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策演变深刻影响我国玉米市场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4。 我国的各项粮食政策几乎都涉及到玉米,也影响着玉米的生产、流通 和消费。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粮食政策的演变和调整都对玉米市场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粮食流通实行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自由 购销政策,供求双方都通过市场调剂余缺。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 食统购统销政策,对玉米进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1978年之后,我 国大幅提高了长期不动的偏低的粮食定(统)购价格,在农村普遍推 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国家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通过改革,我国形成了 计划购销与市场购销并存的粮食流通双轨制,并于1992年实现了粮食 购销同价。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提出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保留粮食定购数量, 价格随行就市。到1993年上半年,各省已基本上放开了粮食价格和经 营,从而彻底结束了自1953年开始的长达40年之久的粮食统购统销的 历史使命。199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 条线运行的通知》,要求国有粮食部门的企业要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 性经营分开。   以上这些政策,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没有彻底走出粮食计划 购销的圈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管理中的“大锅饭”体制。   1998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重点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敞开 收购,顺价销售,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对粮食 实行垄断收购,禁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直接到农村 收购。这使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企不分,缺乏经营自主权,难以真 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2001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 意见》,明确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粮食价格形成的 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粮食储 备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 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   2004年5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 意见》,提出了“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 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改革思路,明确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步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与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相配合,初步 构成了我国现行的粮食(玉米)政策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