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提高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复制链接]

1#

     由于人们对天然、保健的崇尚,食品中舍弃合成色素而改用天然色素已成风气。但天然色素往往往容易褪色、变色,这是如何造成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近年来,食品厂家迎合人们愈来愈崇尚天然食品、保健食品的心理,少用合成色素而多用天然色素,已成趋势。
     但较之合成色素,天然色素在诸多方面尚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对光、热及pH值的敏感性较高;对氧化、还原、微生物作用的敏感性较大等。如何克服因此带来的褪色、变色等问题,是天然色素科研的重要课题。
天然色素种类繁多,特别易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而褪色、变色的色素大致分为:
     1.类胡萝卜素 受水份、光、温度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氧化劣变和非氧化劣变。其氧化劣变分为:非酶氧化——复合氧化、金属离子催化氧化、纯氧氧化;酶氧化——脂肪氧化酶氧化、脂肪过氧化酶氧化、过氧化酶氧化。而非氧氧化劣变有:顺—反异构化;环氧化合物异构化。如:β—胡萝卜素是具有VA活性的黄色素,分子中有许多不饱和双键,对光、氧、热敏感,易发生降解。栀子黄是自然界难得的水溶性类胡萝卜素,对食品染色性好,但耐光耐热性差,一般含配糖体不纯物,用于食品时会变成绿色。
     2.花色甙色素 极不稳定,易在花色素酶作用下水解,迅速分解并褪色;在加工保藏中受pH、加热、氧化、还原,以及糖、光、金属离子、抗坏血酸等影响发生褪色、褐变。另外,抗坏血酸自然氧化产生的脱氧抗坏血酸及过氧化氢,也对花色甙的褪色、变色有较大影响。如葡萄皮色素,水溶性好,在酸性下为红色,在中性和碱性下则呈蓝色,对热和光不稳定,金属离子可使其变色。
     3.黄酮类化合物 酸性条件下稳定,但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受热或长时间放置便分解。黄酮类化合物依其种类、浓度及其它条件不同,C环的开裂的方式也不同。如:红花黄易溶于水,耐热性较差,在pH4.5~7时呈黄色,且色调稳定,但在碱性溶液中则带红色。
     4.其它  如:氮杂酶蛋白系红曲红和甜菜碱色素甜菜红。红曲红极易对蛋白质染色,但耐光性差,在荧光灯下也会褪色。甜菜红耐光耐热性差,100℃条件下,其红色渐渐消褪而变成淡黄色、褐色;氧也可引起其褪色或褐变。
    了解了天然色素的性质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就可以据此有效消除食品在加工、包装及商品流通整个过程中,引起变色、褪色的条件。例如:可将其始终保持在稳定的pH值范围内;采用专用的机械和包装材料;产品尽可能在低温条件下流通等。但有些因素无法完全消除和改变,如生产、流通过程中光和热的影响。故在天然色素的稳定化方面,最为简捷的方法,是使用有效的护色稳定剂。
    天然色素对护色稳定剂的选择性极强,采用单一的或市售的有限几种护色稳定剂,往往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新近上海健鹰食品科技研究所研制的“天然色素伴侣(护色剂F型)”,对各种天然色素有着广泛的护色适应性,特别适用于添加天然色素的食品在高温杀菌和货架期光照下的护色。如光热稳定性较差的红曲红、甜菜红、β—胡萝卜素、栀子黄等,这些在食品中广泛使用的天然色素,均可使其耐光、耐晒性能大大增强。http://www.pigment-cn.cn         

分享 转发
TOP
2#

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提高与合成色素有所区别,因天然色素的成分比较复杂,不同品种的天然色素要用不同的稳定剂,不可一概而论,没有通用的稳定剂,就算是复配的,也要视不同品种,有所侧重,才能安全高效又节约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8 8:44:17编辑过]

骏马征程往异乡,任从圣地立纲常,久居外景尤我景,久住他乡即故乡......
TOP
3#

天然色素的稳定性yiban 一般很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