指标为:铅、合成色素、糖精钠、甜蜜素、二氧化硫残留量、苯甲酸和霉菌,共抽查269份蜜饯,结果132份蜜饯合格,合格率为49.1%。抽检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使用超过国家标准允许使用量是蜜饯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商场(超市)蜜饯合格情况略高于集贸市场。本次抽检商场(超市)的蜜饯148份,合格84份,合格率为56.8%,而集贸市场的121份蜜饯中,合格仅48份,合格率为39.7%。

  ——冷冻饮品。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销售的冷冻饮品进行监督抽检,抽查指标为:合成色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和产品标识,共抽查294份冷冻饮品,结果257份冷冻饮品合格,合格率为87.4%。本次对冷冻饮品标识的检查中,共检查40份冷冻饮品的标识,仅1份冷冻饮品的标识不合格。抽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冷冻饮品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商场(超市)冷冻饮品合格情况高于集贸市场。本次抽检商场(超市)的冷冻饮品182份,合格173份,合格率为95.1%,而集贸市场的112份冷冻饮品,合格仅84份,合格率为75%。

  ——桶装水。15个省(市)对各地桶装水批发店销售的桶装水进行监督抽检,抽查指标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共抽查242份桶装水,结果170份桶装水合格,合格率为70.2%。抽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是桶装水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批发店的桶装纯净水卫生问题突出。在本次抽检的242份样品中,桶装矿泉水抽检80份,合格70份,合格率87.5%;桶装饮用水抽检74份,合格47份,合格率63.5%;桶装纯净水抽检88份,合格53份,合格率60.2%。本次批发店抽检的桶装纯净水合格率较2004年我部组织对商场(超市)销售的瓶装纯净水抽检合格率87.7%相差27.5%。

  据分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中的添加剂超过国家标准允许限量要求,如蜜饯和酱腌菜中使用的糖精钠、甜蜜素的问题;二是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食品中微生物指标超过卫生标准限量,如冷冻饮品和桶装水的微生物超标问题;三是集贸市场食品卫生问题突出,主要是由于集贸市场的基本卫生条件差、卫生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未按规定进行索证和产品检验,导致集贸市场的食品卫生合格率远低于商场(超市)的合格率。

  据悉,对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各地已对生产经营者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向社会发出通报。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发布日期:2005-11-11

分享 转发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2#

果冻国标最迟明年出台

孩子们喜欢吃的果冻要防止“一口闷”,个头可能要变大,果冻外包装的标签警示语、凝胶强度等都将会有新标准严格要求。“如果没有其他因素,首个果冻国家标准最迟将在明年年初出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标准最迟明年出台

记者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以及部分果冻企业参与的研讨会上了解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会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开始对果冻行业标准QB1432-2001进行修订,即将在年底、最迟明年年初出台首个果冻国家标准。

“如果没有意外,新的国家标准可能最迟在明年年初出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海宁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已经连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集喜之郎、蜡笔小新等多家果冻企业进行新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草稿已经形成,正在修订当中。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份草案,与以往行业标准有很大改变的是,果冻的口径大小、形状和尺寸以及外包装标签警示语、凝胶强度都有详细的规定,届时,果冻不再是儿童食品,而是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休闲食品。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果冻国家标准的出台时间,最迟也得等质检总局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过后才能公布。

果冻外包装需标出警示语

“目前国家标准里果冻的大小将发生明显的改变,其直径应大于(含)3.5厘米,如果是小于3.5厘米,其果冻长度须大于(含)6厘米。”王海宁手拿草稿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这么规定,就是防止老人、孩子一口吞导致窒息的事件发生。换句话说,以后按照国标出来的果冻肯定要长个了。

记者还注意到,凡是果冻产品在使用“布丁”名称时,应同时标示“含乳型果冻”;果汁型果冻应该标出原果汁含量,果肉型果冻应标出果肉含量。

最重要的是,凝胶果冻应在包装正面的明显位置处,用白底(或黄底)红字标示安全警示语和食用方法,且文字高度应不小于3毫米。出席这次研讨会的企业——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丁琦说,国家标准提供了一种方式标注:“3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勿一口吞食,老人儿童需在监护下食用”等等。

“果冻要长个很容易,但是要标出安全警示语和食用方法可能就有点难,这样的话肯定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在现场,记者注意到某企业代表在低声嘀咕着。不过,丁琦认为,他们企业早就开始实行这一种标注方式,也没有影响企业的销售。

国标致使市场门槛提高

对于首个国家标准的出台,果冻企业表现不一。其中在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的喜之郎、蜡笔小新等企业表示赞同。“如果标准一出台,一些小企业肯定要被淘汰,毕竟果冻的市场门槛提高了。”据王海宁介绍,不少大的果冻企业从6月底就开始呼吁并积极参与制订。

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丁琦分析说,果冻一长个,还要增加安全警示语和食用方法,果冻的外包装肯定要换掉,就要换新的模具和设备,这样会使一些小的果冻企业生产成本迅速增加至少10%。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家果冻生产企业,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0多家,其中喜之郎排行老大,年销售额16亿元,来自福建的蜡笔小新年销售额也在5亿元左右。

发布日期:2005-11-11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3#

相关国家标准修改:面粉有望禁用增白剂

    颜色特白、粉质特细,这种面粉极有可能放入了增白剂等添加剂。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纪正昆昨天下午透露,正在修改的面粉添加剂国家强制标准中,将考虑加入“禁止添加增白剂”的内容。

    纪正昆介绍,国家曾对全国16108家面粉企业中的14399家进行过质量抽查,当时合格率只有34.6%,不合格产品中有20.3%都是增白剂严重超标。2001年面粉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之后,有一半左右的企业遭到淘汰,面粉合格率目前已经达到91.4%。目前国家标准规定面粉中允许的添加剂含量是0.06克/千克,但增白剂超标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有的企业甚至还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有害物质“吊白块”来达到增白效果。

    “白得玄乎的馒头里就可能有超标增白剂”,市食品安全办有关负责人说,现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人工合成的非营养性化学物质,虽能增加“美观”,但却破坏了面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长期过量食用会对人体健康有害。

    另据记者了解,北京市质监局10月中旬刚发布的小麦粉抽查显示,33家小麦粉生产企业的33种产品,合格32种,抽样合格率为97%。

    昨天下午,山东“巨嘴鸟”面粉向北京市食品安全办递交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承诺彻底取消面粉中包括增白剂、膨化剂在内的所有添加剂,让北京市民吃上真正的放心面粉。

    提醒

    购买面粉要认准面粉外包装上加贴的“QS”标志,未加增白剂的面粉和面制品呈乳白色或微黄本色,有面粉固有的清香气味;经过增白粉加工的面粉则是雪白或惨白色,淡而无味或带有少许化学药品味,发苦发涩。

发布日期:2005-11-11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4#

商务部发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城乡差异大 源头隐患多 管理多头化
    在食品生产的源头——农村,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尽管涉及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众多,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投诉解决方案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15日发布《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尽管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及食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环境、物流设施、市场管理、检测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据了解,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围绕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2036家城市市场、1324家农村市场和4507位城乡消费者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后推出了这份报告。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设。

    食品安全状况城乡差异大
    根据调查报告,城乡食品安全状况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绿色消费意识、食品安全工作进度等方面。
    调查显示,城市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额外费用。据调查,城市消费者中,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质量和价格并重的占61.7%,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8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好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
    农村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据调查,农村消费者中,74.4%回答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仍首选价格便宜。
    调查表明,城市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刚刚起步。各大城市高度重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严把市场关口。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有浙江、福建等少数地区将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但在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调查还指出,组织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成为部分城市食品经销企业的自觉行动。但在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调查显示,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65.2%为自产自销,46.1%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落市后第二天继续拿出来出售。

    食品生产源头存在隐患
    据对农村生产者调查,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使用,一药多用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68.9%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10%以上的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
    由于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过轻、以罚代刑,导致部分企业负责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据调查,部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不愿意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只是把市场当成出租摊位、收取管理费的“摇钱树”。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但只是挂在墙上而已,并未付诸实施。一些单位虽然购置了检测设备、污物处理设施,但由于运营成本高,利用率低,有的甚至只为应付检查,平时闲置不用。
    部分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商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等;有关部门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标签不符、添加剂超标等,其中包装食品标签不符中缺斤少两占50%左右;从食品类别看,问题最多的是鲜肉及肉制品,占24%,其次是休闲食品和乳品类,分别占15%和11%。

    监管部门职责交叉有待理顺
    报告指出,尽管国务院已明确食品安全管理遵照“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原则,但由于涉及众多管理部门,有的地区涉及30多个部门,彼此理解不一,导致职责不清,难以形成合力,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越位,有的缺位;有权的抢,有责的推;同一部门,既当规则的制定者,又当裁判员,还当运动员;城乡执法力量不平衡,不同部门执法宽严不一;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充当不安全食品的保护伞。凡此种种,使广大群众关注的问题难以尽快得到解决。
    报告举例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投诉解决方案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这给食品安全工作留下了巨大隐患,既加大了搞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国家治理食品污染的成本。

发布日期:2005-11-22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