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闲话“酒吧”

"酒吧"何时落定神州,我想如今没有多少人去刻意追问,"酒吧"就是"酒吧",是"喝酒的地方";就如灯泡一样,灯泡的功能就是照明;如此而已。单从"酒吧"这两个汉字的词语上看,她没有变化,可内容却融入了许多社会文化。

成都的"酒吧"也不例外,它就像大街小巷挂出的T恤一样,好看您就看,合适了,高兴了,您就要;反正,路有千万条,脚却只一双。大包小包随风飘荡,行色匆匆暮色苍茫。

成都的酒吧大概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的时间不算长,却历经兴衰起落,极富戏剧性。从酒吧兴衰看成都人的心态历程,颇有意趣。自从酒吧亮相成都便掀起了一股热潮,成都人似乎突然间发现了一个可以彻底放松自我和张扬个性的乐园。你走近酒吧瞧,有的如原始洞穴,有的宛若英国皇室的客厅,有的似美国西部牛仔的宿营地,有的像一艘巨大的航船,有的像一所温馨浪漫的森林小屋,有的像一个个收藏馆,数不清的手枪或陶器和老照片在各处陈列,营造出独具的特色。几乎人人都能在不同的酒吧找到自己的梦想,于是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成了泡吧一族。一时间成都的酒吧可谓生意火爆,许多新酒吧纷纷开业,满足渴望涌进酒吧一坐的成都人。

最初酒吧进入成都并未分什么清吧、迪吧,只是为了满足客人的需要,单纯的酒吧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增设了许多"节目"。成都人好热闹,酒吧里也渐渐热闹起来,除了有传统的乐队驻唱,还为喜欢自我展现的客人设了KTV包间,由此兼了卡拉OK厅的功能;光是坐着喝酒,唱歌怎能让成都人满意呢?于是大厅中央开辟了舞池供客人们表现舞艺,由此兼了舞厅的功能;成都人好吃,个个都是美食客,光喝酒没有下酒菜当然不习惯,于是西洋情调的酒吧里不但有正宗川菜,而且有各种风味小吃供应,由此兼了餐馆的功能;不喝酒的人也来坐酒吧,为了他们,各种饮料和咖啡不可少,因此又兼了冷饮店和咖啡馆的功能。成都的酒吧功能齐全,俨然成了成都人的天堂。

兴许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物极而反,喜欢跟风的成都人能够迅速地接受并溶入酒吧文化,也容易很快地喜新厌旧被别的一些新事物所吸引。也有一些成熟的成都人冷静下来,对酒吧拉开了一点距离审视,发现成都的酒吧在一个不很正常的环境中已经有了泛滥的迹象。那一段时间,酒吧的经营者们是焦虑的,为了挽回客人,几乎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花样百出,重新装修、举办有奖消费,逢年过节派送礼物,不时地请演艺界的名人来助兴。那一段时间,也就是1990年至1998年间,成都开了无数家酒吧,也关了无数家酒吧,开和关都是那么真实,好像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成都人的消费心理。也就是经过数年的发展和反反复复,成都人给如今的酒吧下了清吧、迪吧等等不同的界定。

清吧是相对的纯酒吧,客源主要是30岁以上的有一定文化修养和思想浓度的人,他们泡吧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刺激,而是找一个富人情味儿的可以把酒谈心、交朋结友或从容沉思、优雅怀旧的场所。迪吧则是酒吧向夜总会的蜕变,在里面玩的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的热情需要释放,他们的精力需要平衡,工余假日跑到迪吧去狂歌劲舞一番,痛快而惬意。

不过经历风雨兼程后的成都酒吧业,经营者们不再雾里看花,他们清楚地知道,保持自己的特色,留住相对固定的那一群老顾客才是立身之本。泡吧的成都人也渐趋稳定,业已形成了自己的休闲习惯,盲目跑风的现象也许不会再重现。

写着写着清风徐徐,明亮当空,如此美妙之夜,是否仍然打算去你心爱的那家酒吧,浅啜一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