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1日实施的我国第一部鸡精行业标准的名称:《鸡精调味料》(SB/T10371-2003)。标准的名称已成事实,但是,有关专家对这一名称的质疑,却值得注意。

  原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李家瑞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鸡精?鸡精即鸡的精华。解放前我国内地就生产鸡精,当时的鸡精是一种糕状物。鸡是动物或动物食品,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出鸡精中“鸡”的含量。既然鸡精里的“鸡”无法准确检测,市场监管就管不住有“鸡”无“鸡”。如果标准的名称叫鸡味调味料,加了鸡肉粉、鸡骨粉的产品再标示出来,就可以解决标准名称名不副实的问题。

  从我国第一部鸡精行业标准起草者太太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一种袋装鸡精食品标签上可以看出,这袋鸡精的配料有谷氨酸钠、食用盐、白砂糖、鸡肉粉、淀粉、鸡蛋粉、香辛料等成分,其中有两项涉及“鸡”,且排序不在前面。据介绍,《鸡精调味料》标准中,对谷氨酸钠即味精含量的要求是35%。如此看来,标示了“由鲜鸡提炼而成”,市场占有率较高、消费者口碑较好的太太乐鸡精的名称“鸡精调味料”是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真实属性的,虽然,这是一种被公认为有“鸡”且有“鸡蛋”的鸡精。产品的真实属性,是新的食品标签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认为,产品的名称有通俗叫法和科学叫法,通俗叫法必须经得起科学地推敲。鸡精就是通俗叫法,却经不起科学地推敲,且与现行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有出入。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郝煜的意见更为尖锐:鸡精的分子式是什么?鸡精的配料中,谷氨酸钠有分子式,食用盐、白砂糖等都有分子式,这些都可以检测,但最关键的,鸡精无法检测,“精”到什么程度更难判定。他认为,鸡精调味料的名称纯属商业炒作,是用标准的名称误导消费者,生产企业自然喜欢这种叫法。鸡精炒热了,标准的严肃性却打了折扣。他认为,鸡精调味料产品的真实属性是复合调味料,只有这个名称能反映出这种产品的真实属性,退一步讲,也可以叫鸡味调味料。产品的名称可以叫鸡精,但执行的标准是不应含有鸡精二字的。

  但是,组织这项标准起草的中国调味品工业协会却难以接受其他名称。卫祥云会长认为,调味料有多种,有用牛肉做的、有用蘑菇做的,只不过这些调味料的市场占有率远远比不上鸡精。但是,不能因为目前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小,就用鸡精这种特定的调味料堵住这些产品标准的出路。检测“鸡”的含量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这项标准对是否加“鸡”主要还是通过感官判断,理化指标只能间接检验到“鸡”的成分,总不能等到世界性的难题解决了才去制定标准。他认为,至少在目前,鸡精调味料应是最合适的标准名称。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