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品添加剂为何物?很多消费者、媒体、甚至业内人士都缺乏科学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他们知道食品添加剂中的香精、糖精、色素、防腐剂,并认为“是有副作用的、有毒的化学合成物”,“不是食品的正常组分”,“最好不用、少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常被忽略,而其莫须有的危害则常被夸大,在食品标签上出现了“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标注,《远离食品添加剂》的文章被多次刊载。安全消费、科学消费、明白消费谈何容易。引导消费,普及食品添加剂科普知识必须有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一、“人工合成”、“天然”、“等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健力宝(橙香型)和百事可乐标签标注都有“天然香料”。在我国,崇尚天然物成风,当问及“单甘酯、β-胡萝卜素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时,按照传统的概念我们很难回答。因为单甘酯天然存在于食品中,但它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它不属于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而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通常是指天然物中不存在的化学合成物。β-胡萝卜素可能是天然提取物,也可能是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引进“等同天然”的概念。在香精香料行业,“天然”“等同天然”“人工合成”香精香料的概念早已形成。“人工合成”物是指天然物中不存在的通过化学合成而得到的化合物,而“等同天然”则是天然物中存在但通过化学合成而得到的化合物。“天然”物则是以自然界的物质为原料采用物理、生化(发酵)、加热等方法制取。
      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在日本为: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为原料,用干燥、粉碎、修整、沉淀、抽提、分解、加热、蒸馏、发酵、酶处理、中和等手段所制得的物质。并规定:1.凡由化学方法制备的维生素或氨基酸之类天然物质,不属于天然食品添加剂。2.凡用中和方法从天然物质提取所得的盐类,也不属天然类。如海藻酸属天然品,但海藻酸钠就不属天然品。3.一般除进行物理加工之外,也包括经过发酵、酶处理改性、用水或乙醇等溶剂抽提后再将溶剂除去所得的抽提物,以及通过蒸馏、分子蒸馏、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物理手段提纯而得的物质。4.一般认为属天然食品范围的淀粉、蔗糖、糊精、饴糖、乳糖、果糖、葡萄糖、魔芋粉、食盐、酱油、醋、明胶、胡椒、芥子、辣椒等,也都属于天然的物质。
      在我国,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NY/T-1999)《生产绿色食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经过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或“由人工合成的,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成相同,经毒理学评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定义未把“天然”与“等同天然”区分开来,有争议。该标准中“化学合成添加剂”的定义为“由人工合成的,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经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与国外的定义能接上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定义包含了天然和等同天然的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核苷酸)、食物纤维(增稠剂)、可以被人体吸收、消化的有机酸、酯(香料)等,这些都是食物的组分,食品中含有非常正常、若这些都“不含”,则不见得是好事。食品添加剂不只是糖精、色素、防腐剂。即便是防腐剂,绿色食品也允许使用安全性更高的天然防腐剂(AA级)或等同天然物山梨酸(A级)。引进“等同天然”的概念对消费者抗拒“人工合成的”心理起作用,便于说明其是否天然存在和生产方法。我国在各类食品添加剂中,就现有情况来看,天然的已经占有优势的有酶制剂、增稠剂、酸度调节剂中的酸类、着色剂。营养强化剂、鲜味剂、香料、防腐剂等中则是“等同天然”的占优势。可以说,我国和国外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都是“天然”和“等同天然”的,属于“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很少。对这一点,今后我们必须强调,让一些人“食品添加剂就是化学合成的”误识不再有市场。
     二、“天然”并非等同“安全”  
     近年来,世界上多起重大事件多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1996年日本爆发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2000年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血印牛奶事件;1997年香港的禽流感;2000年法国的李斯特氏菌病暴发;欧洲多国疯牛病、口蹄疫的大流行;以及美国“9.11”恐怖袭击后的炭咀杆菌事件等。这些大的微生物事件的暴发,充分说明了“天然”并不等同“安全”,天然色素姜黄和姜黄素的ADI值分别为2.5mg/kg体重•日、0.1mg/kg体重•日,而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和日落黄的ADI值分别为7.5/mgkg体重•日、2.5/mgkg体重•日,“天然”安全性并不一定高于“合成”。由于安全性评价数据未得到证实,欧美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不认可;最近香港、新加坡对天然提取甜味剂甜叶菊使用的抵制,也同样说明人们不把“天然”和“安全”等同起来。作为人类食物的动植物,本身就天然地含有有害的物质。
    1.天然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
      河豚毒素:1~2mg可使一个成人毙命,相当于高毒性河豚品种1g卵巢的毒素含量。一般品种多于10g的河豚鱼卵亦可产生致使性中毒。龙葵碱糖苷:发芽和绿色的马铃薯中含量一般为20~100mg/kg,暴露于阳光下5天,可达500~700mg/kg。一般人只要口服200mg以上,可引起中毒、严重中毒和死亡。 黄曲霉毒.素B1:玉米阳性检出率为3.2%~94%,含量为0.18~12.5mg/kg;花生阳性检出率为6.2%~95%,含量为3.3~10mg/kg,日摄入量2~6mg即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蘑菇毒素(毒伞毒素):对人体和小鼠致死剂量为0.1mg/kg以下,50g此毒蘑菇可致命。1987年12月29日~1988年1月6日,我国上海18000多人由于食用毛蚶中毒而感染甲型肝炎。
      铅(pb):铅是地壳中发现的含量最丰富的重金属元素,土壤中通常含有2~200mg/kg的铅,平均含量为16mg/kg。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铅的浓度分别为0.5μg/kg和1~60μg/kg。在石灰岩地区,天然水铅含量可高达400~800μg/kg。一些食物中铅含量(单位:mgk/kg)为:小麦0.19~0.38,玉米0.03~0.31,大米0.06,鲜鱼0.54,干鱼1.31~1.64,大虾2.50,贝类3.0,禽和蛋0.015~0.3,牛肉0.20,远洋海产鱼中铅的自然含量为0.3μg/kg,受污染的海洋鱼类含铅量可高达0.2~25mg/kg,生长在高速公路附近的豆荚和稻谷含铅量约为0.4~2.6mg/kg,是种植在乡村区域的同种植物的10倍。WHO暂定成人对铅的耐受量为0.05mg/kg•体重•周,儿童为0.025mg/kg•体重•周。我国规定一般食品中的含铅量不得超过1mg/kg或1mg/L,罐头食品不得超过2mg/kg。 汞(Hg):汞是地球上储量很大、分布很广的重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约为80μg/kg,据估算每年通过岩石风化逸出外部环境的汞约有5000吨。鱼和贝类是被汞污染的主要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人类膳食中汞的主要来源。
     2.食物中的农药污染
      有些农药在环境中非常稳定,如DDT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10年,在土壤中消失95%需16~33年的时间。DDT在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作用也很强。例如水鸟体内的DDT残留为25mg/kg,比DDT污染的水要高出800~1000倍。DDT的污染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海豹、北极的北极熊、甚至未出生的胎儿体内均可检出DDT的存在,其中南极企鹅脂肪中DDT同系物的含量可高达0.152mg/kg。
       随着近几十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其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等人类外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当农药过量施用,超过最大残留量(MRL)时,将对人畜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由于这类物质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稳定性,在自然界中较难降解,很容易经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随着营养级提高,农药的浓度也逐渐升高,从而导致最终受体生物的急性、慢性和神经中毒。进入人体的农药将对人体产生急性毒性和慢性病毒,也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和对生殖以及下一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消费较高的国家,由于大量使用有机农药,我国农药中毒人数不少。
     3.微生物的污染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baibai 在食物中毒中,细菌引起的占80%以上,其中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食物中毒。1977年沙门氏菌病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造成共计2.4马克的损失。 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二次污染,以致降低食品卫生质量,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成分也是微生物所需的养分,微生物是以几何级的速度繁殖。如条件适合,20分钟即可完成一代,即一个细菌变成两个,6小时达26万个,12小时高达700亿个,代谢过程还会一些有害于人体的代谢毒物。每克食品中细菌数达100~1000万个时,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而此时未必可感知事物的色、香、味等感官变化。若污染严重,只需3~4小时就可导致食物变质而引起食物中毒。 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也是“天然”的,其绝不代表“安全”。
       三、离开“量”去谈“毒”“害”和“安全性”是不科学的
       1.“天然”毒物污染了食品原料
     对食品有害的重金属铅、砷、镉不只是现代工业发达的社会存在,它们广泛存在于水分、空气和土壤中,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存在于动植物体内。从饮用水、无公害蔬菜到绿色食品,其标准中都会限制重金属含量在某一数量以下,而并非绝对没有。在我国古代,炼丹的术士很早就知道通过加热过程在矿石中分离出黄丹、红丹、密陀僧(Pbo)含铅氧化物。铅中毒引发人类最早的食物中毒事件。
      服用“丹丸”是我国古代许多帝王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唐代诗仙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常年喜用含铅酒器贮酒、温酒、饮酒。xixi 李白晚年“醉卧酒肆”,宴饮“仰天大笑”,老来神志不爽。李白死于何病?据医家推论,可能是患慢性铅中毒。古代腓尼基人、埃及人、希腊人和东印度人早期就用铅制作食具、水管、盛各种液体的器皿,而且用铅制器皿蒸煮葡萄糖浆来制作罗马酒。根据古罗马的制酒方法生产出的糖浆混合物含铅高达240~1000mg/kg。据记载古罗马帝国时代的上层贵族大量饮用铅污染的酒,并且大多数出现痛风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铅中毒导致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人过度使用含铅的器皿,可能影响到古罗马领导人头脑和意识的不稳定,并导致了罗马帝国的毁灭。
      2.现代工业加大了食物的污染1924年在汽油中添加铅作防爆剂,造成世界性的铅污染。农药的使用毒杀了虫,也给食物带来新的污染。   
      3.食物带菌非常正常微生物存在于空气中,我们生活并不在真空中,也就是说,只要食物暴露于空气之中就会染菌,即二次污染,只是含菌多少而已。很多经杀菌的加工食品和日常饮食煮熟(杀菌)了的食物会变质,大都是二次污染的结果。我们每天不知吃进多少细菌,之所以我们不知不觉未受危害,是其没达到一定的数量。 为了保障食品卫生,食品卫生标准大都有微生物含量指标,除了致病菌不得检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都容许在一定范围之内。如含乳蛋10%以下的冰淇淋,细菌总数≤1万个/克,大肠菌群≤250个/100克;如含乳蛋10%以上的冰淇淋,细菌总数≤3万个/克,大肠菌数≤450个/100克。
      4.“多”吃什么都不好,但何谓之“多”  
      经常可以听到:这种东西吃多了会如何如何;过多摄取某种添加剂会造成很多副作用。这对于提醒我们有节制的摄取食物,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量变引起质变,物极必反,很有哲理。然后,这又使一些人吃得提心吊胆、活得没味又累。常常一种食物刚入口,一些“注重”生命的人就发生告戒:这种东西吃多了会如何。
     “量”何谓之“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界定。 天然食物中存在很多种天然的毒素,之所以没使人们中毒,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有一定的排毒解毒的机能,更主要是由于食物中所含毒物的量很少,不足以达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化学物质,呈现某种效应(加工功效、药效、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致命等)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关系,只有达到这一剂量才起作用。只指出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并不能说明问题,甚至会引起误会,而必须指出其使用或存在的剂量及其对人体呈效应时的剂量,离开量去谈毒性和安全性都是不科学的。有毒有害还是有毒无害,取决于剂量。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不同,则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例如,亚硝酸盐对正常人是毒性物质,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物。另外,人体对硒(Se)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μg,低于50μg则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疾病,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摄入量在200~1000μg之间则会导致中毒,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厌食、运动障碍、气短、呼吸衰竭,慢性中毒症状表现为视力减退、肝坏死和肾充血等症状;如每日摄入量超过1mg则可导致死亡。
       5.依照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安全性是食品永恒的主题,也是食品添加剂的命脉。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各国都有严格规定,受法规制约,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毒性评价指标为ADI值,即每日允许摄入量。在这一安全剂量内,每天摄取直到终生,对人体都是安全无害,不会造成副作用(慢性中毒)。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是依据此ADI值限定。
      因此,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危害人体健康的。  一些人只瞪着食品添加剂,一提问题就是“有什么副作用?”,“多吃了有什么害?”,其实这是对“食品添加剂为何物?”和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非常不了解。这一类人为数不少,我们必须加以引导,尤其是对媒体我们要多沟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工业才能健康发展,百姓生活才能有味不累。
      6.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和食品添加剂根据美国《金融世界》杂志1996年的评估结果,“万宝路”品牌价值为44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可口可乐”品牌价值为434亿美元,排名第二;IBM品牌价值为185亿美元,居第三。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宣称:即使可口可乐公司在一夜间化为灰烬,仅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就能在很短时间内东山再起。时至2000年全球最昂贵品牌可口可乐725亿美元居第一,微软702亿美元次之,IBM532亿美元排第三,麦当劳279亿美元居第九,万宝路被挤出前十名,排第十一。
      可口可乐公司是食品行业的佼佼者,在可乐中使用食品添加剂并没有影响其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在产品中,其使用了人们最为瞩目的着色剂(焦糖色素)、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和甜蜜素(健怡可乐中)、苯甲酸防腐剂和香料(非天然香料)。在食品标签上,各种食品添加剂都非常明确的标示着,不过由于可口可乐公司的名气太大了,人们并不注意标注而已。 2000年前,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健怡可乐中使用的甜味剂为甜蜜素和糖精钠。现在,在我国销售的健怡可乐中使用的甜味剂是甜蜜素和安赛蜜。在国外,健怡可乐使用的甜味剂是阿斯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