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禁鲜令”三度延期还有无必要实施令人生疑

中国消费者报  唐夏    【2006-11-08】
  ■本报记者  唐夏
    一直牵动着各大牛奶生产企业神经的“禁鲜令”,在历经两度延期之后,再度宣告延期,推迟到明年1月1日实施,业内人士认为,两个月后“禁鲜令”能否如期实施还属未知。
    但记者注意到,在历时三年的论争中,“保鲜派”已经完成了对消费者牛奶营养知识的普及,常温奶巨头也开始生产巴氏奶,巴氏奶主将也拓展了常温奶业务,两大阵营界线已经模糊,“禁鲜令”已无实质意义。
  三度延期的理由如出一辙 
    自2004年5月9日“禁鲜令”出台以来,反对阵营和支持阵营的争执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内部意见存在分歧和反对声音的高涨,原定于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禁鲜令”推迟至今年6月。然而就在6月1日大限将至的前一晚,国标委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禁鲜令”执行日期推迟至今年11月1日。 
    而此次,又是在大限到来前的十几个小时,国标委再次在其网站发出公告,“禁鲜令”推迟到明年1月1日实施。对于第三次延期,国标委给出的理由跟前两次延期的理由如出一辙,仍是部分企业标签库存量较大,延期是为减少企业的损失。一直呼吁废除“禁鲜令”的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在电话中对本报记者反问:“‘禁鲜令’已经出台两年多了,企业应该早就有所准备,哪里还有这么多库存标签?”王丁棉表示,同一标准以同一理由进行三次延期执行,而且其给出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这在政府职能部门运作中史无前例。
    记者注意到,该通知签署日期为2006年10月27日,然而却于四天后才在国标委的网站上公布。本报记者联系到了国标委相关工作人员,但他表示不会对此事接受采访,只是告诉记者,一切情况“看网站通知”。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标委做出这个决定很艰难。任何一家乳制品企业都不会囤积可以使用一年的包装材料,所以此通知中提到的标签库存问题只是托词。随着“禁鲜令”的一次次延期,国标委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 
  两月后能否实施仍属未知
    早在11月1日大限到来前的那段日子,有关“禁鲜令”是再度延期、解禁废除还是做出修改的推测已经满天飞,再度延期后,“禁鲜令”前景如何?
    王丁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说,上次延期是在大限前最后几小时出台延期通知,这次提早半天再次发出延期通知,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内部意见分歧还是很大,多方仍在协调当中,希望有更多时间寻求新的利益平衡。也说明了奶农、企业、行业协会的保“鲜”努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通知中比前两次延期通知多了一句话:“望以上企业尽快做好GB7718-2004的实施工作。”说明国标委的态度还是相当强硬,因此明年1月1日“禁鲜令”能否如期实施还是未解之谜。
    他同时表示,最近数家奶业行业协会正准备将先前的《液态奶标签实施新准则》做出修改,上呈国标委,继续争取废除“禁鲜令”。
  “禁鲜令”已无实质意义
    三度延期后,已经有业内人士对“禁鲜令”的意义提出质疑。东方艾格首席农业分析师陈渝认为,“新鲜”已不再是牛奶的卖点,“禁鲜令”执行起来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取消“禁鲜令”、允许标“鲜”,同样意义不大。因为,作为巴氏奶主将的光明、三元同样开展了常温奶业务,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光明乳业吸纳了原伊利液态奶事业部营销副总陈成熙以及部分原伊利干将,加大常温奶销售力度。另一方面,常温奶巨头蒙牛也开始销售以“新鲜工厂”为品牌的巴氏奶,乳业的两大阵营已经模糊。
    从消费者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标“鲜”并无明显优势。在北京京客隆超市望京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段时间以来,标“鲜”的光明并不比改标“纯”的三元讨巧,这两种巴氏奶“在销量上没什么变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经历了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巴氏奶驻店促销员的介绍后,多数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低温保存的巴氏奶营养,常温保存的灭菌奶方便”的看法。由此看来,禁“鲜”、保“鲜”的论战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巴氏奶营养知识的普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鲜派已经赢得了论战的胜利。
    实际上,真正影响消费者选购因素往往不是标不标“鲜”,而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记者发现,在乳制品柜台前,选购巴氏奶的往往是老年消费者,退休在家,形成了固定的生活节奏,对他们来说,逛超市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每一两天来一次超市,买上一两袋巴氏奶。而一位提了一箱常温奶转身便走的青年人则对记者说:“我也知道巴氏奶营养更好,但是它保质期太短了,我总不能为了喝口新鲜奶,就每两天跑一趟超市吧。”
    正如上海奶业协会秘书长顾佳升对本报记者所说:“奶品加工技术发展至今,各种成熟的不同技术只是在原料奶、添加物和杀菌方法三者之间选择了不同的平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奶和奶制品格局,选择什么样的奶制品是和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工作节奏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