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儿塔
  
  孩儿塔在浙江嘉兴市建国路中段塔弄内,始建于宋代,清初重建,前些年因建国路拓宽而被拆除。它来源于一则传说:若干年前,有一县官路经塔弄,听到一个小孩在大声辱骂他的老祖母,便喝令将小孩拘到轿前审讯。这时,老祖母跑过来,说孩子年幼无知,不明事理,请老爷饶恕。县官于是命令衙役去塔弄口酱园端来一碗白糖一碗盐,放在孩子面前由他取食。孩子不假思索弃盐而取糖。县官斥道,小小年纪已识咸甜,难道还能说不明事理!一怒之下,判就地问斩。从此,小孩的一缕冤魂化为妖魅,常于阴雨天戴一红肚兜,出没在塔弄里,来看望孤居的祖母。
  1930年,白莽将他从1924年至1929年间创作的65首诗歌,编成一册,取名为《孩儿塔》。诗集中《孩儿塔》一首亦是白莽诗歌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想应该也是白莽自己最为欣赏的,方才以此作为整本诗集的命名。
  透过白莽短暂的一生,这首诗蕴含了太多的东西。白莽早已预感到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他是把头颅别在裤腰带上来参加革命的。他不怕死,不怕以这种方式死去,因为死得其所。但他担心两点:
  一是家里人,尤其宠爱他的父母,会受不起这样的打击。“你们的小手空空,/指上只牵挂了你母亲的愁情,/夜静,月斜,风停了微嘘,/不睡的慈母暗送她的叹声。”
  二是担心人们看不到他死的价值,或者说,他的死唤不醒同胞的觉悟。他就像孩儿塔传说中的那个“孩儿”,因为一次叛逆而被处死,而这样的处死只不过是一次暴行的展览,愉悦众多看客的茶余饭后而已。他的缕缕冤魂还得时时回来,寻觅过去的峥嵘岁月。
     ……幽灵哟,发扬你们没字的歌唱,
       使那荆花悸颤,灵芝低回,
       远的溪流凝住轻泣,
       黑衣的先知者蓦然飞开。
  
       幽灵哟,把黝绿的林火聚合,
       照着死的平漠,暗的道路,
       引住无辜的旅人伫足,
       说:此处飞舞着一盏鬼火……
  白莽把诗集编好后,又写了一篇《<孩儿塔>上剥蚀的题记》,鼓励自己“埋葬病骨”,以“更向前,更健全”的姿态投入到“时代需要”中去。白莽特意制作了一些插图,然后一并送给鲁迅,请他指正。可惜一切都没来得及,白莽就英勇就义了。
  五年后。1936年3月10日,鲁迅收到一封来自汉口的信,一个叫史济行的人自称是白莽同济大学的同学,他手头收藏有白莽的遗稿,正在筹划出版。但出版社有一个要求,必须由鲁迅作序。
  鲁迅这里有白莽自编的诗集,但他想,别人那里还有也是正常的。加上这些年来,鲁迅一直在为白莽遗稿出版的事操心,现在能有朋友帮忙,便感动于史济行“抱守遗文,历多年还要给它出版,以尽对于亡友的交谊”的义行,不惜“大病初愈,才能起坐,夜雨淅沥,怆然有怀”,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后来,他才从报纸上得知,这个史济行是专门“诈稿”的骗子。所以,序写了,诗集却仍然未能问世。
  史济行的骗术固然不可取,但他这一骗,“骗”出了鲁迅先生一篇名文。半年后,鲁迅病逝,如果不劳史君的劣招,《白莽作<孩儿塔>序》很可能不复存在。坏事与好事、功与过的界限往往是这么模糊的。
  鲁迅序言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指出《孩儿塔》不是一部普通诗集,它出世并非要和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它是具有别一种意义的。它具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炼,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转自: http://www.icea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