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其中,食品消费占了相当的比重。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和43%。食品消费与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
  营造放心食品消费环境离不开**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将每年6月的第三周定为“食品安全宣传周”。2011年宣传周主题是“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配合我省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本版特邀请有关专家撰文
  食品卫生安全的辨别
  食品卫生安全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卫生安全的食品。食品消费误区是错误的食品消费观。有的误导消费行为,有的影响人体健康。
  误区一: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就是不安全的食品。有人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可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规定。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只要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生产加工的食品对人体来说就是安全的。
  误区二:使用了农药、化肥就一定会对食物的安全性构成威胁。农药、化肥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果,是保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的前提。国家对农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以及农产品、食品中的残留量有严格规定。只要科学使用,就不会影响食物安全。
  误区三:纯天然食品就是卫生安全食品。食品是否安全,不能以是否纯天然来判断。自然界中也存在原本有毒或可产生毒素的生物。任何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其中有害成分的含量,纯天然食品也不例外。
  误区四:食品的颜色越鲜艳就越安全。食品有其固有色泽,超出正常色泽的食品,往往含有色素,如果超范围超量使用食用色素或含有非食用色素,就会影响人体健康。
  误区五:用方便面代替正餐。方便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其中热量较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很少,营养价值较低。可以偶尔食用,但如果长期单一食用方便面会导致营养不良。
  误区六:多吃保健食品(营养滋补品)。一般人通过一日三餐就可获得身体所需要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健食品都有一定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有调解身体机能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来服用,以免影响及时就医。如果儿童食用后还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误区七:过分迷信洋食品。国产食品的质量完全可以与进口食品相媲美。进口食品也并非100%安全。有的洋快餐食品含有较高热量、脂肪和蛋白质,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不平衡和营养过剩,因而不能过分迷信洋食品。
  增强自我维权意识
  《食品安全法》第10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要重视自身食品卫生安全。广大消费者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二,要睁大眼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慎重选择购物场所和就餐场所。尽量到正规、信誉好的商场去购买食品,到正规、信誉好的饭馆去用餐。购买食品要注意选购包装标志(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或者使用方法等)齐全的食品。进口食品必须有中文标志。对那些价格明显偏低、包装粗糙变形破损、打开包装后有异味、密闭性包装有胖听的食品,不要购买,更不要食用。
  第三,要树立维权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投诉。如发现购买的食品有假冒伪劣、过期、变质等问题时,或者在外就餐时出现腹泻、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注意:索取并妥善保存购买食品或就餐凭证;尽可能保存剩余食物、包装容器、呕吐物、排泄物等。同时尽快去医院就诊,保存就医凭证。对严重侵犯自身权益的,可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正确对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广告宣传,做到理性消费。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不看广告,但面对林林总总的食品广告,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辨别是非,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理性消费,不能盲目跟风。
  总之,消费者在食品消费时追求健康时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构建和谐消费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影响和谐消费的因素很多,作为一个消费者,改变不良行为,走出消费误区,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