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酒厂制造蒙昧主义是为了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只有把自己搞得越神秘,就越少面临真正有力的挑战。

       小酒厂制造蒙昧是为了假冒名酒厂的“亲戚”,以“山寨版”方式获得市场销售额。浓香型白酒占了全国白酒80%以上的销量,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人们并不偏爱浓香型这种香型,只是因为它和“五粮液”的香型较像,制造者可以说这种酒和五粮液一样,消费者就更容易被“忽悠”。

    然而,蒙昧主义正从根本上破坏着中国的白酒和酒文化。

    酒和酒当然是有差别的,但如果原料和工艺大致相同的话,那么产生的差别只是风格的不同,而不是水平、品质的不同。造成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是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原料,不同性质的水源,不同的工艺流程,不同的贮存老熟方式等。中国的白酒之所以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这是由于祖国辽阔的疆土上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及不同的农作物形成的,只有这么辽阔的国土,才能产生出这么多风格不同的美酒。而且,历代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又把他们的理想、血性、豪情等等融入到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中,造就了不同地区酒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中国白酒是世界上风格最繁多、滋味口感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酒。喝中国白酒,本应是一次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学习过程,是对我们民族原创智慧的亲近过程。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蒙昧主义的笼照之下,中国白酒的优秀品质和丰富内涵完全被掩蔽在乌烟瘴气的粗鄙广告之后了。

   蒙昧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消费者还没有觉醒,二是大企业为保持自己垄断地位使用的市场控制手段。

    目前,中国白酒的经济生态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少数大型、超大型企业垄断了市场的80%以上的利润额;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压力下,苦苦挣扎,被迫走上模仿、“山寨”、盗用大企业商标的路子。白酒文化的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最重要的是,大企业通过已积聚起的巨额资本正在掠夺并破坏中国酿酒业的基础资源。

    以酿酒的基础原料高粱和葡萄为例,川、黔两省利润率最高的白酒所用的高粱大半是从东北购入的;最赚钱的长城、张裕等公司的葡萄酒原浆不少是从宁夏、新疆地区采购的;可是,最丰厚的利润被留在这些大型酒业公司了,而提供原料的地区依然贫穷落后。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句话叫“好酒是种出来的!”就是说,决定酒的品质中最重要的是粮食和葡萄,所以,法国才建立起了系统的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制度。可是在中国,“种” 出了“好酒”的那些地方,并没有从“好酒”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酿酒业作为一种食品工业形成的高额利润并没有给这个产业所赖以立足的种植业以合理的回报。在目前的经济统计口径中,种植高粱和葡萄的种植业属于农业,它的产值和利润都很低,而作为酿制酒的酒厂则属于工业,其利润高得离谱。这种状况使得作为种植业基础的耕地价值严重被低估,造成各行各业的所谓“工业产业”去侵占农业耕地的强烈冲动,耕地这种最基础的资源受不到从它这里赚了大钱的资本的保护。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思考:传统中根据作业方式划分产业性质如工业、农业的方法是否科学?如果按照一个产业的系统供应链来看待酿酒产业的话,那么种植酿酒原料的种植业不应是低收入的“农业”,而是酿酒工业的一部分,是“工业”,它就理应获得工业应获得的利润。

    第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原料产地总是远远地落后于成品产地。

   本文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第五辑)之《关于中国酿酒产业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