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遗忘的营销 [复制链接]

1#
    大米作为中国人的传统主食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超过6亿人口把大米作为主食或经常食用,中国年均消费量在1.2亿吨以上。“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正是这个巨大而又寻常的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消费者的重视,大米市场及其品牌运作也一直被营销界所遗忘。
     90年代中期以前,主食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较大,消费者一般到粮油店购买定量供应的散装大米。90年代初期正是沿海地区非农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沿海地区缺粮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个时期的大米企业大多数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产品不愁销售,企业采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还谈不上品牌运作,更不重视品质。 90年代中期以后,主产区大米品质已经不能满足沿海地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主产区大米企业的产品与沿海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新兴企业。这些企业位于缺粮区,必须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到产粮区采购原料,再通过各自的网络进行销售,所以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米的市场化和品牌化运作开始出现。
    2000年以后,随着商业业态的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品牌大米开始走进消费者的意识习惯,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考量大米安全放心和高品质的依据,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日益彰显,一批在其他产品市场取得成功的品牌如嘉里粮油(元宝大米)、旺旺(旺旺大米)、哈慈集团(七河源大米)等加入了这个行业,一批区域强势品牌如黑龙江北大荒、沈阳隆迪、广东成泰米业、盛宝粮油等开始了全国市场运作,大米市场的竞争上升到了品牌竞争层次。
    但目前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品牌运作意识不强、经验不足。粮食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市场受国家政策、自然条件、地域和资源影响大,到目前仍是半计划、半市场体制,有一定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粮食储备库,一般都有粮食和农业部门背景,企业人员和资产负担较重,成本普遍偏高;企业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经营机制不灵活,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品牌和市场运作经验,营销观念保守、手段落后。大米产品本身利润率偏低,平均毛利率只有10%左右,作为日常消费品,大米品牌的价值在价格中体现的比例不会太高,因而企业在市场运作方面舍不得投入,靠自身积累滚动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很难支撑长期性战略性投入。这些因素制约了大米企业在全国市场的品牌运作,大部分品牌都只在某个区域市场占据相对优势,品牌小包装大米在大米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同时,大米加工行业门槛低、投资少、技术含量不高,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遍地开花,这些企业大多数是私营、个体性质,管理和运行成本低,一般采取游击和低价策略,没有售后服务和市场投入,往往就是这些企业占据了市场一大半的份额。大企业好不容易挤出资源开发和培育市场的成果,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企业的游击策略偷食,这种苦果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因此,市场的竞争状况也是造成大米企业不敢贸然投入资源培育品牌的原因。
    那么大米企业应该如何突破自我,实现品牌的价值提升?
    本人有一些观点希望和更多的同仁交流!
                                                                                                                     孙长胜-巅峰旗帜国际公关策划公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15:25:2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对大米这行业不是很懂  但我认为大米  应该用2种形式投入市场  一是大众米   二是精品米   因为这2种米都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