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null, 2, left]近日,记者到白水县调查陕西果业现状。车刚驶进白水境内,就见四周沟壑纵横,台原林立;远处一个个峁坡上,一片片果树郁郁葱葱。境内沿途只见大大小小的广告牌上宣传着白水苹果。印象最深的有“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中国苹果之乡”、“游苍颉庙、喝杜康酒、品白水苹果”等。车上有本地人说,这算什么,白水苹果还在中央电视台上打过广告呢! [/p]
[p=null, 2, left]“第一车间”现状堪忧[/p]
[p=null, 2, left]白水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北部的渭北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土地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28万,是渭南市惟一的山区县。相传苍颉造字、杜康酿酒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悠久的人文历史给了白水人自豪的资本。如今他们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资本——苹果。这种骄傲是有根据的。[/p][p=null, 2, left]渭北是陕西苹果的主产区,根据综合生产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渭北北部生产区和渭北南部生产区。白水属于渭北北部生产区,该区是陕西苹果的最佳优生区,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区域。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白水苹果优秀的内外在品质。专家们评价白水苹果果形端庄、色泽鲜艳、果面光洁、着色面大、酸甜爽口、汁多无渣、食味甘美、质脆芳香。总之,能想的美好词汇似乎都可以给它用上。[/p][p=null, 2, left]白水县**官员意识到了第一车间的重要性,继2000年陕西省委、省**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后,几年间,先后出台了《白水苹果再跨新台阶》等多个文件,突出科技兴果的主题,力图走一条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相连的路子,实现苹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然而目前全县第一车间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这从果农的增收情况就可判断出来。[/p]
[p=null, 2, left]白水苹果危机四伏[/p]
[p=null, 2, left]得益于大自然赋予的优势,白水发展苹果得天独厚。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白水县的官员们采取措施鼓励农民栽种果树,苹果面积达到10万亩。仅仅用了3年,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涌现出了许多“万元户”。[/p][p=null, 2, left]20世纪90年代初,县上根据建设效益型农业的规划,明确了建设苹果大县的指导思想,到了1997年,全县果园种植面积接近40万亩,苹果生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年,白水县提出了苹果产业化的战略思路。[/p][p=null, 2, left]实际上,大的背景是由于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苹果面积、产量的增加,苹果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苹果逐渐陷入了丰产不丰收的怪圈。果农出现了“卖果难”。从小的方面说,作为老基地县,白水苹果基地遇到了果树品种单一、树龄老化、加之粗放式管理,果园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出现了苹果优果率低、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p][p=null, 2, left]一时间,虽然白水苹果名扬海内外,外商纷至沓来,但由于果品达不到要求,大都又纷纷打道回府。这样的例子很典型,白水县的许多果品贸易公司都与外商或港商达成过出口意向,但由于对方对苹果的品质要求很高,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意溜走。地方官员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进行苹果的产业化结构调整。他们认为苹果产业化就是苹果产业的系列化,就是产供销一条龙。[/p][p=null, 2, left]对于果品的品质,白水人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理解的:不就是苹果吗?没有长虫子,吃起来味道不错就行了。采访中,白水县一位**官员深有感触地提到,2002年,他到国外考察,发现英国一家从事果品贸易的公司要求苹果从树上摘下后,必须24小时之内入冷库贮存,果型分级精细到毫米级,苹果的颜色采用光电分色,这样的苹果放在一起,一个个犹如孪生兄弟,一模一样。甚至苹果在运输中也采用冷链运输。[/p][p=null, 2, left]这一现象对他刺激很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他说,“白水苹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苹果面积已达到了人均1.7亩的全国之最,但由于都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全县许多果农连最基本的果园操作技术都没有完全掌握,更谈不上对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全县单产水平仅为外国的1/3—1/5,优果率仅为35%,真正达到出口标准的仅有3%。”[/p][p=null, 2, left]“白水白水,白水缺水”,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由于地处渭北旱塬,干旱缺水长期困扰着白水苹果的可持续发展。采访中发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白水县在果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水问题,但水源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工程利用效率也不高。有群众反映,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项工程多建在公路两旁显眼处,有做表面文章嫌疑,未能发挥出多大效益。[/p][p=null, 2, left]总体而言,果区的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差,基础设施条件还需改善。由于种种原因,果园存在大量使用广谱高毒农药的现象还未得到完全控制,难以达到“绿色果品”要求;几种危害严重的病虫害不时蔓延。这些都使人对白水苹果的安全性日益担扰。[/p][p=null, 2, left]与生产环节相比,白水苹果的产后环节较国际市场也明显滞后。国外发达国家苹果采收后要实行预冷、分级、清洗、打蜡、包装、冷藏和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操作流程,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到100%。而白水苹果产后经过简单处理的仅占总产量的12%。加之果品贮藏、加工能力弱,果品价格难以大幅度增值。[/p][p=null, 2, left]白水苹果产业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地方**的职能没有完全转移到规范市场、提供信息和宏观规划指导上来。这是因为,在产业化发展初、中期,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行为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不得不加强。白水县苹果管理局成立于1999年,属于县农牧局的二级单位,现有市场营销股、生产管理股和项目信息股三个科室;据介绍,在全省范围内,苹果管理局的名称仅此一家,这从侧面表明白水县对苹果产业的重视。然而由于“吃财政饭”的压力,单位经费紧张,部门职能发挥受到了较大影响。[/p][p=null, 2, left]与其它地区相比,白水果农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苹果产业催生出了各种中介或合作组织,苹果销售由原来的果子熟了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正向订单农业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也仅仅处于初始阶段,果品市场营销网络的健全还需时日。[/p][p=null, 2, left]与白水邻近的洛川县也是一个苹果大县。当年,白水果农卖了苹果点着票子笑得合不拢嘴时,洛川人还没有开始种植苹果,他们经常谦虚地前来学习取经,白水人也是毫不吝教。由于起步较晚,洛川苹果无论是从品种、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后来者居上之势。今年4月份,洛川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优势区域苹果产业化建设试点县,提起这档子事,白水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p][p=null, 2, left]白水县县长孙矿玲承认,由于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太低、品种结构和树形结构不尽合理、果园投入严重不足、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的科技素质及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原因,白水果业在某些方面已赶不上洛川县的水平。[/p][p=null, 2, left]实际上,从深层次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标准化产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为制约白水苹果“走出去”的瓶颈难题。因此,在苹果产业化的组织模式方面,针对第一车间的改造,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白水,这场改革涉及到了**部门、企业和果农等方方面面,“土地流转”和“产销联合会”就是新的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