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你认为《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好吗? [复制链接]

1#

中国青年报上有这么几点看法!又人说好书!有人说坏书!有个教授说书是瞎说的!书中的举例是假的!教授又说书是乱打美国某某大学编出来的!

也有人比喻说《没有任何借口》是西游记里面唐生给孙悟空戴的紧枯咒!

还有人说:是奴棣主给奴棣的精神枷锁!

你认为呢?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要看看

[em01]
TOP
3#

部分评论:

让人恐怖的“资为劳纲”

孙秀岭

  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名企员工人手一册的“美国企管名著”,其实根本不存在英文原版书,行业内人士揭开了其策划内幕。一些读过该书的人发出疑问:难道“资为劳纲”的时代来临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西汉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代表人物董仲舒等人大力宣扬的,说什么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依此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如今,以《没有任何借口》为代表的一大批经营管理书籍,给劳动者员工灌输的“毫无条件、毫无借口地感激、服从资方”、“永远站在资方立场,不能有任何抵触情绪”等思想,这与“三纲”有何两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借口》实质上宣扬的就是“第四纲”——“资为劳纲”。   “资为劳纲”的观念,说到了一些老板的心坎上。于是,这本假借美国西点军校之名,假冒外国写手,实为国内唯利是图之人编造的、漏洞百出的《没有任何借口》,堂而皇之地被一些国有、民营企业列为员工培训教材,甚至要求员工人手一册,谈体会,写读后感。一本假冒的书,由于迎合了那些老板麻痹、奴役劳动者的用心,成为了畅销书,先后再版24次,销量200万册。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人手一本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书籍,学习、讨论,如此为广大劳动者洗脑的情景,实在让人恐怖。   这大概就是社会转型的阵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对资本的鄙视到热烈追捧,人们纷纷抛弃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新的理念还没建立,一切都在混沌之中;劳动力供过于求,资本强于劳动;尽管有劳动法,尽管口上说“以人为本”,但一些官员还是过于关注与政绩息息相关的资本,而忽视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者;等等。如此文化氛围,如此发展环境,难免让一些老板们产生“资为劳纲”的感觉。   不管什么理由,“资为劳纲”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倒退,与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格格不入,更不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笔者确信,用不了多久,《没有任何借口》连同“资为劳纲”,就会在市场竞争、社会发展、民主进程中被淘汰!道理很简单,不尊重劳动者,必然被社会抛弃,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9 13:03:07编辑过]

TOP
4#

中国青年报:

中国古代,有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现在,以《没有任何借口》为代表的一大批经管畅销书,告诉我们还有第四纲———资为劳纲。“Yes,sir!”(是的,先生!)“Letmedo,sir!”(让我去做,先生!)“Noexcuse!”(没有任何借口!)“老板总是对的!”“决不拖延!”“这些事,不用老板吩咐!”……

  封建专制时代的驭人术,被包装成了源自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被中国那些号称最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老板们当成“最完美、最优秀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对员工进行洗脑。员工上千人、上万人、上十万人的大企业,人手一册,学习,讨论,装模作样地交流心得。此时此地,是21世纪的中国,这场景,真让人觉得恐怖!

  关于现代企业管理,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国外有许多系统、科学的论著。对于西方成功的大企业和知名企业家,也有无数的研究和传记著作。但这些科学的东西,实际的东西,都难以勾起中国老板们强烈的“消费”欲望。只有那些谙熟中国老板最深层的潜意识的中国策划公司雇佣的写手们,才能创作出最符合他们心底需求的企管书和员工培训读本。中国老板们对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追逐,终归不过是叶公好龙。最终畅销的,往往还是那些中国人假托外国人名义写出来的“伪书”。

  如果这些假冒外国人的中国职业写手们制造的“先进理念”真的成立,如果什么西点军校、什么美国特种部队以“Yes,sir!”为特征的训练手段真的比哈佛商学院更有效,那么,从泰勒以来发展了大约一个世纪的企业管理科学,就完全应该被巫术所取代。这不是扯淡吗?

  在一个劳动力买方市场、强资本弱劳工的特殊时期,老板们若想对员工耍点什么洗脑的招数,表面上玩得花团锦簇,是不困难的。员工们对此只敢腹诽,不会公开对抗。但就在员工们有模有样地陪老板推手对练的时候,企业真实的凝聚力,员工真实的创造激情,却也在真实地流失。老板们表面上得到了“Yes,sir!”,却不可能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是那些身在局中的老板们不容易想明白的。

  毕竟不是那个蒙昧的年代了,你想让那些担心丢掉工作的员工在行动上“资为劳纲”也许可以做到,但想把这种理念融入员工的精神,只能是做梦。

 

TOP
5#

2004年10月17日  00:17    深圳特区报

一位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最近正“流行”一本书———其实是老板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本,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有趣的是,虽然他从没有读过这本书,就连“作业”(读后感)都是请别人代劳的,却苦口婆心劝地我读读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都说它是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看看对你绝对有好处。”这个这辈子大概都没见过《纽约时报》的家伙煞有介事地向我推介道,好像那篇书评就是他写的一样。

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书能让一个从未读过的人那么隆重地推荐?当我在书店找到这本书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写在它衬里上的一段话: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务、诚实。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

坦率地说,在读完第一章后我的感觉是,《纽约时报》假如真的写过这么一句吹捧的话,那它早就该完蛋了!

整本书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谈不上基本的谋篇布局。一个个东拉西扯的小故事里不断重复着那个陈腐的主题:“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假如说一本好书是一段优美的音乐的话,这本东西只能叫噪音的堆积。

我不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更不相信《纽约时报》会登出那么扯蛋的书评。

它顶多也就是一本三流的励志读物———然而当我在网上查找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真相仍然让我大吃一惊。

据《南方都市报》9月26日报道,“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并非正版引进图书,所谓该书作者美国人费拉尔·凯普也并无此人,该书其实是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而据业内人士查证,那些印在机械工业版《没有任何借口》的封底上所谓《纽约时报》的评语“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等其实都是假的,并不存在。

对此,该书的责任编辑常淑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读者欢迎、市场欢迎的书就是好书,说明读者认可这本书的质量,并建议“记者没有必要去追究其他方面的东西”。

在充分感受到上当受骗的恶心之后,我不得不承认,那位编辑至少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这本书确实很受市场欢迎。在我查询的几个图书销售排行榜上,《没有任何借口》数度高居榜首。

有评论者指出,这或许跟大众文化的操作手法有关,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宣传和运作,这些畅销书很快就能流行。也可能跟市场需求有关,因为在管理类图书市场上,这种浅显直接的著作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众多管理者们的内心需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内部管理,应接不暇时,这也是很好的“护身符”。

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个更加值得忧虑的趋势。

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其中包括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对市场的判断,人、财、物的管理和员工的激励等种种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失败。

而像《没有任何借口》这类所谓的“管理书籍”,其特征就在于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内容,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讲述深刻的道理”。将复杂的管理内容抽象为某些貌似真理的教条,并通过一个个真假难辨的“成功故事”潜在地许诺,一旦企业管理者或员工按照这些教条执行,就能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以这本书为例,全书的宗旨(如果它还有宗旨的话)即在于将一句口号式的“执行任何没有任何借口”上升为管理信条,并引用西点军校为例,要求员工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

倘若对管理学历史稍有了解,书中所奉为圭臬的管理原则实际上是欧美四、五十年代实行的初级管理,即强调机械式的“准确高效”。但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西方社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早已进入更高形态的管理层面,即人本化管理与互动(企业与员工互动)原则。

正如一篇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这类书的“潜意义”不在于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而在于用一种类似于“准宗教”的简单信念对企业内部中下级员工进行“洗脑”。其目的在于希望员工“行为工具化,思想奴隶化”。

不客气地说,《没有任何借口》所宣扬的,恰恰是为无能的管理者寻找借口。因为在它的逻辑里,所有的员工都有着完成工作的“原罪”,他们只能对自己被指派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无条件完成,如果达不到,自己就是所有失误和失职的根源,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然而,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企业发展的责任并不在基层员工,而在于管理者阶层。如今,许多管理者的水平提高速度似乎越来越赶不上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没有任何借口》恰恰为他们逃避矛盾,将责任推诿给员工送来了最好的借口。这就难怪会有批评者直截了当地指出,

“让老板们满意的,能够让员工更加听话和卖命,不问任何理由,不争取权利的书,就一定会畅销,因为老板们会让他的员工们积极购买的。”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加拿大著名幽默作家里柯克就曾在作品里辛辣地讽刺了这类“成功文学”作品的价值。他的《我在生意上是如何成功的———当前最好的文学作品揭示的成功奥秘》一文,生动地描绘了一名在这类“文学作品”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该人士按照成功学的要求“相信自己”,吃有益于健康的高蛋白食品,每天精神抖擞地提前上班,在接受工作时“不找任何借口”———最终他果然成功了,成为他所在企业的董事长。

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妻子多尔,“‘噢,吉姆!’她欢叫到,‘你大功告成了。我真感到骄傲———我也为公司骄傲,既然你就是它的董事长。那你得把公司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我,比如说它做些什么呀,生产些什么,卖些什么呀。’”

“‘多尔,’我回答道,‘别问我这些。我一直忙于洽谈各种项目,摆平各种事情,还要挤时间吃菠菜,忙得连喘息的时间都不多,根本就没工夫去弄清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看,这就是我们的“成功人士”!

[em01]
TOP
6#

如果收到这样的读后感,给员工买书“洗脑”的老板们且慢高兴——因为这实际上是互联网上的“雷锋”们制造的一个“《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标准范本。就像各类“申请书”、“检讨书”、“感谢信”、“辞职信”等等网上都有标准范本一样,流行的“读后感”当然也有。

在这篇“读后感”后面,“雷锋”有一句附言:“身为员工的读者朋友们,赶紧照葫芦画瓢吧(最好再结合个人实际岗位来点分析),给你们的老板一个惊喜吧!”

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内有名的大企业,都给员工买了《没有任何借口》。员工们真实的“读后感”是怎样的呢?且看部分上网寻找“写读后感材料”的员工的感慨——

“老板发书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像以前的木偶一样,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没有做好,你就不要找理由,发给你的钱少了,你也不能有什么说的。”

“我们老板也发了这本书。大概所有的老板都希望所有的员工都乖乖地,没有借口地绝对服从。我想这大概也是这本书能在各大公司畅销的原因吧。”

“我们前几天发了这本书,要求写读后感。我觉得里面有的内容太空洞,员工不可以找借口,那么老板是不是也不可以找借口?有时会拖欠我们的工资,有时承诺的东西又没有做到,他一样会找借口呀!”

“起初,我看到这本书是我老板发给我的,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能读一下这本书,我心想,要让我们无条件地服从也不用这样说吧?虽然我知道,一个人做事情必须要服从上级的命令,服从公司的指派,可是,并不是每一个领导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并不是每一个上级所做出的命令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作为会计,上级要我们做假账,我们也要去做吗?”

“这本书对于某些人来说好啊!谁不希望自己的手下是乖乖的,想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在这背后,你要知道多少有为青年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啊,我想只做别人的机器吗?”

还有更严厉的指控:“这本小册子是奴隶主给奴隶戴上的精神枷锁。”“《没有任何借口》就像是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但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于无形之中,确实属于精神管理中的一个高招。占领精神世界的最高点,就可获得绝对的控制权,这比什么都可怕,因为你已经不可能去充分发挥个人特有的潜质,你的思想像是上了一把锁,当你想去使用这些思想时,你却没有开锁的钥匙,只是这把锁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几个大字‘没有任何借口’,你是我的精神奴隶,你是为我工作的工具。”

当然,员工是不会把这些真实感受写进他们交给老板的“命题作文”中的。“写读后感可不能批判,那样老板会炒鱿鱼的!”一位网友发完牢骚后说。

谁比谁傻?

《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17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