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解决植物油生产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一般毛油中都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别是花生油,那么在精炼过程中要如何处理才能使其减少至国家标准范围?[em01]
分享 转发
TOP
2#

坛友们,帮忙顶一下嘛!谢啦!!!
TOP
3#

为了 保证花生油的香味,所以花生油一般不精炼,,精炼完了的花生油是没有黄曲霉的[em05][em05]
TOP
4#

我想知道在油脂精炼中是采用什么方法处理黄曲霉毒素的,有谁能说细说一下?[em24]
TOP
5#

薄层色谱测定法 1 原理   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365nm紫外光下,黄曲霉毒素B1、B2产生蓝紫 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产生黄绿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 测定含量。 2 试剂 2.1 同GB 5009.22-85《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2.1~2.13。 2.2 黄曲霉毒素B1、B2、G1、G2标准溶液。 2.2.1 10μg/ml的单一标准溶液:精密称取黄曲霉毒素B1、G1标准品各1~1.2mg,黄 曲霉毒素B2、G2标准品各0.5~0.6mg,用苯-乙腈混合液作溶剂。配制方法、浓度及纯度 的测定参照GB 5009.22-85中2.14。   黄曲霉毒索B1、B2、G1、G2的分子量及用苯—乙腈作溶剂时的最大吸收峰的波长 及摩尔消光系数见下表。 ━━━━━━━┳━━━━━━━┳━━━━━━━┳━━━ 黄曲霉毒素名称┃最大吸收峰波长┃ 摩尔消光系数┃分子量 ┃nm ┃ ┃ ━━━━━━━╋━━━━━━━╋━━━━━━━╋━━━ B1  ┃ 346 ┃ 19800 ┃ 312 ━━━━━━━╋━━━━━━━╋━━━━━━━╋━━━ B2 ┃ 348 ┃ 20900 ┃ 314 ━━━━━━━╋━━━━━━━╋━━━━━━━╋━━━ G1 ┃ 353 ┃ 17100 ┃ 328 ━━━━━━━╋━━━━━━━╋━━━━━━━╋━━━ G2 ┃ 354 ┃ 18200 ┃ 330 ━━━━━━━┻━━━━━━━┻━━━━━━━┻━━━ 2.2.2 各标准使用液:以下各标准液均用苯-乙腈混合液配制。 2.2.2.1 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Ⅰ:每毫升相当于0.2μg黄曲霉毒素B1、G1及0.1μg 黄曲霉毒素B2、G2,作定位用。 2.2.2.2 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每毫升相当于0.04μg黄曲霉毒素B1、G1及0.02 μg黄曲霉毒素B2、G2,作最低检出量用。 2.3 次氯酸钠溶液(消毒用):配制方法见GB 5009.22-85中2.16。 2.4 苯-乙醇-水(46:35:19)展开剂: 取此比例配制的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振摇5min,静 置过夜。将上下层溶液分别置于具塞瓶中保存,上、下层交界的溶液弃去不要。若溶液出 现混浊,则在80℃水浴上加热,待清晰后,即停止加热,取上层溶液作展开剂用。另取一定量 的下层溶液置小皿中,再放于展开槽内。将薄层板放入展开槽内,预先饱和10min后展开。 2.5 1:3硫酸。 3 仪器    同GB 5009.22-85中3.1~3.9。 4 操作方法 4.1 同GB 5009.22-85中4.1。 4.2 同GB 5009.22-85中4.2。 4.3 测定 4.3.1 单向展开法 4.3.1.1 薄层板的制备:同GB 5009.22-85中4.3.1.1。 4.3.1.2 点样: 同GB 5009.22-85中4.3.1.2。滴加式样如下: 第一点: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 第二点:20μl样液。 第三点: 20μl样液+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 第四点:20μl样液+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Ⅰ。 4.3.1.3 展开与观察: 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比移值依次排列为B1>B2>G1>G2。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预展12cm,取出挥干, 再于另一展开槽内加10ml丙酮- 三氯甲烷(8:92),展开10~12cm,取出。在紫外光灯下观察结果,方法如下。 4.3.1.3.1 由于样液点上加滴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Ⅰ或Ⅱ,可使黄曲霉毒素B1、B2、 G1、G2分别与样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荧光点重叠。如样液为阴性,薄层板上的 第三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依次为0.0004、0.0002、0.0004、0.0002μg,可用作 检查在样液内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最低检出量是否正常出现。如为阳性,则起定 位作用。薄层板上的第四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依次为0.002、0.001、0.002、 0.001μg,主要起定位作用。 4.3.1.3.2 若第二点在与黄曲霉毒素B1、B2的相应位置上无蓝紫色荧光点; 或在与黄曲 霉毒素G1、G2的相应位置上无黄绿色荧光点, 表示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G1含量在5μg/kg 以下;B2、G2含量在2.5μg/kg以下;如在相应位置上有以上荧光点,则需进行确证试验。 4.3.1.4 确证试验 4.3.1.4.1 黄曲霉毒素与三氟乙酸反应产生衍生物, 只限于B1和G1; B2和G2与三氟乙酸 不起反应。B1和G1的衍生物比移值为B1>G1。   于薄层板左边依次滴加两个点。   第一点: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   第二点:20μl样液。   于以上两点各加三氟乙酸1小滴盖于其上, 反应5min后,用吹风机吹热风2min,使热 风吹到薄层板上的温度不高于40℃。再于薄层板上滴加以下两个点。   第三点: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   第四点:20μl样液。   再展开(同4.3.1.3), 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黄曲霉毒秦B1或G1标准点相 同的衍生物, 未加三氟乙酸的三、四两点,可依次作为样液与标准的衍生物空白对照。 4.3.1.4.2 黄曲霉毒素B2和G2的确证试验, 可用苯-乙醇-水(46:35:19)展开,若标准点 与样液点出现重叠,即可确定。 4.3.1.4.3 在展开的薄层板上喷以1:3硫酸,黄曲霉毒素B1、B2、G1、G2都变为黄色荧光。 4.3.1.5 稀释定量:样液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荧光点的荧光强度如各与黄曲霉 毒素B1、B2、G1、G2标准点的最低检出量(B1、G1 0.0004μg,B2、G2 0.0002μg)的荧 光强度一致,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G1含量为5μg/kg; B2、G2含量为2.5μg/kg。如 样液中任何一种黄曲霉毒素的荧光强度比其最低检出量强,则需逐一进行定量直至样液 点的荧光强度与最低检出量点的荧光强度一致为止。定量与计算方法参照GB 5009.22-85 中4.3.1.5与4.3.1.6。 4.3.2 双向展开法 4.3.2.1 滴加两点法 4.3.2.1.1 点样:取薄层板三块,在距下端3cm基线上滴加黄曲霉毒素标准使用液与样液。 即在三块板的距左边缘0.8~1cm处,各滴加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在距左 边缘2.8~3cm处各滴加20μl样液;然后在第二板的样液点上加滴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 标准使用液Ⅱ;在第三板上的样液点上加滴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 4.3.2.1.2 展开: 同GB 5009.22-85中4.3.2.1.2。 4.3.2.1.3 观察及评定结果 4.3.2.1.3.1 在紫外光灯下观察第一、二板,若第二板的第二点在黄曲霉毒素B1、B2、 G1、G2标准点的相应处出现最低检出量,而第一板在与第二板的相同位置上未出现荧光 点,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G1含量在5μg/kg以下;B2、G2的含量在2.5μg/kg以下。 4.3.2.1.3.2 若第一板在与第二板的相同位置上各出现荧光点,则将第一板与第三板比 较,看第三板上第二点与第一板上第二点的相同位置的荧光点是否各与其黄曲霉毒素B1、 B2、G1、G2标准点重叠,如果重叠,再按4.3.1.4.1~4.3.1.4.3进行所需的确证试验。  黄曲霉毒素B1与G1的确证试验:取薄层板两块,于第四、第五两板距左边缘0.8~ 1cm处各滴加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液Ⅱ及1小滴三氟乙酸,距左边缘2.8~3cm处, 第四板滴加20μl样液及1小滴三氟乙酸; 第五板滴加20μl样液、10μl黄曲霉毒素混合 标准使用液Ⅱ及1小滴三氟乙酸。产生衍生物的步骤及展开方法同GB 5009.22-85中 4.3.2.1。观察样液点是否各产生与其黄曲霉毒素B1或G1标准点重叠的衍生物。观察时, 可将第一板作为样液的衍生物空白板。 如样液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高时,则将样液稀释后按4.3.1.4作确证试验。   稀释定量与计算参照GB 5009.22-85中4.3.2.1.5与4.3.2.1.6 4.3.2.2 滴加一点法   同GB 5009.22-85中4.3.2.2。所不同的地方在薄层上滴加标准液时以黄曲霉毒素混 合标准使用液Ⅱ代替0.04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以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使用 液Ⅰ代替0.2 μg/ml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稀释定量与计算参照GB 5009.22-85中 4.3.2.2与4.3.1.6。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TOP
6#

微柱筛选法 5 原理   样液中黄曲霉毒素被微柱管内硅镁型吸附剂层吸附后,在365nm紫外光灯下显示蓝紫色 荧光环,其荧光强度与黄曲霉毒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成正比例关系。若硅镁型吸附剂层 未出现蓝紫色荧光,则样品为阴性(方法灵敏度为5~10μg/kg)。由于在微柱上不能分离黄 曲霉毒素B1、B2、G1、G2, 所以测得结果为总的黄曲霉毒素含量。 6 试剂 6.1 甲醇。 6.2 甲醇水溶液:55:45。 6.3 正己烷或石油醚:沸程30~60℃或60~90℃。 6.4 三氯甲烷。 6.5 丙酮。 6.6 中性氧化铝:层析用,100~200目与200~300目。 6.7 酸性氧化铝:层析用,100~200目。 6.8 硅镁型吸附剂:层析用,100~200目。 6.9 无水硫酸钠:作层析用的需加工过筛成80~100目、60~100目与40~80目三种。 6.10 脱脂棉。   注:作层析用的酸性与中性氧化铝、硅镁型吸附剂及层析用无水硫酸钠应在110~120 ℃活化2h,装瓶盖严于干燥器内贮存备用,保持一周左右。 6.11 黄曲霉毒素B1标准使用液: 用三氯甲烷配制每毫升分别相当于0.0025μg与 0.0050μg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液。 7 仪器 7.1 紫外光灯:100~125W,带有波长365nm滤光片。 7.2 玻璃微柱管:内径0.4cm,长12cm, 为便于加液可在管的上部接一段粗的管口。 7.3 微柱层析架:附有接受洗脱废液的容器,要尽可能密闭。 8 操作方法 8.1 提取   8.1.1 甲醇-水-石油醚提取法 8.1.1.1 花生油:称取5g混匀的样品,置于小烧杯中。用25ml石油醚将样品移于100ml分 液漏斗中,再用25ml甲醇水溶液,分次洗涤烧杯,一并加入于100ml分液漏斗中。振摇2min, 待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甲醇水溶液放入50ml具塞量筒或比色管中。加入10ml三氯甲烷,振摇 2min,加水至50ml,轻轻颠倒4次,以促使其分层,打开塞,待分层后, 用连接水泵装置 的滴管抽去上层的甲醇水溶液。再加水至50ml,轻轻颠倒4次,洗去残留的甲醇。再同上 法将上层水层抽掉,加入4g无水硫酸钠,盖严,间断摇动10min,即为样品提取液,此样 液每毫升相当0.5g样品。 8.1.1.2 花生:称取20g磨细过10目筛孔混匀的样品,置于250ml具塞锥形瓶内。加100ml 甲醇水溶液与30ml石油醚,并在塞上涂一层水,盖严防漏,振荡30min。过滤时,先用力 摇匀后,立即将样液大量地倒入放有折叠式的约8.5cm直径的快速定性滤纸的漏斗中,滤 入50ml量筒或比色管中,注意勿将上层石油醚带进滤液中。收集25ml甲醇水溶液,然后加 入10ml三氯甲烷,振摇2min, 打开塞,待分层后,将上层甲醇水抽掉,加水至50ml,以下 按8.1.1.1自“轻轻颠倒4次”起依法操作。此样液每毫升相当0.5g样品。 8.1.2 三氯甲烷水提取法 8.1.2.1 玉米: 称取20g磨细、过20目筛孔的混匀样品,置于2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4ml 水使样品湿润后,再加入40ml三氯甲烷,振摇30min,然后加入10g无水硫酸钠,摇匀,放 置10min,使之脱水,经折叠式快速定性滤纸滤于具塞试管中,此即样品提取液,此样液 每毫升相当0.5g样品。 8.2 测定 8.2.1 微柱管制备 8.2.1.1 微柱管Ⅰ的制备(供甲醇-水-石油醚提取法用):取微柱管置于微柱架上按先后顺 序加入下列各试剂,脱脂棉(作底层),1cm80~100目无水硫酸钠,0.5cm硅镁型吸附剂, 0.5cm80~100目无水硫酸钠,1cm中性氧化铝,1cm酸性氧化铝,1.5cm40~80目无水硫酸 钠。装管时管要垂直,每装一种试剂要适当敲紧,两种试剂之间界面要平,柱管要随装随 用,或装好后立即放于干燥器内保存,等所需的柱装完后再一起上样液。以免吸附剂暴露 于空气中的时间较长,降低活性。 8.2.1.2 微柱管Ⅱ的制备(供三氯甲烷水提取法用):装柱方法同8.2.1.1。按先后顺序加 入下列各试剂,脱脂棉(作底层),0.5cm60~100目无水硫酸钠,0.5cm硅镁型吸附剂,0.5cm 60~100目无水硫酸钠,2~2.5cm中性氧化铝,1cm60~100目无水硫酸钠,脱脂棉(铺顶层)。 8.2.2 微柱层析: 取装好的微柱管Ⅰ或Ⅱ,加入1ml提取的样液,另取2支加入1ml每毫升相 当0.0025及0.0050μg的标准使用液,相当于样品的浓度依次为5、10μg/kg。另取1支加入 1ml三氯甲烷作为标准空白管,待加液流至顶层时,即加入1ml丙酮-三氯甲烷展开剂(1:9) 展开,在加样或展开时,柱管均要保持垂直,待展开剂流完后,即可观察结果,最好在2h 内进行观察。 8.2.3 结果观察与评定:于365nm波长紫外光灯下,将层析后的样品微柱管依次与0、 0.0025、0.0050μg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柱管比较,若样品柱管内硅镁型吸附剂层只现微黄 色荧光环,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未检出(在5或10μg/kg以下);若出现蓝紫色荧光 环,则需进一步按GB 5009.22—85或本标准第一法进行测定。
TOP
7#

不知道这两种方法是否你能派上用场?

可能还有别的方法,暂时还没注意到!!!

TOP
8#

谢谢,终于弄清了如何检测。

但我还想知道其在工业生产中要如何去除?

TOP
9#

呵呵,唯一的办法是控制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严格参照粮食的理化指标验收标准执行!!!

TOP
10#

以下是引用jackbamboo在2004-12-13 14:01:00的发言:

呵呵,唯一的办法是控制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严格参照粮食的理化指标验收标准执行!!!

支持!
TOP
11#

但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这又该如何去除超出标准的黄曲霉毒素?[em06]
TOP
12#

工业化生产使用带有吸附功能的设备过滤
TOP
13#

那使用的是什么助滤剂?
TOP
14#

可用白陶土吸附法去除植物油中AFTB1
TOP
15#

白陶土是什么东东来的,我都没听过有这种助滤剂,楼上的有它的资料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