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检修 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选摘)——做一个错得更少... [复制链接]

1#

2007最新书籍李政权《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选摘)  

 问题怎样才能少出现

   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行动

  艾思琳专卖店:并非不可避免的问题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如何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行动

2007最新书籍李政权《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选摘)  

问题如何才能少出现

出了问题才去想破解的办法,在我国的企业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这是一种似乎有些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在某些问题出现后,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地想将它解决掉,还会发出“以前为什么就没有意识到……”之类的感叹,并以此为戒,从此开始重视和预防它;而另一方面,我们之前却很少,甚至从未想过去疏导这些正在淤积、渐至爆发的问题。
这显然是种不太正常的现象,因为企业管理的问题并不像2003年的非典,因从未发生过而无法参鉴。在企业的世界,成功与喜悦的经验,失败与悲惨的教训,实在有着太多的例子可供借鉴。
然而,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问题出现造成损失之后,才去思考如何规避与预防它呢?
说来说去,这个问题似乎还是与未曾经历过就难以感知和体悟有关系,但我现在要和大家讨论的是:经验的价值固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管理者提前意识到了问题隐患,投入了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办法防患于未然,问题和损失都完全是可以规避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艾思琳专卖店:并非不可避免的问题

艾思琳公司是家专门做休闲服装品牌的代理商。
上个月,它在中山路的专卖店出了大问题:有店员匿名反映,店长王云在进销存数字上弄虚作假,还有私吞营业款的嫌疑。
确有其事?这还了得?主管店面事务的总经理助理李可不禁心生疑窦。更可恨的是,公司总部就在这家店的二楼,这个店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犯事,胆子也太大了?为什么出了这么大的问题现在才有员工反映上来呢?
但这些事情不查又怎么知道?
为了查出真相,李可双管齐下:一是盘点,查看进销存的账面是否相符;二是对该店的员工开展私下谈话,多方查证,并希望匿名举报者能够站出来,拿出真凭实据。
但是,没有一位店员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传说中的匿名举报者。人证缺乏,那物证呢?
当月,中山店确实创出了艾思琳公司自成立三年以来的单店单月衣裤丢失数新高——有18件(条)衣裤不见了踪影。可这就能说明王云在私吞营业款吗?
显然不能,顶多定他个管理不善、防盗不力和在下属关系上处理不善的“罪名”。
不过,在这次调查中,李可也了解到了自己以前并不知道的信息:加入艾思琳之前,王云就是因为经济上的问题而被上一个单位开除的。
能仅凭这点就给王云戴上一顶“做过一回贼就永远是贼”的帽子吗?当然不能!不过,无风不起浪,李可心想,还是应该针对专卖店目前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作些调整:撤换掉王云中山店店长的职务,并把他调往另外一个专卖店;设置专门的收银员,将店长们从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的扫条形码、输单、收(找补)钱和做账的职责剥离出来;明确一项制度:下班后员工必须主动出示随身携带的包具,给轮换班的员工和守夜的员工查看。
然而,问题并没有随着这些“新政”的实施而有所解决。艾思琳公司仍有两个环节非常容易引发问题。
一是,有了收银员,却未能将岗位手册中店长在此方面的职责删除,也没有明确规定,今后店长就不能直接插手此方面工作了,致使已经形成惯性的力量仍然刹不住车:接替王云的新店长在一直管习惯性地操作着收银机,行使着本属于收银员的职责。而收银员面对店长越俎代庖的举动,自然也不好多说。
二是,促销活动留下了很多给店长钻空子的漏洞。
艾思琳公司代理的服装品牌是处于市场二线的白领品牌,品牌影响力有限、色彩及款式也不够丰富,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可以说是仅仅处在尚能收支平衡的状态,所以,为了刺激销售,新品到货一个月后,艾思琳公司往往就会开始买赠或直接打折的促销活动。慢慢地就形成了不促不销的局面,所以一年到头,促销活动不断。
这对那些善于钻空子尤其是对那些手能“遮天”的店长来说,其间的猫腻可不少。
举个例子,假如艾思琳公司正在开展一个“买300元送100元(或等值衣裤)”的促销活动,能够将收银员撇到一边的店长,就可能将各消费了150元的两个结伴购物的顾客的单子并成一张单子(还有:自己用20元买一双袜子,然后将这20元和一个顾客的280元合在一起凑成300元……),这样,店长就成了一位消费了300元的顾客,就可以从抽屉里抽出一张百元大钞装进自己的腰包,或者是不用自掏一份钱,就能给自己出张单子,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已经属于自己的价值100元的衣服。
只要不被领导逮个正着,只要下属稍不留神,只要收银员暂时离开几分钟,只要知情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同流合污,账面上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李可想查王云也就无从查起了。这个案例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检修•笔记
我的团队中曾经出现过哪些并非无法避免的问题吗?

2007最新书籍李政权《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选摘)

问题如何才能少出现之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去解决问题

显然,艾思琳公司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店员反映王云的问题之前,店长在其管理者的职责之外,还将类似于会计和出纳的权责集于一身。
这样的岗位设计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牵制力量薄弱,显而易见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
可是,为什么艾思琳公司之前不在专卖店中设置收银员这一职位呢?
也许,是因为艾思琳公司目前的经营效益不够理想,所以只能减少岗位,以减少开支。
其实,在许多的企业里,尤其是中小企业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中因为要减少成本、增加效益,而不得不压缩岗位,管理者就需要想办法尽量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
比如,管理者可以动用员工互相监督、制肘的力量,采取的方式可以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员工拉得很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眼线;也可以有意安排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的员工在一个小团队里共事……
这些行为不一定值得提倡,但其积极意义却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在现实中,不仅几个人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将原本相互抵触的棱角磨平形成新的利益圈子,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利益圈。
从这一点来说,管理者是不能过于依靠员工间的相互监督的。
就像艾思琳公司的匿名举报中山店店长的问题那位员工一样,如果他们的目的能否实现尚为疑问,而自己的风险却已经增大,他就可能将刚刚伸出来的触角缩回去,以求自我保护。
我们再回到收银员的话题,事实上,在类似艾思琳公司的企业中,很多收银员都是从店面导购员提拔起来的,还要同时承担一个店面导购一半左右的销售任务。
但是,艾思琳公司为什么就没有发生类似的改变呢?因为,一旦某种不合理的做法在某个企业中长期沉淀了下来,管理者就可能抛弃尚存的警惕,而忽略其破坏性,甚至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认可它是合理的。
这可能会使管理者和员工们变得麻木,不会在“破坏性习惯”上有新的想法,更难以在采取措施谋求改变上有所作为。
就像案例中的李可一样,他很可能就是因为专卖店长期以来都是店长“专政”,所以就 “麻木”到没将专卖店缺少收银员当作很重要的事情,以至后面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走向“出了问题后才会去解决问题”的歧途。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上面的案例中看到的是:艾思琳公司的促销活动是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究其原因,我认为大致有这么两点:一是促销活动内容的设计者和主张开展促销活动的管理者,对影响活动绩效的企业管理软、硬件观察不到位、结合度不够,从而未能在容易出问题的部位出笼保障措施,装上“防火墙”;二是全电脑化管理的内容容易被修改,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就给一些德行不正的店长及普通员工,带来了钻空子的机会。假如艾思琳公司采用了手工开据三联单(公司、店面、顾客各持一联)的办法的话,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少发生一些了。
不过,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是要跟“管理高科技”唱反调,而是在表述:如果管理软件不够先进的话,再好的管理硬件都可能无法物尽其用,甚至成为蚕食企业效益的帮凶。
结合前述内容,接下来我要给管理者们的几点忠告:
1.任何的管理问题都是出在人身上的,而能否用好人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请注意:不是“前提”)就是能否选对人。
2.不要在影响重大的关键岗位上吝啬投资,多出半个人的薪水就可能让你免遭危难。
3.要为已经发生改变的关键岗位以及管理流程的运作提供良好保障。
4.在利用员工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肘的力量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将它引导到有利提高公司管理绩效的方向上来。
5.要想通过管理提高效益,就必须有人去切实扛起过程管理与细节管理的担子。
6.你的企业效益不佳,一个可能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的耗子太多、太猖獗了,而你又没有强力有效的捕鼠器。
所以,现在就开始捕鼠行动吧!
检修•笔记
我的团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2007最新书籍李政权《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选摘)

问题如何才能少出现之
如何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行动

正如想抓住老鼠就得提前准备捕鼠工具,管理者要想尽量少地经历窘境,就得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开始防微杜渐。
1.
善于从别人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
对不起,先生们、女士们,现在要耽搁你们一点时间,因为我接下来的建议是:将忙碌的身影停下来吧,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去浏览一下财经报刊,关注一些公司新闻——其中有给你启示的智慧,也有你值得学习的经验;
或者,有意识地转移一下闲聊的话题,与你的同事、朋友们讨论一下发生在你们身边的公司里的事情吧——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一些可以汲取的教训,从别人的成功中借鉴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是让我们少走弯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当然,如果你刚刚从一个问题陷阱中爬出来,一定不要错过危机余波最强的阶段,即刻展开解剖行动,以便在大家高度重视某个问题的时候,给自己和他们带来更深刻的体悟,使你的企业发生更有成效的改变。
否则的话,苦难对我们而言,就不一定是一笔财富,而可能质变为加速你衰退的化合物。

2.
没有哪个企业完美到没有引发问题的瑕疵,现在开始检修。
不要以为以前没出现过问题,就天下太平,事实上,在和平与繁荣的假象背后,可能暗流正汹涌。
就如案例中的艾思琳公司,一些员工正在利用促销活动“发家致富”,可公司的管理者们还蒙在鼓里。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应该经常将手中的工作暂停几分钟,想想在自己的经营、管理链条中,哪些环节比较薄弱和容易出问题;接下来,把自己的核心骨干召集到一起,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如何疏解那些即将和可能出现的隐患;然后,安排他们去检修自己的经营、管理链条,尤其是那些比较薄弱的环节。
可一般来说,企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配备的岗位人员及其能力有所欠缺的环节;
二是资源配备不齐的环节;
三是工作方式可能引发危机的环节;
四是制度管理薄弱或者是缺乏监管和督导的环节;
五是需要跨部门配合的环节;
六是发生过问题,但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进行有效改观的环节;
七是管理者一直都不放心的环节。
那么,又该如何进行检修呢?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可以标准化的任务要尽量标准化。
企业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不容易被量化的,但没有哪件事对管理绩效的影响是不可以条理化和清晰化的,管理者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点一个个地找出来,建立起考量任务的模板,然后使用这些标准化模板,对目前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某项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可能出现问题进行考核。
当然,我并不主张抓得过紧、管得过细的管理方式,因为这样会影响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无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与被尊重的需要,但我赞成在企业中应该多培养几个细节管理的专家。

2.
指派专人或组织负责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检修。
在企业检修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局中人自查自省,还要让局外人参与参与进来,并让他们多提建议,甚至可以赋予他们实施监督导与整改的权利。
这里的局外人指的可能是公司聘请的顾问,也可能是专门的监管部门,还可能是被赋予了检修职能的本公司员工。
也就是说,为了搞好问题管理,预防危机发生,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设立一个专职负责企业的经营链和管理链的检修的组织。
当然,其中的成员可能身兼多职。因此,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检修专员”既当出纳又当会计,既是球员又做裁判。

3.
重点抓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在我们已经弄清楚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问题之后,就要给予它重点照顾,并花大力气改善。
比如,鉴于艾思琳公司的促销活动比较容易出问题,管理者就可以专门针对这个环节建立、健全一些制度,并实行重点监控。
这里所说的制度可能包括:严禁员工未付钱先“借穿”衣服,以防止员工将原本正价的衣服,拖到促销期间以打折价购买;严禁员工并单,以防止员工采取类似“BUY2”(在客人之间,或自己与客人甚至是联合另外一个可能是“借穿” 衣服的员工进行并单)的方式,将10件衣服以5件的价格就卖掉了(另5件衣服当然是落在了那些善于钻空子的员工的手中);严禁收银员外的其他任何人越俎代庖行使收银职能,以防止在电脑数据上弄虚作假,等等。
当然,除了这些举措,管理者还应该对促销活动的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他应该更充分地考虑和预见某个活动的漏洞,并拿出解决办法,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解决其间所隐含的危机,就需要重新设计促销活动。
同时,在促销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的促销活动设计者、组织实施者以及相应的管理者,还应该适当地强化走动监控。

4.
让适合的人去做适合的事,而不能让会计身兼出纳,也不能让明明不可能完成某项任务的人去完成这项任务。
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但许多管理者不是经常将它遗忘,就是理解地比较片面。
比如,管理者给某人安排任务的时候,更多依据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看重的只是他的能力,而忘记了还需考量他的德行,以及与他相关联的各种利益关系。
因此,管理者在给某人安排任务之前,应该再问一下自己,他是不是最适合完成这项任务的人选?如果不是,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自己是否应该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弥补他的不足,或提防他“出轨”的助手吗?这位助手能够影响到他的工作吗?他又能够尊重,并主动听取助手的意见吗?
不过,我们前面说过,在“把人用好”之前要“选对人”,从招聘员工开始,管理者就应该设置必要的条款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多方面地考察下属的德行与能力,而不是像案例中的艾思琳公司那样,事前竟然不知道聘来的店长是因为经济问题而被原单位开除的。

5.
使获知问题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加畅通。
为了了解问题、听取建议,现在的许多企业都设立了“总经理信箱”,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不少的企业中,这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形式化产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多数总经理们并没有们对信箱里的问题赋予持续的重视和热情,没有给投信者及时的回复,也预先保证,使员工们确信每一封信都会受到重视。
当然,“总经理信箱”并不是管理者们了解问题、化解隐患的唯一途径。比如,下面的这些建议,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减少管理层级;
二,具备忧患意识,拥有一颗对问题敏感的心;
三,勤于在基层走动,并从中发现问题,及问题的隐患;
四,激发更多的人参与监督,必要时可向管理者打打“小报告”;
五,让报喜和报忧都成为员工们的必修课,并对不报忧而出现问题的人设置比报忧后仍出现问题的人更高的惩戒;
六,向麦当劳的管理者学习,安排“钦差大臣”乔装打扮成客人,查找隐患;
七,将信息网扩大到员工的家属、合作伙伴、客户(客人)、媒体等等关联利益人身上,并在他们身上开展切实的信息获知行动。

6.
当脑海中闪现出某个隐忧时,就要及时地抓住和提防它。
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征兆的,比如,当地震快来的时候,老鼠、蛇等动物就会行动异常,地表的水温可能与往常不同。
对一个管理者来说,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你的感知神经很可能会得到一些有关未来的征兆。而这些征兆往往来自于现实的反射。
比如,当你准备用100块钱去打一场需要1000块开支的战役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就可能出现“这样行不行”的担忧;当你的下属拿着1000块的薪水却时常穿戴崭新的品牌货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就可能出现“这小子的钱从哪里来” 的反应……你能否利用这些现象提前捕捉到那些正在淤积的隐患,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对问题敏感的心。
当然,你脑海中所闪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不过,积极的忧患往往比消极与被动,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检修•笔记
为了提前发现问题隐患,我应该有哪些举措?

分享 转发
TOP
2#

《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节选

为老板省钱 如何省到上下满意1

“为老板省钱”,是许多企业中诸多管理者的根深蒂固的传统。

    他们如果不是为完成某件事,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调度企业内外资源;就是以这句话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精打细算得抠门;还可能成天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来表白自己和老板是一条心的,以彰显自己设身处地为老板着想的忠诚、吃苦耐劳和牺牲的精神(事实上,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就象感情,但凡一执着就可能更多的滋生痛一样,任何企业事务拿捏的度如果没把握好,也极可能成为一种病,而对那些有着由来已久习俗的行为,则可能成为企业惯性病。“为老板省钱”,在目前的许多企业里,就已经成为了这么一种企业惯性病。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种病是如何在企业中盛行开来的?
  
  “为老板省钱”的病因何在
  
  一、案例: 4.5万元的展台变成了20万。
  KG房地产公司是C市的一家外来投资者,该公司通过一次招商引资会获得了该市一个占地1000亩的住宅项目的开发权和该市唯一一家三星级宾馆的经营权。由于住宅项目是C市唯一一个堪称完全意义上的社区,三星级宾馆一直是政府的接待用宾馆和当地的一个象征,这起C市之最大招商引资成果的消息一经向社会批露,就倍受当地各界的关注。
  与此相伴的是,因为宾馆项目牵涉到重建升级为四星级宾馆,原来的员工也将面临下岗和另谋生路的问题,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触犯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故此,一些让人敏感的流言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如:KG公司是骗子公司,KG公司的老板因为诈骗问题前天中午被公安抓了,等等,并久久难以平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KG公司人马在进驻C市四个月后,刚好赶上当地一个50年未曾经历的大型活动周,为了趁此机会宣传、展示住宅项目和进行产品的集中测试,KG公司决定在活动现场设置展台进行项目介绍。由KG公司张总亲自从省城某地产公司挖下来的营销部经理钟玉(女)就是此事的负责人。
  这天,钟玉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半个月后的展销活动,拟着一份有关宣传、销售工具的准备、人员的安排等内容的报告。刚在电脑上敲到差不多一半的内容,就听见有人敲门。
  “请进” 钟玉端正了一下坐姿,抬头招呼道。
  “钟经理,这个展台气势起不来”公司张总左手拽着展台设计稿走了进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展台制作单位的总经理王林。
  “张总,你的意识是……?” 钟玉站起来应道。
  “太小家子气了,显示不出做大事的气魄来” 张总似乎话中有话。钟玉听到这里不禁心想“你不是一直在说要少花钱多做事吗?!不过她并没表露出来,而是在看了一眼王林后,以一种表白自己的方式回应张总:
  “这个展台,王总他们的造价砍到四万五就已经砍不下来了”。这又让王林闷着头心想:你不是只给了我不超过五万元的预算吗?自己没将老板的意识吃透,却反过来怪我们!
  “不行、不行”张总在连说两个“不行” 后继续道:
  “不要只想着省钱,我们在这里呆的时间还很长,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张总语重心长的说道。
  “王总,你们重新做方案时间来得及吗?” 钟玉察言观色,心想方案只有重新做了,于是见机对王林说道。
  “时间太紧了,还要……”王林话还没说完,张总就道:
  “王林,你看过今年省城的房交会吗?”在王林点头附和的过程中,张总继续说道:
  “时间紧设计就不要多想了,把WT的那个大展台照搬过来就行了”
  就这样钟玉原本预算不到五万元的展台预算变成了后来的20万元造价。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钟玉及其他诸多的管理者,将用钱的多少摆在做事过程中所需考虑问题的前列的呢?结合这个案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二、病因分析。
  个中病因有很多,但大致离不开以下几种情况:
  1、老板经常大讲特讲“少花钱多做事”,这自然而然在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与此相对应的文化(这种文化似乎还和中国文化中的勤俭文化相适应),并影响着每一位还想在这个企业中继续干下去的管理者,如果老板们还曾经对那些“多花过钱”的管理者不再信任甚至冷冻、弃用过,就会有更多的管理者在做事花钱上不健康的缩手缩脚。
  2、以少花钱来向老板表示自己对企业的忠诚与主人翁精神,向同事及下属表明自己在一个较为狭窄的平台上能做事的能力,并希望以此来获得信任、巩固和提升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
  3、误读公司目的与老板的精神。
  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勤俭文化的国度中,在一个被“少花钱多做事”之企业文化所统治的企业中,许多管理者都逐渐养成了省钱自然比多花钱更能赢得老板之心,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思想,以至做起事来往往只记得“少花钱多做事”,忘了还要“做好事”;忘了有些事情必须要舍得花钱。
  如就KG公司而言,1000亩的住宅项目和三星级宾馆的改造升级,皆是需要花大钱的大项目。KG公司要想将项目做下去,肯定离不开政府和银行贷款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小的展台在履行其项目展销的使命之外,更还承担着显实力、树形象、赢信任、获支持的重任。况且,KG公司还遭遇着社会的不利舆论。如此说来,钟玉的省钱显然是不合适宜的。
  4、以前有过“少花钱多做事做好事”的经历,后来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明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却把这当着一道无形的紧箍咒,当作老板对自己的印象及要求,来约束自己。
  5、多花钱也不报销,或者是懒得争取,再或者是表面上省钱背地里捞钱。
  这通常适合初上任的管理者;钻进“自己就是能够少花钱多做事做好事”套子的管理者;期望树立“少花钱多做事做好事”之形象,但却通过其他地方将钱捞回自己腰包的管理者。
  就后一种管理者而言,许多企业往往会深受其害。因为他们表面上是能抓老鼠的猫,但事实上却是偷食企业粮食的老鼠。
  6、管理者能力缺失,希望通过为老板省钱来改善自己的形象和弥补自己工作能力上的短板。
  7、再或者是管理者心态失衡。
  这可能是企业的工资结构失衡,也可能是管理者自己认为付出和报酬不合理,相对某些管理者甚至是相对某些部门的普通职员就更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
  如TY公司的行政部经理周仁(是一个在某国营企业中被“优化”下来的行政科长)一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自己管着保安、管着食堂、管着清洁、管着绿化、管着车队等等这么多烦琐的事情,再努力工作,怎么就比不上那帮只知写写划划的企划部的“书呆子”工资高呢?后来时逢公司老板布置下两项不小甚至堪称艰巨的任务——清除厂区内一条面积近八亩的人造河中的淤泥和在近四十亩草地上栽种梨树、草莓等,周仁就逮准机会以省钱、公司目前事情不多、拉练企业文化培育团队精神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建议老板将企划部等公司机关所有的干部职员全部下放劳教。

《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节选

为老板省钱 如何省到上下满意2

“为老板省钱”沦为病的后果
  
  “为老板省钱”既然是许多管理者做事时的惯性思维,要让他们变成花更多的钱去做好事,一时半会自是难以做到的。不过,如果让他们记住了由于片面追求为老板省钱,而造成了如下开销不到位的后果,这种情况可能会得到一些改观。
  下面还是让我们从一个仍然和钟玉有关的案例说起。
  
  一、案例:让6名考察人员住在副经理的家里。
  通过住宅项目的展销,钟玉发现,自己手底下的置业顾问们事先尽管经过不短的培训和模拟演练,但由于以前都没有销售经验(更别说房地产产品的销售经验),再加上C市房地产发展水平有限,缺乏可以让置业顾问们直观体会、学到东西的参照物,所以决定在住宅项目开盘前派6名置业顾问到省城去考察。不过这事得向张总汇报,征得同意。
  张总办公室。钟玉和自己从省城挖下来的副经理小马一起在向张总汇报工作。
  “好”张总听完钟玉的汇报后,想起这事钟玉以前给他提过多次,接下去继续问道:
  “要去多少天?
  “打算用半个月时间”钟玉望了眼小马,继续补充道:“我已和省城的朋友联系好,小马带队上去的时候会得到他们的协助”。
  “住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吗?”
  “连往返的交通费,费用可以控制在5000元以内,但要少打车和不能再住酒店了,因为即使住很便宜的房间一个人一天也要20元”钟玉说到这里,回望了下一旁的小马继续道:“所以我跟小马商量好了让6个人一起住进她的家里,这样可以节省不小的费用”。
  “小马你们家方便不?够住?”张总想着除去2000元出头的往还交通费,5000也剩不了多少了,小钟可真够省的!不过,他还是得问问小马。
  “够住了,张总。连书房一共三间卧室,实在不行睡睡沙发、打打地铺也足够了”当初,钟玉跟小马商量的时候,小马想着这是公司行为,又不是我请下属去自己家玩,本是极不情愿的。可是,想想这是由自己带队,自己和老公也有一段时间没见了,也就勉强答应了。不过,她还是在心里面骂着钟玉“花的又不是你的钱,把自己搞得跟张总老婆似的,有病!”。
  小马并不仅仅是心里不爽。到了省城后,她发现还有更多的烦心事在等着她:没有车也不敢打车,去找某地产公司物管部经理的时候,对方提出要坐她们的车去物业管理现场——遭遇尴尬;到一些楼盘的售楼部遵点实习,由于预算紧张不敢请人家吃饭和出去玩——遭遇不高兴……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小马一行的考察、学习成效,最后连小马自己都难以提起精神去召开每天晚上的总结会了。
  “为老板省钱”沦为病后,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恶果呢?让我们结合这个案例继续探讨下去。
  
  二、病果分析。
  病是一种,但针对不同体质的人来讲,病情恶化的速度、并发症的数量等等却可能是不同的。
  1、下属不能做事,自己不能做好事甚至是事与愿违做坏事。
  如上述案例中小马没钱的遭遇,就可能使钟玉派遣置业顾问外出考察的的目的大打折扣;如前面所讲的展台一事,如果张总没有及时的阻止钟玉的省钱行为,就可能做成一件不利政府和银行支持KG公司的坏事。
  2、把自己陷入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圈套,如果因为某事不得不多花钱或因为某个环节而增加开销了,可能越过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界限,而增加受怀疑和受攻击的可能。
  这不仅仅是指开销的增加,你如果没有做好事,同样是在浪费,如果还让其他人察觉了,你同样会受到怀疑和攻击。以钟玉派员考察为例,假如今后她的下属们出现了某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钟玉以前所强调的需要通过考察解决的问题,那她在KG公司的“政治对手”们就有了向她扔“黑砖头”的更多把柄。
  3、无形中提高了老板对自己的要求,让自己做事的平台越来越小。
  如果老板对你说“小孙,你以前花5万块钱就把这种事情搞定了,这次却用了8万,咋个搞的?”,你心里的滋味如何?
  4、因为“抠门”,成为被非议甚至是被嫉恨的对象。
  如本文案例中小马心里骂钟玉的那句“花的又不是你的钱。把自己搞得跟张总老婆似的,有病!”。连自己的亲密助手都这样看自己,那其他部门的同事传出“某某跟某某有‘一腿’”的流言就在情理之中了。
  5、用自己的行事方式去错误的要求下属。
  我曾在本文的开头部分提过,“为老板省钱”是一种企业惯性病。既然是惯性,管理者们就可能刹不住脚,而用上自己的行事方式去要求下属。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忽略了下属的技能、调动资源做事的能量和寻求支持的能力。这显然是种不合理的管理行为。
  6、以同样的要求去衡量同级管理者或同部门,心理可能增加不愉快,影响工作情绪及绩效。
  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在事事为公司做想,为老板省钱,而其他的同事不但躲在一边说你“当面省钱背后捞”,还因为资金支持足做事更易见绩效,而受到高层及老板的表扬,甚至是被他们当着鞭策你的榜样,你的心情会好起来吗?
  7、赶走优秀员工,让企业经历人才非正常流失之痛。
  再回到TY公司驱逐员工下地“劳改”那个小案例。“清淤泥、翻草坪、栽草莓种果树”的任务一经公布,不仅让TY公司从普通职员到副总的所有干部职员面面相觑,更让不少有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优秀员工动起了心思:老板真他妈黄世仁,为了省几个民工钱,这也要让我们干,这样的企业咋还呆得下去?走人!
  走人?如果你就是让“为老板省钱”变成病的管理者,如果你是患上这种病的企业的高层及老板,你却不能走!

待更新

TOP
3#

老板,请不要拖企业的后腿!

       ——对李政权先生新书《检修》中某章内容的解读 

老板拖企业的后腿?这怎么可能?我相信看了这个题目后很多老板会有这种疑问。特别是那些私人企业的老板,对此更会持怀疑态度:企业是我的,我怎么会拖它的后腿?
  可是,在读过李政权的《怎样使中层尽快成长起来》一文后,你就不得不对你的行为打个问号了!

  错误一、禁锢
  □我都“忙死”了,为什么就没有一中层能帮上我的忙,为我分忧解难呢?
  □我在公司的时候一切都好好的,为什么一出去几天就变样了呢?那些中层在干吗呢?
  □为什么公司的决策执行总收不到理想的成效呢?那些负责执行的中层为什么就成长、成熟不起来呢?
  □为什么中层拿着下放的权力不用,连出门打不打车也要来问我呢?
  ——文中列出的上述现象,你感到陌生吗?是不是你经常会遇到的呢?

  (高层)家长专制作风强悍,大搞一言堂,禁锢了中层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中层的水平和潜力的发挥,并使他们依附在了你的权威之下。
  ——限制的何止是中层?老板的作风和偏爱是可以层层传递的!在中国的企业,老板就代表企业的文化!老板的专制作风,往往扼杀的是整个企业的潜力和创造力!
  更可怕的是,这种专制思想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身,是几千年的帝王思想在老板身上的反映!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普遍性和破坏性。

  这是建立在你是否刚愎自用,或在潜意识里不信任员工能力,再或者是担心中层将事情作砸的急切心态上的。也就是说,不管你中层的工作是多么的出色,在主管业务及管理上具有多大的能量或潜质,你都难以允许他们放开思路和手脚,积极和富创造性的各抒己见、开展工作。
  ——可怕的潜意识!正是因为这种禁锢来自于心态和潜意识,它才成为理所当然,才不被我们所认知!我们也就失去了认识它、改正它的机会!

  如果有中层在这些方面冒犯你的“龙颜”,你就可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及意识作出判断,把他们的说法当作反动言论进行批判,如果再有中层在此基础上稍有差错的话,还可能成为你在大会、小会上批斗的典型。
  ——专制本身并不是做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专制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专制!

  久而久之,意识到“多做(说)多错,少做(说)少错、不做(说)不错”的中层们,就可能将脑中的不同想法当口水般咽回去,一面迎合着“是”,一面竖着耳朵等你作出决策发出命令。
  中层的创见和积极的心态及行为,就这样被你慢慢的抹杀,在你感觉很累无人能为你分忧解难的同时,中层们也始终难以达到你渴望他们成长、成熟的预期。
  ——这简直就是中国社会现状的写真!这也许正是中国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错误二、猜疑
  制度上的“用人要疑”已无法满足你对中层责任心和品行的猜疑,你已经开始以中层难解原由的任务责任人变换,安插亲信到中层身边打“小报告”,直接插手中层部门的日常管理乃至以其它亲力亲为的措施上阵搞起了怀疑一切的“人治”,使中层体悟不到起码的信任感、价值感和尊重感,他们即使不走,也会报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得过且过。
  ——老板喜欢“小报告”,他的亲信也就都成了投其所好的“小人”!这种不信任的心态,将导致不信任的结果发生(皮哥马立翁效应)——这似乎成了老板们的一个“死循环”!

  由于制度监管上的执行漏洞,一心食品贸易公司曾经发生过多起区域销售经理截流回款甚至是卷款而逃的事件。为此,揪心的张总开始在制度之外“用人要疑”了起来,四个月前小王刚刚将A市场做起来,就被调离到一个处子区域冲锋陷阵;新的区域经理干了不过三个月,就和B市场的区域经理做了个轮换;在欣欣向荣的C市场,小肖身边也多了一个只会吆喝不会做事的“特派专员”,名为协助实为盯梢。正向成长的中层们逐渐开始了逆向成长。
  就这样,与张总不沾亲带戚的多数区域经理,在感觉不到信任和成就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相继辞职,而那些动作稍慢的区域经理也“一不做二不休”的为自己临走敛财,一心公司由此一厥难振。
  ——不用再说,类似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太多了!

  错误三、授权
  你认识到了放权的好处,但是,在放权之后你却不去维护中层权威,难以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威信和执行能力的管理者;或者是缺乏监管过于放任中层,使他们成为了无法按你设定方向和速度奔跑的脱缰野马。
  有这样两个老总。一个对他的中层一边说着“今后这样的事情你做主就行了,不用来请示我”,而另一边,却经常无论过失大小,当着中层下属的面将中层狠狠批得不敢抬头,还默许和接受一些希望出位的中层下属向自己越级汇报,乃至给他们经常安排单独的事务。如此情况下,身披被架空权威的中层形同虚设,行事近乎小心翼翼、畏首畏脚,因为怕部属的不同意见招来越级汇报和老总过问,甚至不敢亮着嗓子向自己的部属下达命令和检查工作成果。他们能成长起来吗?
  第二个老总不但不是想法或事实上的虚假授权者,他甚至还对中层达到了惊人的信任程度。如除非是约见一些重要的客户、批复计划与报表等等之外,他每天都很少在办公室出现,更多的时候都是在通过电话遥控。于是常常出现一些中层出外办私事、一些中层聚众打牌将办公室当茶馆的情况,而对细节疏于维护和清理,对下属疏于管理,经常使手头工作一拖再拖,经常为交差慌报军情,使企业处在了极大的松散和危险当中。可以试想,有变质为放任的信任在头上罩着,中层们能在缺少了约束和专注细节的压力之中,得到提高吗?
  ——上面的两位老板应该说都是无效授权的典范!特别是第一位:如果您把这种老板的口头承诺当真,那你的结果就惨了!

  错误四、偏爱
  你自认为自己对所有的中层一视同仁,但在实际中,你却跟和自己性情及脾气相投的中层走得很近,既是聚餐嘘寒问暖又是买东买西送这送那,而与那些只知道闷头做事不善专营的中层保持着就事论事的上下级关系,使这些中层感到了孤立的寒意逐失与企业一起成长的斗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老板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作为企业中的特殊一员,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偏爱,将有导致企业同质化的危险!

  错误五、放任
  你为了与中层拧成一股同心同德的向心力,几乎和所有的中层都打成了一片,若兄弟姐妹一般的亲密,在中层出现过失需要一定力度惩戒的时候,你却将平常养成的情谊带到了工作中。这让中层摸透了你的脾性,使他们把准了你处罚他们的最高界限,由此可能滋生“犯犯错也无所谓”的懈怠想法,并不排除中层不知塌实工作而专于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
  你和中层没有节制的情谊,将会害了中层和自己。
  ——破坏企业“规矩”的,大多是与老板关系亲密的“近人”!其结果不仅损害了企业和老板,往往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错误六、派系
  你屈服于企业中坐大的“势力”,对那些极富成长潜质或已经相当出色的中层,不是根据其能力和贡献的大小做职位、薪酬和激励的嘉奖性调整,而是将他们作为自己与企业内部所坐大势力“拔河”的牺牲品。这种现象在家族企业或派系斗争明显的企业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了中层们的成长、成熟及其稳定。
  ——中国的老板还有另一种“帝王”思维:在下属间维系一定的派系,有利于保障自己的安全!岂不知这种思想只适合于皇帝——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皇位,并不关心国家的治理!如果老板们用这种模式管理企业,那结果似乎只有一个:大家成天忙于明争暗斗,互相拆台,直到企业败亡!

  错误七、培养
  你是个善于识才、任人唯贤的企业负责人,但,当你将某个职员推上中层的位置进行历练,并希望他能成长为你左膀右臂的时候,你却忽视了该中层也需要什么样的助手辅佐,才能成长为具备足够经营管理技能的企业顶梁柱。这,既可能使一些具备优秀潜质的中层夭折,也可能使你在“用人”上多花许多学费。
  ——我们的老板大多对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对自己信任的人才可以做到“用人不疑”,却不知“你办事,我放心”的人很少有成功的!除了中国人的选才往往以“听话、马首是瞻”为标准外,缺乏培养和后续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作者建议
  作者给出的建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如你自知刚愎作风难以更改,你就不妨酌减你在企业中的权力集中度,将那些可能导致与中层过多接触的权力分散给你的副手,以弱化自己与中层们的频繁接触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即使这样做了,你也收验不住自己对中层的频繁接触,你就不要吝啬对“鼓励犯错”的多讲与高喊,就不要捂紧腰包舍不得重奖。
  因为如此“大棒+‘人参’”,或能减少你大搞一言堂情况下,对中层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过,这显然需要你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进行高层的“粗细”搭配,以“营造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比一个人独唱更好的管理效果。
  ——对一位刚愎自用的老板而言,要改变自己的本性似乎难度很大!

  2、如果你已经成为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企业领导人,你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在制度外怀疑下属搞得人人自危的坏毛病,你就要减少自己亲自上阵怀疑中层的嫌疑,转而安排你更信得过的人通过隐蔽的方式向你通风报信。
  其他人因怀疑中层所给中层带来的成长影响,相对你扯起“怀疑一切”的旗子的影响力,将可能小很多。
  ——建立公开的监控体系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怀疑呢?

  3、去维护你值得放权中层的权威,而不是以不分场合的批评、接受越级汇报和越级管理来无谓显示你的权力。
  ——这一条并不难做,只要老板学会克制就行了!

  4、放权不是放任。要做到这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既要完善企业权力制衡的治理结构,同时自己也要接受制度的约束。如此,制度管人可以从自己开始得到更好的推行。
  但这并不是说,你就应该抛开自己作为企业所有人、领导人的某些“特权”,相反,在有些时候你还不妨有意的暂时离开公司一段时间,以有意识强化中层们独立行使经营管理职能的能力。
  ——邢不上大夫!这又是一条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传统观念!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大多难以实现真正的制度化,这一观念可以说“罪不可赦”!

  5、不要以为某个中层曾对某项休闲娱乐的事物表现出过不喜好,你就不用再捎带上他,在许多时候,哪怕你向这个中层例行问一句“你是否参与”,也会对被“孤立”中层的成长产生有利影响。
  再或者,你还可以通过奖金、赠送礼物、主动沟通等方式,来弥补自己平常对某中层的疏远所对其产生的成长影响。
  ——作为老板,越是不喜欢的,可能更需要刻意关照!

  6、千万不用与中层逐渐深入的人情来取代制度,那只会使你的企业尝尽苦头。
  ——把人情当作人性,以人情替代制度,还美其名曰“灵活”“适应国情”,却不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7、如果你的企业中存在坐大的势力,你就要及时的分化他们;如果你暂时还分化不了,你就要尽力顶住来自他们的压力,将你中意的中层培养成能与坐大势力形成良性竞争的另一股势力,而不是轻易的就将他们作为企业内权术斗争的牺牲品。
  ——如果你真是为了企业着想,就请远离斗争!

  8、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要为那些资历欠缺、潜质优秀的年轻中层,安排可以对其下属形成有效调度和管理的辅佐人,而不是将其放逐于不乏鲨鱼的海面,任由风吹雨打。
  如果是后者,你将可能遭到“拔苗助长”的打击。
  ——耐心和宽容,是下属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心态!

  自查
  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完本文,并且没有生气,那说明你还是一位能够接受意见、比较开明的老板!
  但我估计中国80%的老板对上面的提法并不认可,甚至不会看完本文!岂不知,这也许正是这些老板最大的问题所在,因为:
  最大的问题不是犯错误,而是你正在犯错误,自己却并不知道!
TOP
4#

这是一本洞察企业管理系统,检修企业管理故障的实用手册。它会让每一个管理者警醒、继而清醒,更让有志于进军更高层管理岗位的一线管理者时时对自己做个提醒。

——管理学博士、独立营销咨询师 戴鑫





在我的企业里,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有些问题本不应该发生,有些问题总是重复发生……怎样才能让我和我的管理团队少犯一点错误,是令我非常困惑的问题。在《检修》中,李政权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非常详尽实用,对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启发。

——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添华







在《检修》里面,我能看到许多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如果,前几年就能看到这本书,会帮助我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错误,不过,现在也不晚。

——职业经理人 王强




如果你对本书的内容感同身受,如果你对本书的问题有着切肤之痛,如果你因本书的解决办法而豁然开朗,那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作者“曾经痛过你的痛,曾经苦过你的苦”。

——《新智囊》主编 冯宗智







犯错误是成长的代价,李政权先生使用“检修”这样一个极富创意的词汇,提醒管理者要积极地解决问题,有效地规避错误,直面成长之难,生动又促人警醒。

——《经理人》总编辑 杨俊杰

TOP
5#

很有实际学习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