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麦肯锡:2010年前或有半数乳企被淘汰 [复制链接]

1#

   麦肯锡发表一份对中国乳业市场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乳品市场将翻番,达到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口味的变化,零售业态的现代化以及不断增加的富裕人口,将改变这个新兴市场的竞争态势,并且像国内其他行业一样,乳品业有可能出现整合风潮。


    而在其中,凭借在产品开发、品牌和渠道管理方面的优势,外资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可以有所作为。

    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乳品市场,在对150多个中国城镇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喜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麦肯锡认为:

    首先,中国消费者和亚洲邻国的购买习惯越来越相似,对牛奶饮品、奶酪、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强烈。目前高附加值产品占中国整个乳品消费市场的四分之一,在日本此类产品约占60%的市场份额。这一比重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长。我们预测未来5年牛奶饮品、奶酪和甜点、酸奶这三类产品将以每年22%、38%和31%的速度增长。对于乳品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利好消息,因为此类产品的利润率比液态奶高出2到3倍。

    其次,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中等规模城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一情况不同程度上可见于其他的包装食品产业。以2004年为例,中国前三大城市占整个乳品行业收入的14%;到2010年,它们的份额将跌至11%。从现在到2010年,70%的收入将来自位居其后的100个二、三级城市。

    再有,麦肯锡认为中国的乳品分销渠道和分销方式将出现迁移。2000年时中国包装食品产业在城镇地区销售额中有五分之一来自于现代零售业态(如超市及大卖场),2004年则上升至三分之一。2004年对外资零售管制的放松,意味着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可以继续在中国大举拓展。零售业态的变迁将给乳品制造商带来巨大变革。1998年40%的乳品通过现代业态分销,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

    然而对中国乳品业来说,现代业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业态使乳品制造商得以借助更为有效的供应链运送产品至销售点,同时也得以借助更便利和友好的环境销售产品,因为超市提供了专业的营销和展示支持。但另一方面,在进场费和上架费方面,现代零售商比小型杂货店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某些现代零售商甚至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乳制品。

    要取得成功,国内乳制品企业必须培养自己在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客户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以牛奶饮品和酸奶为例,此类产品多以创新取胜,要求企业有强大的研发配方和市场细分技能,而许多国内企业在这两方面都力量薄弱。国内前五大乳品制造商的研发投资仅占销售收入的1%,而西方企业的研发投资占总收入的3%~4%。以牛奶饮品为例,国内企业经常通过不同口味和包装来区分产品,却很少考虑这样做的理由。而亚洲其他顶级乳品商多锁定特定消费者群和饮用场合。例如,某一日本乳品企业针对白领推出了高级咖啡纸杯包装的咖啡口味牛奶,供消费者工间休息饮用。

    最后,国内乳制品企业还必须以创新且可承受的方式加强针对次富裕城市的营销力度。2005年占据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蒙牛、光明、伊利等领先的国内企业纷纷通过探索同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强自身的实力。外资企业则利用行业的开放态度,通过各种合样的合作方式包括全资控股,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以2005年为例,新西兰的Fonterra购买了三鹿43%的股权。

    尽管市场需求不断扩张,麦肯锡预计到2010年,现有1600家国内乳品企业中可能有一半在转型中被淘汰出局。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小妹的资料!
TOP
3#

怎么这个小丫头的图象改变呢了?楼上你说了![em05]
TOP
4#

的确,现如今的这种市场情况,每每看到的都是某家与某家合并或者购买其中多少股份,出现这种情况的同时,市场方面仍存在国内乳品大家相互火拼,市场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为了更有能力应对这种潜在的风险,必须考虑与更大的外来的国际乳品巨头合作,利用外来因素有效控制混乱的现状。这是市场动作的大方向。
TOP
5#

怎么办

不过 ,像目前这种样子,将被淘汰的企业能否有个好的下场,尤其是地方品牌,出路在哪里,值得深思。

TOP
6#

不人自我感觉啊     除非牛奶到了比水还便宜的时候才能把小的乳品企业或地方品牌淘汰掉,     在说了2010好想有点早了   2020年有可能实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