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两个星期,坐落在美国纽约东河畔的联合国总部大厦热闹起来,各种摄影器材和巨大的照明灯具被搬进搬出,衣服上印有“环球电影公司”标志的工作人员四处穿行。此地是好莱坞新片《译员》的拍摄现场。该片讲述一位联合国译员偶然卷入政治暗杀的故事,导演是曾凭《走出非洲》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西德尼·波拉克,主演则分别是新科影帝西恩·潘和前科影后妮可·基德曼。一台戏里三尊“小金人”,阵容可谓强大。

  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联合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终于首次允许电影人到总部实地取景。想当年希区柯克拍摄《西北偏北》中“联合国大厅里的谋杀”一场戏时,却死活得不到现场拍摄的许可。结果只好由剧组成员扮成旅游者,进入联合国大厅咔咔咔拍了一堆照片,然后以此为依据,硬是在摄影棚里搭出一个惟妙惟肖的“联合国大厅”来。

  特别要说明的是:联合国有几种不同的通行证,在联大召开会议期间,持“旅游者”类别的证件只能在一楼大厅附近转悠。这里主要是一些礼品展览和照片陈列之类,外加卖报纸杂志的小摊子,观赏度一般。要进入联大会场、安理会等“敏感”区域,就非得有更高级别的通行证方可。这次《译员》剧组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新闻里没有明说。但我估计至少得有一两个会场或者同声传译间的镜头吧,否则还叫什么“译员”呢?

  联合国方面解释,《译员》之所以享有如此特权,是因为它“既不违背联合国的价值观,又可以被几百万联合国无法影响到的人看”。但我认为这个理由非常站不住脚(它可以适用于任何一部影片)。须知近年反恐风声颇紧,联合国每次召开会议之时,附近路口都要摆上装满黄沙的大卡车———以防恐怖分子以汽车炸弹冲击是也。这样的风声鹤唳,哪里还有闲情作秀?真正的原因,恐怕还要到“食色性也”中去找。证据是现成的,美国的“世界娱乐新闻”网站报道,上周一澳大利亚驻联合国大使设鸡尾酒会款待各国使节及联合国官员,妮可·基德曼居然也在被邀之列。影后裙裾飘飘,吸引了在场500多人的视线,竟成了真正的主角。古人云,美女一笑可以倾国,联合“国”自然也在其中。

  最后再扯一点八卦。纽约第一大道和第42街交叉处的这块地皮,在联合国总部迁来之前,原是一处肉食品加工厂。因此后来便有不少“哲人”总结道:当今世界之所以战争不断,盖因联合国选址的风水不好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