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外“揭客”令国人汗颜,名居保护 “做”就对了 [复制链接]

1#


最近看到不少网络媒体关注“中国名人故居保护不善”之事,甚至用“新友邦惊诧论”来形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汗颜 ,一场有关名居保护的网络“揭客”运动,居然是由一个老外发起的。
我很汗颜  ,如果不是这位老外杰克,我还真的不知道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是一个叫作“王铁汉”的老汉。
我更汗颜   ,我们的很多历史伟人的故居,居然如此破败不堪!!!
我想反击,想驳斥,可惜,遍寻老外的历史名居之后,我能老老实实地转给大家,偶们一起学习一下,“怎么差距就那么地大呢?”


图为:大文豪郭沫若在上海溧阳路的故居


图为:白求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约翰街的故居。

上面两位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人。
1946年5月,郭沫若带着于立群住进了上海溧阳路1269号这幢三层楼的花园洋房,,这里很快成为国共两党要人的社交场所,邓颖超经常在此招待各界友人。郭沫若的译作《浮士德》第二部也是在此完成的。1994年2月,这里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10月,公布为上海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现为民居。
约翰街的这幢米白色和黄绿相间的二层木屋,则是白求恩童年成长的地方。1973年,加拿大政府购买了这栋白求恩童年的居所。1976年,中加建交后,正式向公众开放。
从外表看,这两幢中外名人故居都保护地相当完善。
  

进入内部,两者的保护状态却是截然不同,高下立判。
郭沫若的故居的楼道固然能体现出这栋历史建筑的“故”与“旧”,但我们的感受却是“破败”的凄凉。
白求恩故居的楼梯,如果不说明,似乎都可以当作新装修的样板间看了。
  

两者厨房的比较。
郭沫若故居目前为民居,有居民居住。白求恩故居应该是专门的参观场所。囿于实际现状,我们不苛求前者向后者看齐,但当有改进余地吧?
  

 
 

两者地板的比较。白求恩故居内部的地板不仅完好无损,还在重要部位都铺上了地毯。游人至此,能够深切感受当年伟人生活的细节和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对伟人的缅怀。反观郭沫若故居的地板,用“破败不堪”、“惨不忍睹”,总之,这地板让你怎么形容都不为过!!!面对如此惨烈的环境,你会有“无限崇敬”之感吗?如此故居,“看”不如“不看”,“多看”不如“少看”。

当然,相比一些更加破败的名人故居,其实郭沫若的故居还算不错的,最起码外墙还是挺美观的。所以说,不是咱们没有保护意识,而是这“意识”差了点“意思”:太流于表面功夫。一座名人故居,在古旧却完好的气氛中,在游人流连驻足的沉思中,才能焕发出最大的价值,而不是让人们在墙外瞄一眼就算OK的。
所以同志们啊,我最后再讲一点:这些金玉其外的故居,内部亟需修缮,咱们比较过了、反思过了、立马儿行动吧!可能拆墙拆瓦地大动干戈不容易,最简单的,占最大视觉面积的老地板,可以修一下吧?能修的修,允许换的就换,铺地板很快的,几天的功夫,就能“旧貌换新颜”,挺简单的。
现在不是都流行做慈善吗,这事儿多慈善呀!办法我都想好了:
就叫保护名人故居采用“1+1行动”。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卖油漆的企业贡献油漆,卖地板的企业贡献地板,卖家具的企业贡献家具。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大家立刻动起来,这么点儿事,立刻就解决了。
《增一阿含经》说扫塔即有大功德:(1)水洒地;(2)除去瓦石;(3)平整其地;(4)端意扫地;(5)除去秽恶地。既净已,随能持一枝香华散布地上供养,得福无量。
同样,修复名人故居,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之举。

分享 转发
TOP
2#

修复名人故居,还可以功德无量呢,我也来参与一份

TOP
3#

先把地板换了,太破旧了。圣像实木地板就不错
TOP
4#

故旧才有历史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