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牛奶早产儿让消费者痛心 [复制链接]

1#

据《华商报》报道,7月12日,西安伊利泰普克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优酸乳”和“伊利味可滋”被发现出现大量“早产奶”。7月12日,该报记者看到一箱箱“伊利优酸乳”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西安伊利泰普克饮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外,等待拉运。虽然当天是7月12日,可在这些优酸乳箱上打的生产日期,却是2006年8月2日,整整早产了20天。
 
  或许,读这则报道的时候,我们正端着一杯牛奶,为自己加入“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行列而自喜。这说明奶制品已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此兴旺之时,“早产奶”事件又让中国的消费者心里“堵”了一下。

  牛奶也有“早产儿”,好像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但保质期原本不长的牛奶,竟然可以整整“早产”20天,这种过分足以撩拨起人们十二分的愤慨。其实,关于“早产奶”的争论由来已久,此前就有多个品牌被揭批过。按照以往厂家“对付”质疑的“惯例”,他们多会拿出一个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关于确定乳制品生产日期的函》,指着里面的文字来告诉我们,人家是严格执行规定,不存在什么“早产”的问题。再逼急了,多会甩出一句:早标日期也是行业惯例!

  “早产奶”的出现,表面上是产品与标识不符的问题,实际上是企业竞争无序导致的必然结果。不遵守游戏规则,全然不应是一个成熟企业的做法,而竟然堂而皇之地成了“惯例”。由此可见,与金钱诱惑相比,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被放到了什么位置?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究竟有多大分量?

  业内人士对“早产奶”事件十分痛心。共同的看法是:“食品行业本来就是高危行业,乳品又是食品行业里更为脆弱的,应该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伊利要保证乳品质量应该没有问题,但这样的事给人的感觉是欺骗消费者。”

  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尊重永远是相互的。一旦消费者产生了企业“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印象,就会进而产生出更多的联想与怀疑,譬如产品的香浓口感是否因为添加了香料,企业公布的成绩是否有泡沫化的存在。所有这些,都会最终阻碍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这样浅显的道理,还请中国乳业的风云人物三思。

  从信誉的角度看,品牌知名度越高,失信造成的损失也将越大。伊利这样一个乳业龙头企业,其品牌信誉与生命无异。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不正常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