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7年,国外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体长24厘米,近400克体表为全白色的巨蛙,这种白蛙非常脆弱,无法在无遮荫的阳光下生活,但却很凶残,只要有动物走近,它就会撕咬。研究发现,这是一种严重变异的青蛙。

这样的状况如果让农业化学的开山鼻祖李比希看到,他一定会怨恨自己发明了钾肥和磷肥。自从1837年李比希构建了农业化学时代后,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时代依旧在延续着,它在填饱人们肚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



直面食品污染伤与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中的各种化学制剂、化肥、高效杀虫剂对环境及食品的污染,导致了人类生殖力下降,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干扰人类雌雄激素分子。据统计,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十分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人类如果不加以控制,最后会被自己创造的化学物质所消灭。尽管这有点危言耸听,但环境和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危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项人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类的生殖内分泌障碍包括激素水平改变。生殖器畸形、精子活力降低或数量减少,发育异常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与环境内分泌有关。由于这些物质的亲脂性,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进入人体后也难以消除而发生聚集效果。

据食品专家介绍,食品污染途径主要有重金属污染、有机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的污染。

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因为人吃了受重金属汞(Hg)污染的鱼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从1956至1960年间,日本水俣湾地区妇女生下的婴儿多数患先天性麻痹痴呆症。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地区也因鱼体重金属汞(Hg)含量高,当地居民体内含汞量高,也出现幼儿痴呆症,同样在日本因食用遭受重金属镉(Cd)污染的大米,受害者首先是肾脏受损脱钙,继而出现骨软化、骨萎缩,甚至弯曲变型、骨折,重病者的纯体比健康时缩短10至30cm,病人全身骨头疼痛难忍。这些受害者几乎全部是妇女,又以47至54岁绝经期前后和妊娠期妇女为多。在瑞典曾发现在排放镉、铅、砷冶炼厂工作的女工,其自然流产率和胎儿畸形比率均明显增高。在我国,预计2000随污水排放的重金属镉每年约达770多吨,从而引起农田污染,大米中含镉量(高达1.32至5.43mg/kg)大大地超过卫生标准(0.2mg/kg),有的污染区居民每日摄入重金属镉的量比非污染区高30多倍。这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食品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有机污染物以化学农药污染为代表。已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的40至50%诱因之一是农药。另外,妇女的自然流产率与畸型胎儿出生率的增高都与农药使用有关,某些除草剂可致使胎儿畸型,如小头畸型,多趾等。目前全国农药使用量大约为20万吨左右,真正利用率仅10至20%,其余进人环境。许多农民由于缺少环保知识,施用农药的技术不过关,因此农药事故屡有发生。农药事故危机人数在美国每年高达3至4万人,我国每年也有上万人甚至10万人以上受到农药的危害。

另一种有机污染物为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常被人们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人工合成色素不仅种类多,着色力强,而且成本低,深受生产者的欢迎。人工合成色素并不象天然色素那样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物质,它们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其有剧毒性。煤焦油和苯胺不仅可引起神经性的中毒,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性,尤其易患膀胱癌。另外,合成色素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往往还会引入重金属铅、砷、汞等。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这些合成色素,人体摄人过量,必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种器官十分娇嫩,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都比较脆弱。经常食用艳色食品,色素在体内蓄积过多,会消耗体内的解毒物质和干扰正常的代谢功能,甚至导致腹泻、腹胀和营养不良等症。近年来又有专家发现,食用人工合成色素还会严重影响人的神经传导功能,使儿童发生多动症,注意力无法集中。至于超标准使用或使用已被淘汰的合成色素,则可能致癌、致畸,其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不可掉以轻心。

食品的非金属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以硝酸盐(NO3)污染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蔬菜富含维生素、矿质营养元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糖酸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但在生产中常因施肥不当而引起硝酸盐在菜体中的积累。人体摄人硝酸盐总量的80%以上来自蔬菜。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胃肠中可转化为危害很大的致病、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造成人体尤其是婴幼儿的血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胃肠中的胺类物质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常导致胃癌和食道癌。日本人每天摄人的硝酸盐相当于美国人摄人的3至4倍,故日本出现的胃癌死亡率比美国高和6至8倍。所以,在食品店挑选蔬菜和食品时,必须注意其硝酸盐含量的高低。

从毒韭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断有“致癌农药”、“苏丹红”、“氟化物”、“碘元素”、“亚硝酸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



4大隐患直接威胁着食品安全

  从小商小贩的不法行为,到中小食品企业的违法违规,以至大型食品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暗箱操作,诸多食品安全事件均与化学污染有关。“要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在于管好食品加工企业。”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业内人士指出,4大隐患直接威胁着食品安全:一是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根本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数据显示,就小麦粉、大米、酱油、食醋来说,占总销量50%以上的产品都是由10人以下、设施简陋的家庭式加工作坊或者厂点所生产的。二是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在被调查的60085家企业中,84%的企业没有生产能力,65%的没有质量检验,42.3%的原材料进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把关。三是企业管理混乱。大量的作坊式企业根本没有什么管理,检查中发现,15.3%的企业属于无证生产,一些酱油的生产企业现场脏乱不堪,细菌指数严重超标。而且生产人员素质低,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四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过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色素。甚至直接用工业原料生产和勾兑。解决企业问题,专家认为要利用立法的手段才能够改变现状。

但是,从源头直接清除和改变化学污染,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据专家介绍,常见的食品化学性污染有农药污染和工业有害物质污染。农药除了可造成人体的急性中毒外,绝大多数会通过污染食品对人体产生慢性损害。农药主要通过4种途径污染食品:一是食物链富集,土地中的有害物质通过一级级食物链的积聚;二是喷洒农药直接污染食用作物;三是植物根部吸收;四是运输贮存中混放。

三安农业鞠克明总经理说,世界农业发展的势头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三安模式”恰恰为解决食品安全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一是生态化。“三安模式”不仅仅只能解决农民增收,它对化学农业带来的环境和食品危害都能进行有效的化解,不仅能解决种植环境污染问题,它正在制定的食品生产过程中的102项高标准,能够确保食品能够达到和超过世界安全食品标准。有关专家评价,“三安模式”是我国农业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胆尝试。

二是市场化。“三安模式”市场化农业可以选择的一条出路,它采用企业加农户加政府共同组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企业提供3A技术、技术产品和市场渠道,农户提供土地(或养殖场)和劳动力,并日益深入地融入到世界大市场中。因此,在投入较低的前提下,广泛应用适合国情的生物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生产出高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是科技化。“三安模式”以23项技术为后盾,能够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从环境到食品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消化世界先进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吃饱肚子的高兴并没有维系很久,人类发现了“革命”的代价竟是如此之大,一些令人类胆战心惊的幽灵出现了,环境恶化、土壤和水源污染、土壤严重退化、癌症、肿瘤、皮肤病……均不期而至,人类明白了,几十年来在为自己掠夺性开发食物的同时,也为自身掘出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陷阱,证实了“人类只有自己才能毁灭自己”的预言。到本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作家卡尔逊所著《寂静的春天》一书描绘了因滥用农药形成的一个没有鸟啼蛙鸣的可怕世界的图景,促进了人们对化学农业的批判性认识,从而发动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迅速波及全球的“环境革命”,这就是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生物农业,也是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质的改变,也能够带我们走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