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溫殺菌VS低溫殺菌鮮乳     


  曾有研究單位指出,高溫殺菌的鮮奶會破壞其中的β-乳球蛋白的活性,引起不少人擔心每天喝下肚的鮮奶是不是「沒營養」。為此營養學的教授也在報章與網路發表了一些文章作了說明,不過看到的人就少了點,瞭解的人就更少了。這事大家注意個幾天,也就不了了之。不過前幾天報上的廣告登得斗大,食品大廠用了新技術,生產了低溫殺菌的鮮奶,還有「百位營養師」背書支持。在此就比較一下「高溫殺菌」與「低溫殺菌」鮮奶的異同吧。

  一般的鮮乳是用100℃的高溫瞬間發菌(0.01秒),這種殺菌法的好處是可以保存較多的營養素(即維生素與礦物質),奶香也夠,味道也好。但是這種殺菌法沒辦法把細菌殺光光,所以要放冰箱冷藏,並只能保存10天。在室溫下可儲存6個月的保久乳,用的是超高溫殺菌法,138℃加熱兩秒,但是乳品會有股焦味。

  高溫殺菌法會使其中的β-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等機能性蛋白失去活性。這也是若干人擔心鮮奶「沒營養」的原因。其實這個擔心有點多餘,因為它們的本質都是蛋白質。人體吸收鮮奶中的蛋白質,是先把它分解消化後,再以較小分子的胺基酸型態吸收。不管鮮奶中的機能性蛋白是否因為高溫殺菌而破壞,絕大部分都會消化掉,分解成胺基酸讓身體吸收,身體有了這些胺基酸,就會自己合成自己需要的蛋白質利用。

  低溫殺菌法並不新奇,美國的乳品就是使用低溫殺菌法,俗稱巴斯德滅菌法,72℃加熱15秒。它也較能保存機能性蛋白質的生理活性,也成為廠商的賣點。並且為接近生乳的原味。至於機能性蛋白質會不會被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光光?大部份會,不過會有少數可能會發揮作用,這其實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殺菌法,鮮奶真正的「營養」,是不會因為殺菌法的不同而有太大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