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06-12-26 信息来源:黑龙江农网责任编辑: 石汝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食安全关注程度的增加,我国一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专家认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速而带来的质量标准水平下降。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已相当于种植业产值的3-5倍。绿色食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绿色食品销售额资料显示,世界各国人们对常规食品供应的信任度呈下降趋势,而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速度已经比供应增长的速度快。日本有91.6%的消费者对有机蔬菜感兴趣,77%的美国人和40%的欧洲人喜爱绿色食品。 
  
    在中国国内市场,绿色食品也受到广泛的欢迎,绿色食品满足了人们对生活转型的需要。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调查表明,79%-84%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据权威机构预测,全国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和利润都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此外,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多种经营等特点,发达国家绿色食品的生产受到一定限制,有些国家在总量上已经出现严重短缺问题,目前德国、英国绿色食品大量依靠进口,进口量已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98%和80%。 
  
    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殷切需求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形成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潮流很有必要。 
  
    首先,发展绿色食品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作为农业大国,理应把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绿色食品产业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符合中国的国情,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发展特色经济--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入世后,中国应成为世界绿色食品(主要指有机食品)和天然药物的重要供应地。 
  
    其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农业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的绿色经营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当前我国资源紧张的前提下,更要改变单一的以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为特征的低效率的资源要素组合形式,改变以粮为纲、重农轻商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单一纯依靠经验操作、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由粗放经营的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变,促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 
  
    第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也是由传统的种养业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的需要。应在立法、制定政策和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和迎接国际竞争的准备。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和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纵横联合,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农业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和集团,把农业一体化经营纳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中。 
  
    第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的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充分发挥科技要素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民收入获得大幅度提高。通过产业化,可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励农民走上新的联合之路,逐步形成与支柱产业需求相配套、与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从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绿色食品产业面临生态威胁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使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直接威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近年,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农副产品污染相当严重,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大量向河流、湖泊排放。其中一部分携带汞、铅、砷、铬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加之不合理使用化肥(主要是超量使用氮肥)、农药及人畜粪便流失等,农业污染日益加重,从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湖泊中有一半以上已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等河流中的含氮量也呈增高趋势,并成为近海赤潮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部原副部长相重杨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加快制定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并制定相关标准,定期监测和报告农副产品及其生产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以确保农副产品不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积极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进有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各方必须在各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建立绿色食品基地,有利于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有利于真正使绿色食品走出一条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我国普通有机肥的生产方法还停留在原始状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满足不了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中国绿色食品标准亟待与国际接轨 
  
    由于中国绿色食品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中国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限制,亟须与国际接轨。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魁认为,绿色食品要与国际接轨,首先要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AA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其出口潜力巨大。我国加入WTO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大量出口的机遇。我们应加快标准建设,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尤其要掌握其国际标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及其变化,依据较为准确的市场预测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以便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认证机构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认证标准和体系与欧共体榜样标准不接轨,其认证欧共体不认可,知名度也不高。许多客户明确提出要求要有欧共体国家认证机构的认定。欧共体一些著名的认证机构近年来均已在中国展开了有机产品认证工作,而且客户需求明显有增无减。中国认证机构在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和认证体系上还需要改进,并且要严格认证把关。 
  
    根据欧共体的要求和我国认证机构的现状,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加快有机产品标准的修改和制定工作,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出台统一的有机产品法规,并按国际标准建立可靠和信誉良好的认证体系,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及其认证在国外的知名度,为中国厂商进入国际市场提供行之有效的通行证。另外,面对国外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在中国开展认证的竞争压力,应增加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尽快摆脱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不被欧共体、美国和日本认可的局面,使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成为世界各有机产品主要市场消费者、进口商批发商和我国出口商共同认可的质量凭证。 
  
    --加速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绿色食品要形成大市场的格局,关键要有主导产品和规模生产作保证。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的绿色食品基地,但大都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现象比较突出,很难形成规模优势。不少地方,虽已相继开发出了一些绿色食品,但却迟迟形不成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种结构单一,生产经营分散,规模效益差,产供销衔接不畅。大多数还没有形成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因此,要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要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推进,采取兼并、横联、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组建一批规模较大的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和企业集团,以真正起到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生产推动、市场流通拉动的效果,以不断增强我国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绿色食品基地的创立、建设、发展与壮大,必须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实现优势农业的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绿色食品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在国内要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窗口,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在国外要通过开辟运输航线,设立境外办事机构,开办直销窗口等途径,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辐射力。在此基础上,要采取推荐、培训、选聘等多种形式,不断培养和壮大经纪人队伍,建立一支能够驰骋国内外市场的“流通大军”,使之成为绿色食品远销海内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