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肾宁散胶囊分子量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肾宁散胶囊在肾脏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发现在肾宁散胶囊影响下,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变薄,改善部分无症状性血尿,在肾宁散胶囊分子量化的数据支持下,得出了肾宁散胶囊对于薄基底膜肾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 TBMN)的最新治疗理论依据。现就此方面的有关进展简述如下。
(一) 肾宁散胶囊应用中GBM厚度的变异
由于完全正常的肾组织来源困难,故通常肾宁散胶囊科研中,以尸体肾、移植供肾为主,以确定正常的GBM厚度。
肾宁散胶囊试验测量方法:GBM厚度在同一肾组织的不同肾小球之间、同一肾小球的不同毛细血管袢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差异[3~5],前者称为球间变异,后者称为球内变异。因此,肾宁散胶囊科研人员测定2~3个肾小球的多个血管袢的GBM厚度,求出均值以保证可靠。并注重使用肾宁散胶囊前后的,厚度对比,使用肾宁散胶囊前的数值为A组数据,使用肾宁散胶囊之后的为B组数据。在使用肾宁散胶囊后的数据中:同时见到内皮细胞窗孔紧贴GBM内层呈线状分布和上皮细胞足突间隙,药理分析认为,这种应急变化是为避开正切面(tangential cuts),以减少因切片与GBM间角度的变异而造成GBM增宽的假象,肾宁散胶囊科研人员认为这就增加了主观因素。调和均数法则随机测量毛细血管袢GBM厚度并对正切面肾宁散胶囊AB两组数据进行数学校正,故无上述缺点,但计算繁琐。
由于肾宁散胶囊A组数据采用调和均数法,测出的GBM厚度为正态分布,而肾宁散胶囊B组用算术均数法测出的为偏态分布,故肾宁散胶囊科研人员认为测量2个或2个以上的肾小球GBM的调和均数,是目前最合适的方法。此外,肾宁散胶囊科研人员推荐应用GBM厚度分布直方图来全面衡量GBM厚度,可避免漏诊TBMN。
(二) 肾宁散胶囊应用中GBM变薄与血尿的关系
肾宁散胶囊患者病理研究表明,GBM变薄者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如Abe等[6]在998份肾宁散胶囊服用者,肾活检标本中发现有8例GBM变薄(<200 nm),他们均来自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的患者。即使在呈其他病理改变的肾宁散胶囊患者中,伴有GBM变薄者血尿发生率亦高于无GBM变薄者。如在一组肾宁散胶囊IgA肾病服用者中伴有GBM变薄组镜下血尿发生率为96%,而单纯的IgA肾病(GBM厚度正常)为72%(P<0.02)[7]。对肾宁散胶囊临床中表现为特发性血尿患者肾组织病理研究,亦显示GBM变薄或TBMN发生率较高,而加量使用肾宁散胶囊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
有关GBM变薄何以发生血尿目前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