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是个炒作大师
  
  
  
  王清铭
  
  
  
  刘邦发迹之前,只当过副科级的泗水亭长。无政治资本,无法“官倒”;不擅长生产作业,也无雄厚的资金支持;人脉也不旺,他什么人都欺负,端的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就是这样一个人,出差的时候看见秦始皇巡视的排场,很羡慕,觉得“大丈夫当如此也”,于是就白日做梦,也想建一个集团公司,把整个天下都囊括进去,自己当董事长(也叫天子)。他的表现连当时的县政府秘书长、后来的汉朝集团CEO萧何都瞧不上眼,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某个哲人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够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是阿基米德说的,刘邦自然没有听说过,但他知道这原理,也找到了把地球撬将起来的杠杆,那就是四两拔千斤的炒作。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引导出手。市场需要运作,运作更在于炒作!而炒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让刘邦炒瓜子或炒板栗,他肯定掌握不了火候;但他炒作自己,蒸炒爆手法纯熟,色香味俱全。
  
  作为一个炒作艺术家,他手里无产品,,也无处融资,但人脉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一切。他所用的手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后代的“空手套白狼”。刘邦筹建汉朝集团时,就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他先炒作人脉,将受众的注意力和眼球吸引到自己身上。
  
  刘邦一出手就不凡,顺手牵回了一个妻子,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她是刘邦炒作自己和天下的最有力助手,《史记》上说她 “佐高祖定天下”。刘邦怎么炒作获得吕后父亲吕公的青睐呢?当时吕公到沛县县令家做客,县令大摆酒宴,宴会上萧何作一个规定:红包一千以上的坐堂上,以下的坐堂下。刘邦大大咧咧走进来,大喊:我送一万。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到堂上,举杯推盏,视若无物。结果看得吕公眼神都直了,酒后对刘邦说,我要把女儿嫁给你。刘邦大概能算“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鼻祖,男人故意装坏样子,效果比装酷还好,这不,连吕公都青眼有加。
  
  其实在这次牛刀小试之前,刘邦早策划在当时唯一的媒体——群众的口——流传一则有关他身世的伪新闻。这手法后来被许多娱乐明星使用,比如某明星在新专辑面市前,突然花钱请媒体暴光曾与某大腕鸡年马月狗日在某个地方巫山云雨。不过刘邦胆子更大脸皮更厚,为吸引受众眼球,他拿自己的母亲来制造绯闻。我们不妨来看看《史记》中记载下的刘邦炒作的文案底稿:“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一般的炒作只是添油加醋,刘邦是无中生有,抓住古时人们对真龙天子的崇拜意识,这一策划真是惊世骇俗的大手笔。吕公大概也是受了这宣传攻势的蛊惑,才决然把宝贝女儿嫁给刘邦的。
  
  不过,光是制造绯闻,可信度还是比较低的。我们知道,一个品牌本身也包含了四层含义:一是知名度,二是美誉度,三是良好的品牌联想,四是忠诚度。刘邦精心打造“准皇帝”品牌,此时只停留在知名度上,他需要往前进一步。于是他花钱买通两家酒店老板王媪、武负,炮制这样一个连续报道,大致说;刘邦经常到他们店里赊酒喝,喝醉了就躺在店里,他们都看见刘邦的身上有龙现身。于是相信刘邦是真龙托身的人越来越多。
  
  在娶吕后后,在吕后的帮助下,刘邦把炒作从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为,把偶尔行为变为长期行为。比较成功的炒作很多,如伙同吕后买通一个相面师傅给吕后母子和刘邦分别看相,说他们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再比如,当时天下人都沸沸扬扬地传一件事,即秦始皇发现东方有“天子之气”,所以亲自巡游以镇压。刘邦就配合这轰动性的新闻躲到深山中,由吕后出来放风说,无论刘邦在山中的那个角落,她都能找到,因为刘邦的头顶有一团“云气”。《史记》上这样记述吕后的话:“(刘)季所居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古人认为“云从龙”,云气之所在也就是真龙天子出没的地方。他们炒作的其实是同一主题,但角度不同,吊受众的胃口,继续保留舆论的高温。后代把这种方法叫做“簧式勾引炒作”。于是更多的人相信刘邦是真命天子,愿意追随他,里边就有很多人是以后汉朝集团的高级白领,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
  
  炒作,说白了,就是花最低的成本,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转化为记忆点,让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得到最大化的扩展,及时转化为销售力,从而赢得最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效益。刘邦炒作的核心、神秘的卖点就是他是真命天子的品牌,参与炒作的人由一人到他和吕后再变为专业团队行为,参与炒作的人员扩展到上面提到的他的那些亲信。
  
  专业团队炒作的经典案例有“赤帝之子斩白蛇”(也即刘邦斩白蛇)、刘邦被“立为沛公”。特别是后一件事,是汉朝集团正式投入运营的标志。当时沛县民众起义,把县令杀了,萧何、曹参等人以各种借口拒绝担任沛令,刘邦被他们推向前台,成为股份制公司的董事长。以后刘邦率领团队同秦始皇和项羽等争夺市场,并最终获得成功,垄断了天下的市场和经营权。
  
  炒作,就是“:炒”和“作”,刘邦边炒边作,炒,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作(经营),提升品牌的内涵和实力。他亲自操刀的创意纵横捭阖,实施的炒作石破天惊,无本而万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也难怪刘邦当上汉朝集团董事长后,得意洋洋地向曾经瞧不起自己的父亲炫耀:吾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说,老爸,你老人家算算,我担任皇帝经营天下所赚的钱,比那个做大生意的二哥,谁更多?
  
  
  
  诸葛亮是不称职的CEO
  
  
  
  
  王清铭
  
  
  诸葛亮在刘备组建的汉王集团中一直担任丞相职务,是名副其实的CEO,他严格执行董事长的决策,不断拓展市场,使刘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拓了荆州、巴蜀、汉中三大市场,从一个没有固定办公地点的皮包公司开始,汉王集团一跃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三大集团之一。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时还亲临市场前线,留下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商战成功的经典案例。从晋代以下,诸葛亮一直魅力四射,粉丝如云。但总为一个执行总裁,他也犯下致命的错误,不但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且导致汉王集团资不抵债,最早被魏晋集团兼并。
  
  作为一个CEO,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执行董事会决议时,遇到不合理的决策应该及时提出正确的方案,并促成董事会纠正。刘备作为董事长,有两个严重的决策失误,一是委任有高傲等性格缺陷的关羽担任荆州地区的部门经理,二是起兵为张飞报仇攻伐东吴,和东吴打价格战。诸葛亮在这两个决策中的不作为(如诸葛亮不能劝阻刘备东伐,只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必能劝之类的话),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关羽大意把荆州这个市场弄丢了,刘备价格战的失利使汉王集团由盈利变为亏损,由盛及衰。
  
  在集团内部管理上,诸葛亮没有民主决策,授权不当,体制不顺。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领导的职能:领导=决策+人才+授权+体制。诸葛亮虽不是刚愎自用,但在决策的民主化方面做得不够,六出祁山去拓宽魏国市场,国中有大臣如谯周等人反对,他的朋友崔州平也曾指出“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诸葛亮没有采纳他们建议中合理的一面。魏延曾提出率领万人,偷袭潼关,但诸葛亮却认为此举草率,不予采纳。在一个集团内部,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它可促使决策者制订更周密的计划,万马齐喑只能死气沉沉。决策民主机制的缺乏,使诸葛亮在实际工作中捉襟见肘,屡陷危机之中。
  
  诸葛亮自负才能,听不得反对意见,延伸到人才选拔上面,他只提拔听话的臣子和将领,如蒋琬、费祎、姜维、马谡等。对李严这位汉王集团的二号人物,副总裁,他以后勤保障不力为由罢了李严的官。魏延的文功武略都不亚于“五虎上将”,诸葛亮却说他脑后有反骨,会跳槽,弄得魏延心理失衡,但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前,魏延并没有炒蜀国的鱿鱼。诸葛亮不敢放手去培养人才,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汉王集团内部还是有很多人才的,廖化都可以当先锋,如果早加以培养,就不至于蜀中无大将了。更要命的是,诸葛亮没有去培养集团继承人后主刘禅的执政管理能力,间接制造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再说授权问题。我们知道领导的真正作用在于恰当处理组织的协调问题,发挥组织内部成员的潜能。具体的繁琐事务,应授权下属来全权处理。诸葛亮怕自己的权力失控,不能大胆授权于下属,下属没有锻炼提高的空间,日久便形成了对他可怕的心理依赖。诸葛亮事必躬亲,连军中打二十板子以上的惩罚要亲自决断,细大不捐,越厨代庖,结果身心交瘁,病死五丈原。这一点,连他的市场竞争对手司马懿都看出来了:“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还不善授权,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等,都是授权不当。单说马谡,绝对是市场策划部的优秀人才,他的几个策划,如打孟获进军南中市场的“心战”,离间曹丕和司马懿,都是行之有效的大动作,诸葛亮却委派他到街亭担任企业里分管生产的厂长,失败是必然的。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授权的失误,在《自贬疏》中他这样检讨:“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但后悔已晚。
  
  我不否认诸葛亮超人的才能,他的文韬武略对手很难望其项背。但他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明。作为CEO,是决策者,是宏观管理者,应该选拔人才,授权他们全权执行,只要求并对上负责就行。特别是他辅政后,未能建立起一套职权利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结果造成严重的内耗,很多人才被闲置,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谁去守街亭上没有人自动请缨,这件事可见一斑),多次战机被贻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拓展北方市场的计划因此搁浅,集团内部问题重重,最终被魏晋集团收购。
  
  也难怪杜甫在《蜀相》中会这样感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鞠躬尽瘁,只能死而后已啊。
  
  
  
  
  唐僧是个CEO
  
  王清铭
  
  唐僧是西天取经集团公司的CEO,由如来佛直接任命,执行董事观音菩萨直接领导,而且有官场背景――受大唐皇帝直接委派,奉旨取经,身后有坚强的靠山。在职场上,唐僧仍然面临种种困难。
  
  
  先看看唐僧领导的团体:
   孙悟空,人气和知名度远远高过唐僧,自恃本领高强,敢于同如来叫板。唐僧虽然有紧箍咒制约悟空。但是,当决策出现小失误,如“三打白骨精”中,被白骨精变化的几个人瞒过肉眼凡胎,两人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紧箍咒就不管用了,孙悟空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只好将其开除出集团公司。后来,实践证明,自已的决策出现错误,唐僧的领导权威遭到空前的挑战。
   猪八戒好吃懒做,笨头笨脑,有时,还有意制造内部矛盾,一有难就叫嚷分行李散伙。这样一个缺乏敬业精神、品德不纯(比如好色)、但有背景的活宝(原是天庭正科级行政人员――天蓬元帅),只会公款吃喝,没有什么专业技术,但是,唐僧不能处罚他,因为他是由观音菩萨直接招聘来的。在取经路上,打妖怪就会一耙子,麻烦惹一路子,牢骚装一肚子,你让他化斋饭,他倒地便睡。
   沙僧倒是中规中矩,忠厚却是无用的别名,本领稀松平常,每每被妖怪捉去。在运输方面,担任挑行李工作,倒也称职。
   再说唐僧。作为一个管理者,降妖伏魔的实际工作能力缺乏,妖怪要抓要吃的是他,他还得面对生活作风方面的考验,一不小心,闹出“拉链门”事件,就会前功尽弃。他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取得西天颁发的“佛”文凭,并带回经书三藏。
   由此,可以用几句话,概括西天取经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
  
   成就的是一番事业
  
  
  取经不是混饭吃的职业,而是让员工有成就感,能够脱胎换骨成就事业。
  成长型企业成功的第一原则就是:确定自已想做的事情,然后坚持到底。他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历经浩劫,目标只有一个:取回真经。唐僧坚定的信心,让看似一盘散沙的团队,变成钢筋混疑土结构。
  
  
  打造的是一个团队
  
  
  唐僧注重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孙悟空降妖,猪八戒开路,沙悟净挑担,白龙马运输,各司其职,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时,全体出动,众志成城。
  一个成长型企业成功的第二原则是:打造一个明星团队,而不是拥有明星领导人。唐僧是一个好领导,傑骜不驯的孙悟空要管紧,所以,有时要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是,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憨厚老实的沙和尚,需要经常鼓励一番。这样,一个明星团队就塑造成了。
  
  
  实现的是资本的最大化
  
  
  唐僧有形的资产,只有皇帝颁发的“通关文牒”和观音菩萨馈赠的一领袈裟,唐僧在取经路上,多方挖掘人力资源,如收下的三位徒弟和白龙马;他利用一系列资源,如他的如来佛弟子金蝉子的身份,加上皇帝恩准取经,使唐僧具备借用一切力量的合法性,驭使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猴子,请求各路菩萨、神仙大力支持帮助,凭着这些资源,降服妖魔鬼怪,自然不在话下。
  
  
  有形和无形资本的结合,使他领导的集团公司规模空前壮大。
  
  
  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在唐僧的带领下,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唐僧也成了取经组织的标志手、同义词。
  
  
  没有以唐僧为首的取经团队,孙悟空再有能耐又如何,只能“大闹天宫”,弄得鸡飞狗跳,至今可能还压在五行山下,脸上长草;猪八戒也只能在高老庄当“妖精”,干些强行入毂的类似“黑社会”的勾当;沙悟净继续在流沙河当个地痞,没准在某次打黑活动中,撞上枪口。
  
  
  唐僧把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借用悟空之力,收编八戒、沙僧,他在团队中一直有一种道德优势,加上紧箍咒相当于《员工法》的威慑力、良好的管理才华和先进理念,终于成为取经的第一大功臣,自已修成了正果。
  
  
  
  
  http://blog.sina.com.cn/u/1219752692
  
  


转自: http://www.21huag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