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夫山泉和统一3款饮料总砷含量复检合格的结论,不仅没让本次砷超标事件尘埃落定,反而成了事件新的起点。同一批次抽检产品却产生了两份不同的检验报告结果,不同的表态,却都可以言之成理。“砷超标”事件看似水落石出,然而就坊间的声音来看,疑问仍在,迷雾重重。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不信任当事企业、不信任政府部门、不信任检测结果,而是事件的来龙去脉里存在着明显的“虚与未明”。

首先,“涉毒”企业(农夫山泉)犹抱琵琶,至今仍未直面公众给出合理说法。事件甫一爆发,农夫山泉即召开新闻发布会,炮轰相关工商部门;复检结果出来后,便高调抛出“幕后黑手论”试图转移视线、模糊焦点;近日更直接向网易财经爆料说该事件的损失预计要超过10亿。这一系列的“大龙凤”不禁让我联想到港剧中,每当商业巨贾犯事被ICAC请喝咖啡协助调查时,总要说一句“我一分钟几百万上下,你赔得起吗”的桥段。是自保,还是炒作?网上百度一下就不难发现,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晱有过五年的报社记者生涯,在面对公众、制造舆论方面应可谓驾轻就熟。然而可惜的是,从一场接一场的记者招待会中,消费者并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说法,更别提看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了。相反,整场风波中农夫山泉表现得像一个失去理性的狂徒,说话矛盾,处处开炮。是无知,抑或有意,消费者无法判断,唯有自己推敲了。

其次,同一批次抽检产品的两份截然相反的检验结果,的确耐人寻味。据行业人士分析,虽然不很清楚事情背后的来龙去脉,不好做评论,但“误检的概率虽存在,可既然事情搞这么大,会公布出来,结果不会轻易搞错。”         况且按照常理来说,样品中有微量砷,方法仪器检测限太高检不出来,有可能;而要无中生有,从不含砷的样品中测出超标的砷含量来,原因只可能是样品或仪器被污染了。现在问题又来了,实验中为节省成本,同一检测项目的样品通常是一批处理一起检测,何以就你两家检测超标,其他的样品又没有问题呢?如此看来,污染之假设似乎亦不能成立。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同为经CNAS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理应能对检验结果负责。可是,自海口市工商局拿到复检结果,采取停止商品下架措施至今,未见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前一份检测报告进行清楚说明,个中蹊跷,谁又能琢磨得清呢。

    检测结果有了,真相未必到位。如此混沌的局面之下,消费者唯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小心以求自保,大部分人无奈地表示,顶多不买这些疑似问题产品。这对当事企业与执法部门来讲,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监管部门帮助消费者把事件的前因后果调查清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给消费者一个真相,还“砷超标”事件一个清白。这样,公众和企业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市场才能公平有序的运行,社会才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