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阪崎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与健康危害

 

阪崎肠杆菌E. sakazakii是人和动物肠道内寄生的一种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作为肠杆菌科的一种,一直被称为黄色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直到1980年才更名为阪崎肠杆菌,该菌是肠道正常菌丛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和动物致病。1961年,Franklin等首次报道了2例由阪崎肠杆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以后相继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冰岛、荷兰等国家)报道了一系列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

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并且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和死亡,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阪崎肠杆菌的宿主和传播模型,但在一些新生儿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的调查中发现婴儿配方粉是主要的感染渠道。

 

1. 生物学性状

阪崎肠杆菌作为肠杆菌科肠杆菌属的一种,在1980年之前一直被称为黄色阴沟肠杆菌。随着对该菌认识的加深,根据阪崎肠杆菌与阴沟肠杆菌DNA-DNA杂交、生化反应、色素产生和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研究人员对该菌的分类提出了质疑。1976Steigerwalt等发现肠杆菌属菌株可分为与“黄色素存在或缺失”相关的两种不同的DNA杂交群。1977Brenner等发现可根据D-山梨醇产酸和延迟产生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区分产色素和不产色素的菌株。1980Farmer等建议对产黄色素的阴沟肠杆菌重新分类,在同一篇文献中Farmer等指出通过DNADNA杂交他们发现阪崎肠杆菌之间DNA一致性可达83%-89%,而阪崎肠杆菌与阴沟肠杆菌的DNA共有序列只有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