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来源:千万间房产搜索引擎
8月6日晚,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被质疑的红十字会”节目。作为导致红十字会空前信任危机的导火索,“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响是不容小觑的。
自从“郭美美炫富”开始,围绕“郭美美事件”的讨论已经走过了多个阶段,从郭美美本人及其背后的复杂金主,到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自身几乎不再掩饰的牟利动机、策划,再到红十字总会应对舆情危机中的种种不堪表现,再到公众对红十字会捐款信息平台的质疑······随着事实真相的艰难掘进,作为公共议题的红会信任风波,可谓**不断。
从“郭美美事件”到“红十字会捐款平台上线遭质疑”,公众始终在质疑两个问题:其中之一是众多社会善款的使用和去向,在名车、名包和豪宅,甚至之前的天价餐费里,有多少人们的慈善被消费?另外一个问题是人们以往最信任的红十字会都这样了,那中国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
到现在为止,这两个问题仍是一团疑云。红十字会的捐款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了,但问题多多,当然可以等待它的完善。在这个问题上,公众可以等。然而,后一个问题让人们看到是时间越久越没信心。近年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遭到“信任危机”的袭击。“大头娃娃”的奶粉、“进口”的达芬奇、 “追尾”的动车···这些让公众本已脆弱的信任更加岌岌可危。公众甚至在心中询问自己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如果要给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保障房。
年初以来,为抑制房价上涨,政颁布了一系列方案,其中主要两项措施就是保障房与限购令。半年之后,一系列政策措施换来的却更多是质疑。
保障房到底保障了谁? 这是公众最想知道的,也是疑问最大的问题。然而,在千万间房产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很多限价房小区、保障房小区里面很多出租房源。光北京大兴区的兴康家园就有30多个出租房源。可想而知,全国有多少保障房用来出租了。保障房市为了什么?保障房是为了确保低收入群享有基本的住房权利,是要他自己用来居住的房子。然而,保障房如今却成了一些有房的“保障户”的造钱、赚钱的机器。换句话说,政在用纳税人的钱给所谓的“保障户”一个房子来出租赚钱。公开的秘密拿出来说时,反倒是媒体会有别别扭扭的感觉,潜规则被曝晒阳光之下,保障房的“色彩”也变得不可捉摸。
经济适用房概念刚刚出现时,就已经有人诟病制度的漏洞太多——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及分配程序上的信息不透明一直是经济适用房无法成为普惠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杠杆。因此,在保障房的“军令状”的掩护下,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集资建房”、“自建房”、“团购房”变成了阳光房。而另外一些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以及清华等教育单位、政机关自建保障房,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拥有房产。
保障房被指沦为特权阶层的利益输送通道。公众因此怀疑投入巨资建设的保障房,意义何在?
如果就保障房来说,保证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一定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保障房成为特权阶层利益输送的通道,不是其自身的错,其关键在于保障房分配制度的健全。保障房的门槛、批准、分配等所有过程都应当作为必须要公开的内容,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保障性房源必须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挽回公众的信任,才能做到有助于房价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