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null, 2, left]名牌的背后是文化。跻身中国名牌的白水苹果背后,凭借的也是文化。任何文化的成因,均来自于劳动创造和历史积淀。因此,对白水苹果文化现象进行必要的研讨,对发展陕西苹果产业、再振白水苹果雄风,无疑大有裨益。[/p][p=null, 2, left]白水自古出圣贤。仓颉造字、杜康造酒等四大创造闻名于世。白水如今出苹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间,勤劳勇敢的白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的领导下,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终于闯出了一条依托苹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成为国家唯一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并逐步形成了初成体系的“白水苹果文化”。[/p][p=null, 2, left]1、群众文化使白水苹果初露端倪。[/p][p=null, 2, left]苹果,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平安快乐、吉祥如意的象征。苹果外形团团圆圆,和太阳、月亮、灯笼的外形相吻合,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美满、团结和睦的情结。白水苹果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苹果花红如荼,实似红果微甘,熟时半红半白,光洁可爱。”这就是清乾隆十九年县志中的记述。1980年前后,白水已有万亩集体苹果园,在自给型农业和商品型农业相交的这一时期,集体果园的苹果一部分分配给群众,群众除自己食用外,将一些苹果按照传统习俗馈赠于邻里亲朋和山南海北的朋友们。在这种馈赠中,广大群众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宣传了白水苹果,为白水苹果日后闯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另一部分白水苹果则被一些商品意识觉悟较早的群众以“跑单帮”的形式,捷足先登地投入了市场。这些群众凭借白水昼夜温差大、苹果历史传说多和白水苹果色艳味美的优势,使白水苹果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关注。白水人以白水苹果为自豪,走亲访友送苹果,走南闯北销苹果,很快使白水苹果成为继白水菜刀、白水眼镜、白水杜康酒之后的又一名牌产品。白水苹果一时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优质苹果的代名词。其实,白水苹果既不是一个品种的名称,也不是一个注册商标,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并命名的、约定成俗的,泛指白水区域出产的苹果的专有名词。也为1997年注册“白水河”、“泉牌”、“天果”等牌子奠定了基础。[/p][p=null, 2, left]从白水苹果品牌的形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群众这种口头广告的宣传作用是巨大的。白水人民极具悟性,他们在挖掘历史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种植了白水苹果,又在口耳相传的初级宣传阶段中,闯出了白水苹果这块牌子,拉开了白水苹果文化的序幕。“众手浇开幸福花”,它给我们的启迪是:人民,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文化,是名牌产品的坚强后盾。[/p][p=null, 2, left]2、官办文化使白水苹果脱颖而出。[/p][p=null, 2, left]如果说,是群众文化在八十年代孕育了“白水苹果”雏形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以来的“官办文化”,则使“白水苹果”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了市场经济的“大舞台”。[/p][p=null, 2, left]我们这里所说的“官办文化”,是相对上述群众文化而言。泛指县委、县**及其所属各职能部门,在白水苹果对外宣传中所做出的“**行为”。这十年间的“**行为”中,当以大型画册《发展中的白水》的编篡出版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宣传白水苹果的帷幕。[/p][p=null, 2, left]1992年夏天,白水县委、县**抽调了数十名编撰人员,历时三个月,投资十多万元,包括动用飞机,实施了白水历史上首次空中航拍。该画册全部彩印,图文并茂、印刷精致,共刊登照片200余幅,印数四万余册,除向《陕西画报》的全部订户发行外,白水县人民**1992年国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白水苹果新闻发布会”,将该画册赠送给中央领导、国家各部门和首都十余家新闻单位,其社会影响被称之为“白水苹果的绿色冲击波”。[/p][p=null, 2, left]以该画册为先河,白水县在近十余年间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先后编辑出版了《西北民俗》白水专刊、《献给朋友们——白水苹果》、《白水苹果发展策略》、《中国·白水》等专刊专著十余册。在《半月谈》和各类报刊上刊登“白水苹果”专版二十多次。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宣传白水苹果的文章千余篇。连续数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其它省市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的广告近万次……[/p][p=null, 2, left]**组织的这一系列宣传,构成了白水苹果文化的主体。这些,均使我们深深感到:宣传和不宣传,就是不一样!白水苹果,不仅是亿万人民的口福,更是白水人民的财富——一笔巨额的无形资产。这笔资产的形成,既要注入资金,也要注入文化![/p][p=null, 2, left]3、科技文化使白水苹果羽翼丰满。[/p][p=null, 2, left]白水,同周边几个县几乎同处在一个自然条件下,又都是同样的苹果品种,那么,白水苹果到底是不是比“东邻西舍”的苹果好?究竟好在哪里?[/p][p=null, 2, left]首先,白水苹果起步早,在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基础上宣传得好、牌子亮、文化含量高。消费者在品尝苹果的同时,也在品味着“文化”。所以,感觉就是不一样。例如,白水地处山区,宜林宜果,苹果栽培历史久远,地名上诸如林皋、桃洼、玉树坡等村庄不胜枚举,习俗上早有“天地果”、“中秋送苹果”等讲究;传说中有“情结仙果”、“李自成封白水苹果为仙果”等等。这些“文化”,形成了人们对白水苹果的独特“爱心”。[/p][p=null, 2, left]其次是白水苹果投入高。九十年代前期,白水苹果很“值钱”,果农们比周边县较早尝到了“苹果致富”的甜头。因此,在果园种植中,舍得投入心血和资金。1994年白水苹果每亩年均投工一百个,投资600元,是“左邻右舍”的3倍。这种高投入,必然生产出高质量的苹果。[/p][p=null, 2, left]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白水苹果的技术含量高。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白水全县从果农到各级干部形成了一个“人人说苹果,个个学技术”的喜人局面,苹果技术普及率达到户均一名技术员。[/p][p=null, 2, left]4、节日文化使白水苹果展翅腾飞。[/p][p=null, 2, left]白水苹果节日文化起始于’93国际白水苹果节,自此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苹果节”的惯例。每年十月,又形成了类似“苹果节”的苹果营销洽谈会。这些节日文化,为白水苹果架起了一道彩虹,唱出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苹果剧”,推出了白水人的营销策略上一个又一个的“新招”;白水苹果仙子评选活动及雕塑工程;“一颗苹果一颗心,我献爱心到灾区”的送苹果活动;’94金秋果乡电视群众戏曲演唱会活动;’99果乡形象城建工程活动……这一幕幕的“历史活剧”,构成白水苹果节日文化的一个个“亮点”!节日文化使白水苹果展翅腾飞,每一次活动都增强了白水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p][p=null, 2, left]5、艺术文化使白水苹果绚丽多姿。[/p][p=null, 2, left]近年来,白水苹果文化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白水苹果艺术文化的出现,就是一个显著的特征。[/p][p=null, 2, left]“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白水人民在苹果方面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使近年来白水苹果艺术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态势:[/p][p=null, 2, left]——大型眉户现代戏《情醉果乡》,1999年10月由白水剧团编排并上演,数省市电视台竞相播出;[/p][p=null, 2, left]——《白水诗刊》1998年创刊并出版十余期,刊载了一大批反映白水苹果和果农生活的诗歌;[/p][p=null, 2, left]——刘文杰先生反映果农生活的小说《枯树开花》,2000年9月与读者见面;[/p][p=null, 2, left]此外,广大文艺工作者还编写了小品《果红时节》,小戏《刘奎还乡》、传说故事《情结仙果—白水苹果的来历》。歌曲《啊,白水苹果》、电视专题片《魂系青山绿水》等许多艺术作品。这一大批文艺作品,既有高歌奋进,也有深刻反思,为白水苹果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