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来看看吸附法工艺生产的植酸产品的纯度如何。吸附法工艺,是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先将原料酸浸液(或菲汀酸化液)中的植酸根离子吸附,而后用氢氧化钠溶液洗脱制得植酸钠溶液,再经阳离子交换树脂脱盐获得植酸。在上述吸附过程中,蛋白类杂质因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而被排除,由此,可使洗脱液中的有机杂质明显减少。但多糖类杂质则因带负电荷,可与植酸根同时被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并在洗脱时一起进入洗脱液中。因此,吸附法工艺能够较彻底地去除蛋白类杂质,但不能去除多糖类杂质。

下面,我们以日本专利《植酸钙镁、植酸及肌醇的制造方法》一文中,给出的吸附法工艺生产植酸(肌醇)的分析数据,来测算一下该专利工艺生产的植酸纯度。在此专利中,‘用吸附法制得植酸钠212g,其中肌醇含量为34.8g’。植酸钠的分子式为C6H6O24P6Na12,  分子量为924,其中钠离子量为276,占29.9%。将植酸钠中的肌醇含量换算成有机磷含量,为82.4g,占38.8%。由此,可计算出该植酸钠的纯度为84.2%。这说明,在此植酸钠中,尙含有15.8%的有机杂质(主要为多糖类物质)。现仍以100g植酸钠为例来分析:将植酸钠酸溶后,通过阳离子树脂交换,         植酸钠中的29.9g钠离子被除去,38.8g有机磷则生成60.1g肌醇六磷酸酯,而15.8g有机杂质基本留在交换液中。这时,制得的植酸中的干物质总量是:60.1 + 15.8 75.9g),而植酸的纯度则为:60.1             ÷ 75.9 × 100% = 79.2。如果将此植酸浓缩成含量为50%的产品,其成分的组成应为:肌醇六磷酸酯50%;水36.9%;有机杂质13.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吸附法工艺明显优于沉淀法工艺,但仍然难以生产出纯度高于90%的植酸产品。

应当说明,由于中和条件的不同,菲汀中结合的金属阳离子的组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上述推算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此外,活性炭脱色时,也会吸附除去一部分有机物,使植酸的纯度有所提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吸附法还是沉淀法,所生产的植酸,只能属中低档产品。

和所有的化工产品一样,植酸的纯度肯定与它的应用价值成正比,高纯度的产品必然更具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有大大小小150多个植酸生产厂家,但产品基本上都属中低档之列,至今鲜有高品质的产品问世。而另一方面,食品、日化、医药等行业对高纯度的植酸产品的需求日渐升温。这无疑是植酸行业技术创新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的绝好机遇。

无庸讳言,抢占先机者,必将风光无限,而因循守旧辈,则难免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