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准确测定和表征β-葡聚糖酶活的方法与比较

1. β-葡聚糖酶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β-葡聚糖作为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性非淀粉多糖,广泛存在于燕麦、大麦、黑麦、小麦等麦类作物中。如图1 所示,常见麦类作物中,燕麦和大麦β-葡聚糖含量较高,其中燕麦含量最高(Choct M and Annison G., 1990)。在饲料、啤酒等行业中,由于β-葡聚糖是限制麦类有效利用的主要因素,常使用β-葡聚糖酶来有效分解麦类植物胚乳细胞壁中的β-葡聚糖,以降低饲料中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NSP)及其抗营养因子的含量;降低啤酒酿造中麦汁黏度,提高麦芽溶出率,稳定啤酒质量。

1 常见麦类作物中β-葡聚糖含量

   

β-葡聚糖酶是具有β-(1→3)(1→4)糖苷酶活性的专一性内切酶。图2示出β-葡聚糖的基本结构以及酶切作用的机理。其中,每个实心圆表示一个葡萄糖分子,实心圆之间连线表示糖苷键,箭头所示为酶切位点。从图中可以看到,葡萄糖分子之间通过β-(1→4)糖苷键形成结构单体(monomer):包括纤维三糖(cello-trisaccharide)、纤维四糖(cello-tetrasaccharide)和极少量的低聚糖(cello-oligosaccharide),同时结构单体之间通过β-(1→3)糖苷键连接从而形成β-葡聚糖线性结构。当β-葡聚糖酶作用于β-葡聚糖的β-(1→3)β- (1→4)糖苷键时,可使糖苷键断裂,将其降解成寡糖和单糖。

2 β-葡聚糖分子结构图和酶切位点示意图

 

2. 测定β-葡聚糖酶活性的标准方法

    β-葡聚糖酶活的测定方法主要有3种,即还原糖测定法(分光光度法)、粘度测定法和底物染色法。其中还原糖测定法(分光光度法)简便实用,比较准确,而且测定的结果重复性好,对于β-葡聚糖酶活的测定,一般认为是其3种方法中的首选方法;粘度测定法虽然更接近酶和底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方式,但这种方法目前仅能进行半定量描述,而且测定时比较繁琐费时;底物染色法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它是通过对底物的人工着色,然后测定颜色的变化来计算酶活,但这种方法难以操作,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王在贵等,2002)。

    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还是还原糖测定法(分光光度法),其原理是:β-葡聚糖酶能将β-葡聚糖降解成寡糖和单糖,具有还原性末端的寡糖和有还原基团的单糖在沸水浴条件下可以与DNS试剂发生显色反应。由于反应液颜色的强度与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成正比,而还原糖的生成量又与反应液中β-葡聚糖酶的活力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分光比色测定反应液颜色的强度,从而计算反应液中β-葡聚糖酶的活力(农业部标准,NY/T 911-2004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191056474179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0/200710191057564379.jpg[/upload]
附件: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