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思良,文务美──读冷月潇潇《寂静在歌唱》


人思良,文务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这就是冷月潇潇的《寂静在歌唱》!
    翻开《寂静在歌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人间亲情篇。
    读他的亲情,我被他们之间的爱深深感动着,我的泪曾几度因他感人的文字而滑落!
    大哥,在过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全家的生计,为了支持他这个弟弟,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大哥曾三年学徒,曾两月野人般深山伐木,在婚后又数度给予了他无私无欲的帮助,所有这些都深深的感动并激励着他,他把这一切深深的藏在记忆中,并深情的记录在他的文字中。
    姐姐,一个全家最聪明,也该是最有前途的一个女孩子,正当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时候,一意外的变故,使小学刚毕业的她毅然放弃了学业,用她稚嫩的香肩,毅然抗起了家庭重担,接过了母亲放下的豆腐挑子,开始了她十几年豆腐西施的人生旅程。
    而最感人的是他对父爱的描写。那是怎样的爱啊?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用脚步无法丈量的人间至爱。
    在冷月潇潇异地求学与创业的十几年里,父亲始终都紧紧的盯着地图,关注儿子所在城市的每一点细微变化。他时刻关注着儿子所在城市的天气,他徒步丈量了溧阳城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脚不知疲倦的阅读着大街小巷河桥楼房,只为了读儿子!
    父亲爱屋及乌,他爱儿子, 就爱上了溧阳的山山水水。他对儿子寄住的江南的感情,就像出山的溪水一样日深月长。
    从没外出过的母亲每当儿子需要时,也是不顾老年病弱的躯体,奔波千里,屡屡来溧阳看望、照顾儿子一家,尽微薄之力为儿子挡住旅途中哪怕是和风细雨。
    儿行千里,始终走不出的是父母的挂念,始终走不出的是至亲的关爱。
    在冷月潇潇的文章里,我们品出的是他更加坚定而深刻而的感受!
    在他的流年琐记的《秋夜》一篇里,我读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味道。
    他月夜赏秋,则月色溶溶,影影绰绰,来的婉约,别有一种欲露还遮的风致。他喜欢月夜赏秋,在他眼中,秋是有型的,秋可观,可听,可嗅,可触。是的,秋无所不在,我们的生活在秋天里,我们的收获在秋天里,我们的喜悦在秋的月光下益发金光灿烂。
    关于秋虫,在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里,通过它们的鸣叫,我们听到的应该是绝唱,感觉到的应该是凄婉。而他,这位文海扬帆的掌舵人,却在秋虫的鸣唱里品出了别样的欢愉。
    他听出了诗意,他听出了抑扬顿挫,他听出了平平仄仄。在佩服他匠心独具的同时,还不得不佩服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的文字很贴近生活。
    他的流年琐记,记录了他童年的岁月,记录了他幼年见闻与趣事,承载了他在物质困顿时期无尽的精神享受。
    他情牵老家枣树的枯荣,他让记忆频频流连于早年葫芦池的鱼虾,他记录了老屋顶棚那位不知名却意趣横生的隐者。
    他的《捕蝉》篇,读来竟是那么的亲切。他的每个文字,都牵动着我童年的记忆,使我随他的描写,回到了那些曾经的岁月。体验到的是那漫天尿雨纷纷下的沮丧心情,享受到的是收获后的喜悦,欢欣于烹炸后露蝉入口的清香。
    流于他笔端的文字,总使你感觉到他是在描写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光,而不是写他自己。每每读来都使我感动。
    他说,笼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在写背井离乡的自己?身锢城市钢筋混凝土中的他,又何尝不是一只笼鸟?又何尝不是一尾池鱼?我们这些出自广袤田野的农村孩子,又有那位不是在思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不在贪恋着那久违的家乡一草一木的亲切?
    他的闲情逸致篇,赞月之皎洁,明净,柔美,叹月之盈亏,他把自己无限的遐思寄予对月亮的描写中。
    他文风端正,不谀不阿。
    正如他写松之坚贞,写松之高洁。他引用白居易“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当凌云”一诗,又何其不见他在托物言志,借松喻己?
    在这个章节中,他又写竹的潇洒清拔,写竹的端节虚心。写梅的傲雪迎霜,描梅的凛凛梗骨。在他的笔下,对于兰,他更赋予了她不同流俗的高雅品格。他赏兰的冰清玉洁,他恋兰的幽香韵致。他笔下所描写月,松,竹,兰,柳,鹤,是这般的超凡脱俗,正如他说“言,心声也;书,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不正是他人品文风的最好写照吗?
    读他的文章,尤其佩服的是他知识体系的全面。
    原来看过他在故乡与博客里的一些文章,没见过他写诗填词。收到他的《寂静在歌唱》一书,翻开他的文艺漫笔一章,除却他对天涯网友文艺评论外,看到的是他连篇累牍的谈他对诗词曲赋的一些认识,竟是那么的深而透彻。
    他对诗词的研究是系统而全面的。
    在他的《诗经》中女性的悲歌一篇文章中,从古代先秦女性悲哀的社会与家庭地位写到今天暴发户糟糠之妻多下堂的社会现象。他倾尽秃笔,描古代妇女之悲哀,发现代社会良知之呼号。
    他评王昌龄诗歌的旖旎婉转,论曹操诗歌的气韵沉雄。对每位人物,每首作品,都有他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对回文诗,叠字诗,这些无人敢尝试的杂体诗,他也能说的头头是道,分析的明白而透彻。他赏诗之大雅,同时又能从一些名作大家的上片极俗中品出其高深的意境。对枯燥的数字联,他亦抱有浓厚的兴趣去探讨,去品味。可以说,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在他的文中无不涉猎。
    冷月潇潇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在此前,他曾来信息,谦虚的说,我的文章很枯燥,没什么文采。
    初看他的文章确是有点枯燥感,可是慢慢的看下去,你会惊喜的发现,他的文章包罗万象,从中你可以学到好多知识,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部包罗文学与人生小百科。这样说虽然是有点夸张,但是他书中所罗列知识的丰富全面,到后期,会全面调动起你探究的欲望,忍不住的要一口气看下去。
    从他的书里,我们能读到很多哲理性的东西。他阐述人生百变技巧,对我们工作与生活具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他通过一捅水与一锅汤的故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更加深了我们对人生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塌台道理的理解与感悟。
    他倡导进退有度,走停随心。
    他主张人活要活出质量,走要走出精彩。
    他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说,相对的提出了反弹琵琶走活全局的理论。
    他主张息事宁人,主张中庸之道。
    他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少一些睚眦必报,能够多一些与人为善,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则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也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冷月潇潇的文章不仅写名人轶事,他更以重点篇幅描写草根人事。他既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生疾苦,也写平民百姓的轶闻趣事。各行各业,各种人物在他的笔下描来无不栩栩如生,鲜活灵动,使我们在慨叹的同时,又得到一种至纯至美的享受。
    通过他的萍踪掠影游记系列,我们能够领略到雁荡山的雄奇壮丽,能够感受小龙湫的秀丽闲雅,聆听梵呗佛乐,体味心灵的宁静,静悟佛法真谛!
    雁荡山的合掌峰,“疏渝了我红尘万丈中日趋风干的灵魂,照亮我那暗夜中歧路彷徨的方向”。
    瓦屋山的云海奇观使他诗兴勃发,思维渐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清灵佳境。 默默中,他扬天长啸:我冷月潇潇-----缘得来游,美不虚行!
    他步履青岛崂山,蓬莱仙岛,无锡鼋头渚。他夜访徽州古邑,日游天目湖,他也曾弯弓射日到江南。对各处名胜古迹,他都做了细致的考究,留下了他尚美的文笔与感叹!
    他的小品一束,更是他心灵火花的瞬间迸发。他能够集思想与智慧之大成于一篇篇短小而精悍的文字里,显见他驾御翰墨功夫的熟辣与老到。
    依依不舍的合上《寂静在歌唱》,对你说一句-----冷月潇潇,感谢你!
    感谢你无私的馈赠,使我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能够及时享受到这份至美的心灵的鸡汤!
    
    
  



转自: http://www.icp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