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饮料”生产企业面临八大考验 [复制链接]

1#
我国“饮料”生产企业面临八大考验 中国饮料工业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迅猛的行业,产业发展历经了国内市场饮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规模小、效能低、整体布局不合理的起步阶段;受“两乐”冲击、“水淹七军”,中国饮料品牌全线溃退阶段;国内饮料品牌重新崛起,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重新洗牌阶段。 目前终于迎来了以娃哈哈等“中国饮料十强”为代表的国内大品牌与境外著名饮料品牌重新瓜分市场的新一轮竞争格局。综观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后的大形势,我国饮料行业将面临八大变化。这八大变化对于饮料生产企业来说又是无法规避的八大考验,所以对此务必要有充分准备。 考验之一 饮料市场竞争由国内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上广泛的、全方位的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开始提升为国际竞争国内化。主要表现形式是,越来越多的饮料生产跨国公司登陆我国内地市场,以“两乐”为代表的眼下占领中国内地市场半壁江山的那些饮料巨头在华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强化,促使我国本土饮料生产企业主动积极应对。 考验之二 饮料市场竞争由初级阶段的市场化竞争转向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现代化竞争。以往我国饮料产业链的设计没有很好地采用国际视野,特色化、个性化战略得不到充分体现;行业定位不当,往往注重短期效果,不利于持续发展;十分关注饮料生产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对于市场主体之间技术、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合作重视不够;饮品研发梯度失衡,上游的科研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仅落后两年左右,但是中下游的应用技术却至少相差5—10年,原因是缺乏原始的产业化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饮料行业市场化是通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方式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转变,虽然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从面上向我国饮料行业逐渐铺开的问题,可是仍然局限在只能与中国饮料行业工业化初期相适应的古典式市场经济范畴中。饮料行业现代化则属于同我国整个工业化中期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经济,饮料行业市场化与饮料行业现代化显然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上的不同概念。 考验之三 饮料市场竞争由低层次的饮品竞争转向高层次的品牌竞争。品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营销基础,只有精心打造品牌才有望增加销售额和企业利润。这是因为品牌能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联想,品牌认知度可转化为饮料生产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目前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达能等国际上很多非常有价值的饮料品牌早已纷纷进人中国内地,预计其他境外饮料品牌亦将蜂拥而至。 考验之四 饮料市场竞争由饮料生产企业之间一对一的竞争转向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九五”时期,我国饮料市场竞争奉行“总和为零”的理念。即—个人、一家企业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另一家企业的失败。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饮料行业都把经济结构的调整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世界,企业之间的购并、重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方式逐渐被“大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所替代,饮料生产企业单枪匹马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所以我们必须借用世界饮料品牌或者加盟到某一饮料生产企业群体之中,因为惟有“与强共舞”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生存、图发展。当然这些群体可以是饮料生产跨国公司,也可以是某个饮料品牌的组合链。 考验之五 饮料市场竞争由货币资本投入额度和速度的竞争转向获取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作为一个勃勃向上的饮料生产企业,能否获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无疑是决定其在竞争中能否胜出的关键。不少发达国家一致看好我国饮料市场,进入中国内地的饮料生产跨国公司普遍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他们放宽选聘我国饮料人才的限制条件以及采用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办法吸引中国雇员,这些举措不得不引起我国饮料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 考验之六 饮料市场竞争由注重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使饮料研发成果的转移速度越来越快,饮品的更新乃至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饮料生产企业对饮料消费市场出现的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优质化、环保化等多层次需求必须做出快速反应。 考验之七 饮料市场竞争由以生产能力为主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与流通能力平分秋色的竞争。商品、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产权资本进行全球流通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流通速度与流通效率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饮料生产企业既要重视优质饮品的生产能力,又要注重饮料产品的市场流通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考验之八 饮料市场竞争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抢占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销售终端是指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直接发生关系的经营场所,所以最激烈的竞争决战必然向抢占销售终端聚集。谁能够牢牢地控制住销售终端,谁就能够如愿地探索到创造客户价值的通路。 目前,我们任何一个饮料生产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都还不可能达到国际名牌饮品那样的年销售总量和年利润总额,我国饮料工业真正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恐怕还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中国饮料工业实实在在的发展规律只能存活于行业发展进程之中。如果将具体竞争过程中提炼出来的饮料行业发展规律再应用到未来的竞争中去,必定能够显示出更加巨大的威力。我国饮料生产企业不但应该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深化与完善对于饮料行业发展的认知,同时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及以往的发展模式,努力铲除偏见、培育理性,用现代化的饮料行业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阶段。
分享 转发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2#

2004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大事记 一、“半汁葡萄酒”全面退出葡萄酒类市场 2003年3月17日,原国家经贸委公告废止《半汁葡萄酒》(QB/T1980-1994)行业标准,半汁葡萄酒的生产到03年5月17日停止。至2004年6月30日半汁葡萄酒已经完全退出了葡萄酒类市场。国家取缔半汁葡萄酒,目的在于引导葡萄酒企业生产优质的全汁葡萄酒,促使我国葡萄酒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统一葡萄酒标准与世界接轨,是葡萄酒业由不规范向规范、由混乱向有序发展的转折点。 二、行业新标准修订完成 2004年5月16日,包括长城、张裕、王朝、新天和甘肃莫高在内的5家葡萄酒企业齐聚国家标准主管部门,参与讨论新的葡萄酒国家标准修订稿――《葡萄酒行业标准草案》正式进入最后审议期,讨论完成,这套草案正式上交国家主管部门。葡萄酒新标准出台后,葡萄酒产品将执行葡萄酒国家标准,这使我国葡萄酒行业标准规范迈进一大步。 三、张裕集团进行体制改革 2004年7月,张裕采用所谓员工购买股权“人人有份,绝不落空”的EMBO模式,继续进行改制。烟台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已经将张裕集团45%的国有产权转让给烟台裕华投资公司,转让金额为38799.51万元。管理层将买进较多的股份,达到对公司的相对控股。张裕已从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变身为由企业原来的内部人员控股的民营公司。经济学专家评论说:“改制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一个企业转制是否成功,需要有两个条件:一看企业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二看企业职工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四、王朝计划上市 2004年12月9日,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经就王朝酒业分拆并独立上市向联交所提出正式申请,王朝酒业也由原来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变为其联营公司。王朝酒业上市后预计募得款项净额约4.14亿港元,主要用于扩充产能、生产设备、销售网络、收购费用4个方面。王朝将成为继张裕、通化之后第三家葡萄酒行业的上市公司,王朝上市有利于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因为中国葡萄酒需要大的旗舰型的企业。    五、新华联收购通化股份 2004年8月31日,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通化长生农业经济综合开发公司与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转让协议,通化长生农业经济综合开发公司拟将其持有的本公司法人股4070万股以每股3.79元的价格,转让给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转让价款总额为1.54亿元。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总股本的29.07%,成为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通化虽然近来经营状况不佳,但公司股票质地尚好,实力犹存,每股净资产高达3.8元,高于新华联每股的3.79元的收购价。新华联的成功,不是简单的依靠资本运作,而是依靠经营实业的雄厚实力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多元化战略。 六、中粮1亿元建万亩酒庄 2004年7月26日,由9家海内外著名设计公司竞标的烟台长城南王山谷酒庄规划设计方案正式开标,中粮酒业投资1亿元的万亩酒庄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预计3年内在山东蓬莱建成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高档酒庄酒年产能力达1000吨的酒庄。此工程已于8月份正式动工,中粮此举是依托品牌与市场发展到成熟时候而开始建立的,其目标是把南王山谷酒庄打造成在国内各方面都最具规模的“标杆酒庄”,为国内酒庄的兴起和标准化树立标杆。 七、莫高股份上市 自2004年3月24日起,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5600万元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市场上市交易。证券简称为“莫高股份”,证券代码为“600543”,发行价格为5.68元,发行市盈率17.75倍(按2003年度全面摊薄每股收益计算),发行后,总股本13840万股,每股净资产3.55元。分析家认为,莫高股份是具有超跌价值的农业领头个股,发展前景广阔。莫高在发展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外合作拟建中国最大的冰酒生产基地,表现出极大的国际竞争信心。从二级市场上看,在低部收出十字星之后,出现放量反弹迹象,值得适当关注。 八、活力新天 2004年9月20日新天国际联盟青啤,联合推出“KV葡萄酒”和“超力装葡萄酒”;11月份,新天国际酒业与五江轻化集团合资成立的湖南五江新天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第一红酒--碧波尔,结束了湖南长期没有本地红酒的历史;11月28日,金创新天全自动生产线以产品99%的合格率顺利通过验收,灌装能力达15000瓶/小时,从上瓶到码垛全自动化包装,自动化程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新天国际与华融投资合作,于年底在上海南汇建成了万吨级装罐厂。还有新天叠起不断的“普及风暴”涤荡着中国发展缓慢的葡萄酒行业,每一个“新动作”,都在业内产生不小的反响,新天无论是搅局者、颠覆者还是倡导者,都值得我们关注。 九、葡萄酒质量信誉被重视 2004年7月28日—30日,“中国园艺学会葡萄与葡萄酒分会首届学术年会暨中国首届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同时“中国葡萄酒行业信誉联盟”宣告成立,参与者向社会和消费者承诺,保证中国葡萄酒行业信誉联盟的企业生产的葡萄酒质量和食品安全并接受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8月21日,参加“2004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活动的部分葡萄酒企业代表达成共识,把可靠的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立业之本,并自愿把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葡萄酒作为应尽的责任。来自全国各地的29家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中国葡萄酒行业产品质量安全--蓬莱宣言》。 十、葡萄酒被列为市场安全准入产品 2004年底,我国全部28大类食品都被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其中包括葡萄酒。解决目前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严格生产企业和食品的市场准入,建立起一套完整安全市场准入条件,对进入食品市场严格管理,形成一套准入体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制造工艺、产品标准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才有资格从事食品生产。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市场准入体系,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市场准入体系正是需要完善的内容之一。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3#

漂亮50之食品饮料业:啤酒领导者之路 消息来源:《新财经》   啤酒行业只有领导者才能够最终生存下来。美国2001年排名前三位的A-B啤酒、南非啤酒、Coor啤酒占有81%的市场份额;日本2001年排名前三位的朝日、麒麟、Sappporo占有90%的市场份额;加拿大2002年排名前三位的Molson、Labatt、Sieeman占有93%的市场份额。世界多数成熟啤酒市场,排名前三位的啤酒企业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啤酒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却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并购,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已经在中国啤酒业走上了领导者之路。   世界第一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消费国。2003年中国啤酒产量超过2563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目前,啤酒行业已经从快速增长的成长期进入缓慢增长的成熟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啤酒产量将保持低速平稳增长。但由于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还很低,人均仅为20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北美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啤酒市场增长潜力仍然很大。   市场的成熟使得啤酒行业掀起了跨区域并购和跨国并购运动。伴随市场的持续增长,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也将不断提高,过去的十年中,啤酒厂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从原来的8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约400家,未来啤酒厂数量的总数还会下降,集中度还会越来越高。   青岛啤酒从1996年到2003年间收购50家啤酒企业,涉及15个省市,成为中国目前最大啤酒生产企业;而另一家巨头——燕京啤酒通过收购惠泉股份的股权(持有其52%股份),确立了东南利润中心。另外,通过并购,燕京啤酒在全国10个省市拥有15家企业。   伴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规模越来越大,其产业领导者的雏形已经出现。除了北京等少数省市外,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在并购市场上有意避开对手,青岛啤酒收购重点在山东、广东、湖北和江苏等地,燕京啤酒重点在福建、山东、江西和内蒙古等地。   最终啤酒市场上会剩下10家企业。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说:“现在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在1996、1997年的时候,中国啤酒企业有813家,去年仅有400多家。从目前的情况看,规模大一点会保留下来,不管跟什么样的外资合作,最后留下来应该只有10家左右。”   国际巨头搅局   中国啤酒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啤酒巨头争夺的重要区域。世界六大啤酒集团都已经来到中国,美国A-B公司收购了青岛啤酒部分股权和哈尔滨啤酒全部股权,南非啤酒参股华润啤酒,比利时Interbrew收购珠江啤酒和金狮集团的部分股权,荷兰喜力收购粤海的21%的股权,丹麦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和昆明华狮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收购重庆啤酒的部分股权。历数中国十大啤酒除了燕京啤酒外,都与外资合作。   外资啤酒巨头纷纷来到中国跑马圈地的原因,当然是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啤酒等国内第一流啤酒企业肩负起整合中国啤酒市场重担,而在另一个层面上青岛啤酒、华润啤酒、重庆啤酒、哈尔滨啤酒等一大批啤酒企业也可能在不久将来会被全球化啤酒集团整合。   国际的经验显示,啤酒行业内前三位的企业将占据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啤酒目前市场份额加在一起才刚刚超过30%,国内的整合才刚刚开始,只有健康持续增长,才能保证行业领先者地位不会被取代。   市场扩张、企业兼并、品牌合并和全球化是啤酒企业成长的基本战略。对于企业来说,掌握所有的技巧也许没有必要,但如果对于其中大多数方法都不擅长,竞争对手会反过来教育企业如何使用这些技巧。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激烈,外资巨头的加入使本已清晰的竞争实力又变得琢磨不定。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作为啤酒行业领导者,应该有机会在最后的决战中胜出。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4#

啤酒业:并购改变了什么?  啤酒业:遭遇资本并购战吗?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况自1994年以来的中国啤酒业,那非“并购”莫属。1994年是中国啤酒业结构性变化的“标志”,因为从一年起,一个外行业资本开始了在啤酒业上演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并购游戏”,他就是“华润集团”;也是从1994年这个时候开始,以象征中国民族啤酒业振兴的“青岛啤酒”,开始了它日后的一次次“并购战”,并这场以“并购”为主要手段的“资本战”中,伴随“青岛啤酒”左右的还有华润集团和燕京啤酒,他们共同将啤酒行业“资本并购战”延续到今天。   回顾中国啤酒业这10年“资本并购战历程”,不难看出有一个“分界点”,那就是2001年的前后对比。经过5年多的“横向收购”,“青岛啤酒”已经完成了初步设定的“规模竞争力”,就在这时,青岛啤酒迎来了从彭作义时代的“做大做强”到金志国时代的“做强做大”,其规模扩张战略也由过去的“外延式扩大产量”到“内涵式扩大产能”的过渡,标志者“青岛啤酒”正驶入打造中国啤酒第一品牌战略的“快车道”,将致力内部整合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规模扩张”后的“战略选择”。于是近5年来,“青岛啤酒”在“资本并购战”上,表现得更加关注被收购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和企业潜在发展力上。   占据华北市场50%份额的“燕京啤酒”,自2003年以来展开了对啤酒业的大规模并购步伐。   首先是成功收购了近三年的啤酒产销量均稳定在40万吨左右,位列中国啤酒行业前10强,有着福建省第一大啤酒企业和第一知名品牌的“惠泉啤酒”,这是“燕京”近年收购的15家企业中规模最大、资产质量状况最理想的一宗。在接手惠泉啤酒之后,“燕京”在福建市场的产能将超过70万吨,可望占得当地50%以上的市场份额。燕京不仅为其与青啤、华润等企业争夺国内啤酒市场赢得重要砝码,而且奠定了燕京进军台湾市场的基础。   其次是成功收购了广西桂林的“漓泉啤酒”。2004年10月,这一庄看成是“燕京啤酒”最具战略意义的收购,迎来了对广西市场的新起点,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0亩的燕京啤酒(广西玉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据北京燕京集团副总经理、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公司董事长田建华先生介绍,该项目计划2005年12月底前投产,年产规模10万吨,至此加上在2002年以2450万元收购的福建汇源啤酒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年产30万吨的生产基地,“燕京啤酒”华南事业部对南方市场的进攻已初具规模。   至此,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目前已经分别在香港红筹股和深圳A股上市,下属控股子公司(厂)达18个,其中有“漓泉”、“惠泉”、“仙都”等啤酒生产企业12家。   驰战在啤酒并购战场的另一个“并购英雄”,就是1994年以一个“啤酒外行”进入内地啤酒行业的“香港华润集团”。   从1994年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全国第二大啤酒集团,“华润集团”走过了一条纯粹资本并购之路,依托在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将一个又一个具备竞争力优势的内地啤酒厂收归己有:“沈阳雪花”、“四川蓝剑啤酒”、“安徽零点啤酒”等等。   2004年“华润集团”在并购上再进一步,将目标锁定在高端收购。3月以3500万美元的巨资持有浙江钱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0%的股份,据统计,“钱啤”2003年的销售量为24万吨,年增长达到26%。凭借其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华润”迅速扩大其在浙江市场份额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2004年8月27日,“华润雪花”宣布投资6.8亿元人民币在东莞兴建啤酒厂,预计2006年可建成投产,全面投产后产能将达30万吨,届时华润啤酒将拥有37家生产厂,总产能将直逼520万吨短期内可稳坐全国第一;9月15日,华润雪花啤酒以7100万美元收购澳洲狮王啤酒在内地分别位于苏州、常州和无锡的3家啤酒厂,合共51.6万千升生产能力;至此“华润啤酒”目前已经构筑起由东北(辽宁、吉林为核心)、西南(四川蓝剑)、华中(湖北、安徽)、京津、广东(深圳怡宝饮料)组成的竞争势力范围,结合被并购企业在当地市场具备较高市场占有率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华润啤酒在势力范围内具备相当强的市场控制力。   除此之外,啤酒行业的“第二集团军”和“外资啤酒”已没有停止通过资本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步伐”。   啤酒行业的“第二集团军”在资本并购上的不断大显身手者,有打着中国最早啤酒品牌旗号的“哈尔滨啤酒”以及“重庆啤酒集团”、“四川蓝剑集团”、“河南金星啤酒集团”、“珠江啤酒集团”等等。以四川蓝剑集团为例,自今年6月中旬南下贵州,整体收购当地最大啤酒企业——贵州瀑布啤酒集团之后,相继相继吃下新疆三家啤酒厂(即乌苏啤酒厂、哈密啤酒厂、沙湾啤酒厂),并托管了新疆啤酒集团。与此同时,蓝剑集团还对啤酒产业的上游产业链发起进攻,以重组的方式将“ST啤酒花”收入囊中,至此蓝剑集团在西部拥有的啤酒厂达到30多家。   外资啤酒对本土啤酒企业的“第二次并购高潮”,始于2001年以来的最近四年。整个啤酒行业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啤酒消费结构的调整,以中高档消费为主的啤酒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为以生产中高档啤酒为主的国际啤酒集团,二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证,也为外资啤酒集团展开对本土啤酒上市公司优质资产的争夺和对中型啤酒厂的资本诸如,利用其生产能力和市场基础,来提升外资啤酒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其中不乏有曾经退出中国啤酒市场,而又进来的“嘉士伯啤酒”等。   2001年10月,南非米勒以6.1亿元人民币入股华润啤酒,拥有30.38%的股权;   2002年4月,世界第二大国际啤酒商SAB增资华润啤酒1亿美元;   2002年10月,青岛啤酒向AB公司发行总金额14.16亿港元的定向可转换债券,该债券全部转成H股普通股后,世界最大的国际啤酒商AB公司将最终持有青岛啤酒27%的股权;   2002年3月,全球第四大啤酒商“英特布鲁”购买珠江啤酒24%的股权;   2003年1月,全球第五大啤酒制造商“嘉士伯”斥资8500万元收购云南华狮啤酒;   2003年4月,英特布鲁以3500万美元收购中国开开集团啤酒业务70%权益;   2003年5月,嘉士伯斥资2.2亿元收购云南大理啤酒;   2003年9月,英特布鲁以1.3亿美元收购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在华啤酒业务50%的股权;   2003年12月,全球第六大啤酒商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斥资5.25亿元收购“重庆啤酒”19.51%的股份;   2004年1月,荷兰喜力又将21%的“粤海啤酒”股权成功收入囊中;   2004年6月,嘉士伯与西藏银河科技股份公司各出资3.8亿元对原拉萨啤酒厂进行重组,成立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   2004年7月,AB获得哈啤90%股份的有效接纳,向其余股东提出强制性收购。(“哈啤”拥有啤酒生产企业13家,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占到4.3%,在东北市场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   2004年7月,“兰州黄河”与世界第二大啤酒厂商“嘉士伯”展开全面合作:合资设立兰州黄河嘉酿啤酒等四家子公司,使公司啤酒生产能力一跃达到30万吨,二期扩建预计将达到50万吨,实现产量翻番;嘉士伯收购兰州黄河啤酒公司50%的股份,及青海省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啤酒厂40%的股份;   2004年8月,国际啤酒巨头丹麦嘉士伯收购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34.5%的股份;   2004年9月,华润雪花啤酒(中国)公司以1.54万美元收购“狮王啤酒”;   ----------   由此而来,啤酒业资本并购战将在短期内继续存在,而且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和升级,资本并购战也将随之愈演愈烈,并伴随竞争升级愈来愈趋向高端并购。因为目前中国啤酒业仍然处于区域分割明显、企业分散的状态。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啤酒行业的酒厂仍然在500家左右,要具备与国际啤酒巨头竞争,还缺乏相对规模竞争优势。于是,啤酒遭遇资本战还将演绎未来!    资本并购:改变了啤酒业什么?   第一、啤酒行业集中度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行业龙头效应日渐明显,以资本并购达到以提高规模竞争力来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战略优势日趋明朗。   资料显示,1988年全国有啤酒生产企业813家,1996年减少为589家,而今天这数字被“资本并购”改变为500家左右,从这种意义上说,尽管市场竞争法则导致一些中小型啤酒厂退出市场,但资本并购才是啤酒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根本性诱因”。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使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2002年中国啤酒产量居世界啤酒产量第一位开始,中国啤酒业迎来了三年连续高速增长势头,包括产量和利税增长速度。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有关数字显示:2002年中国啤酒总产量为2358万顿;2003年达到2510万顿,消费量首次突破2500万顿;2004年1-7月份啤酒总产量为1752.19万顿,同比增长16.43%,实现利润总额87.2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04年全年啤酒总产量突破2700万顿。   通过资本并购,使啤酒行业的产能集中度增强的同时,行业龙头企业效应也逐渐表现出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1-6月份,啤酒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均突破3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4%和21.1%,其中13家利税超过亿元的啤酒企业合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8%,占行业的比重增至56.6%;1-6月份啤酒行业利税总额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26.7%,13家利税超过亿元的啤酒企业合计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3.3%,占行业比重由63.8%上升到72.1%;1-6月份啤酒行业实现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70.4%,13家利税超过亿元的啤酒企业合计利润总额为16亿元,同比增长71.3%,比整个啤酒行业的利润总额还要高出14.8%。只占整个行业2.6%的啤酒龙头企业,其利税总额所占行业比重达72.1%,一方面说明啤酒行业的亏损面或者微利面仍然很大,整个啤酒行业的赢利能力依旧很低;另一方面说明啤酒行业的龙头效应已经日渐明朗,以规模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战略,在啤酒行业的竞争优势也日趋明显。   通过资本并购,使本土啤酒企业在规模和资本竞争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像“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啤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类似“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强势啤酒品牌在全国市场或者区域市场的渗透力加强,使啤酒行业的品牌集中都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资料显示,到现在为止“青岛啤酒”分布在全国的啤酒厂大约有48个,具备了年产500万吨以上的能力。同时经过这5年的并购整合,以打造世界性啤酒品牌的“青岛啤酒”,也较好地实现了“青岛”品牌在全国的渗透。通过在全国市场组建八大事业部,逐渐将“青岛”品牌通过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8家啤酒生产基地渗透到各区域市场,使主导品牌和区域品牌(“青岛”的副品牌,比如说“青岛崂山啤酒”等)相互渗透中,达到提高“青岛啤酒”全国市场占有率的目的,据说目前“青岛啤酒”在集团公司总体销售额中已经占到70%以上。   资料还显示,“燕京啤酒”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10%,其中北京市场高达90%,并取得了整个华北市场50%左右的份额,成为华北区域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品牌。但如何进一步向华北地区以外的市场拓展和渗透?资本并购,自然成了“燕京啤酒”的必然选择。斥资3.767亿元控股福建“惠泉啤酒”后,燕京啤酒加上先期以2450万元收购的“泉州惠源啤酒”,在福建市场拥有两个啤酒生产企业,总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在福建市场上占有了相当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了渗透福建市场的目的。同时随着2003年2月“惠泉啤酒”在上海的上市,筹积得资金4.5亿元,一个既具品牌优势,又具资本实力的强势啤酒企业,使“燕京啤酒”由此成为目前国内一家拥有两间上市公司的啤酒企业。这样不但提高了“燕京啤酒”在福建市场的竞争力,还大大地提升和拓宽了“燕京啤酒”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为“燕京啤酒”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积聚了又一确保赢得市场竞争的“砝码”。     第二、啤酒行业市场竞争结构性进一步得到调整,本土啤酒企业与“外资啤酒巨头”再次上演“与狼共舞进行曲”。   以微利突出的啤酒行业,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就是要实现规模竞争和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尤其是要提高在中高端啤酒市场的占有份额。从目前啤酒行业的竞争状况看,这一趋势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本土啤酒领导企业正寻求在规模经营和产品结构调整上的“竞争力突破”,包括“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啤酒”在内的领导型企业集团,一方面不断构筑他们在规模竞争上的优势,通过资本并购或者异地建厂的方式,完成对区域市场布局,在提高产能的基础上缩短经营市场半径,提高市场周转速度和经营运转效率,比如说,“华润集团”通过对“沈阳雪花”等东北啤酒企业和“安徽零点啤酒”等华中啤酒企业的并购,已经明显地构筑起“华润啤酒”对东北、华中区域市场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依托并购企业在特定区域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优势,通过“副品牌(即‘区域性品牌’)+主导品牌(即‘全国性品牌’)”的双品牌战略,达到战略性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的双推进。比如说,在以合肥为中心的华中市场,“华润啤酒”一方面依靠原来并购酒厂的老品牌(包括“零点啤酒”、“钱江啤酒”等)战略性产品,加大市场攻势,继续扩大该品牌在本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采取适时进入的营销法则,逐步渗透“雪花啤酒”,从结构上突出全国性统一中高档品牌“雪花”和以“雪花”为品牌的高端“纯生啤酒”。笔者近日在安徽的宿州、江苏的徐州等地都看见,“华润啤酒”旗下的“零点啤酒”和“雪花啤酒”,在当地市场同时展开市场攻势,其目的不言而喻。   但在没有全国性品牌或者没有本土啤酒巨头进入的区域市场,就中低档消费市场而言,区域性啤酒品牌仍占据市场主导优势。比如说,在贵州省内中低档啤酒消费市场,以安顺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市场(包括黔南地区部分市场),以“金星啤酒”为主;“贵阳”在仍是“瀑布啤酒”的天下,“漓泉啤酒”在中档消费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六盘水”则是“山城啤酒(属重庆啤酒集团)”的领地。而高档啤酒则有“青岛啤酒”、“茅台啤酒”等品牌。另外像“金威”、“嘉士伯”、“百威”等品牌则主要开拓夜场消费市场。然而当四川蓝剑集团对“贵州瀑布啤酒集团”实施整体收购后,近日在产品结构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首先开发了专供夜场消费的小瓶“瀑布108”啤酒,其次是加大对中低档消费市场的进攻,通过变换产品形象等手段,试图稳固“瀑布啤酒”在贵州市场的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随着国际啤酒巨头(从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全球排在1-6名的啤酒巨头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不断进入,使得国内啤酒市场竞争再次升级。产品竞争是一个方面,资本竞争又是一个方面,两者从本土啤酒企业间的竞争,升级为“本土啤酒企业与国际啤酒巨头”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成是新一轮啤酒行业的“与狼共舞”。   首先体现在产品竞争上,上演的是本土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强势品牌与强势品牌以及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市场攻势较量”。这次国际啤酒巨头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多以资本进入为主,选择与本土啤酒企业合资、控股或者持股的方式,而在推广国际品牌方面则显得有点谨小慎微,大大降低了因水土不服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比如说,全球第三大啤酒集团荷兰喜力购如“粤海啤酒”21%的股份后,仍然是主张“粤海啤酒”以“金威啤酒”品牌推广为主;同样“AB集团”在获得“哈啤”绝对控制权后,仍然以“哈尔滨啤酒”为主等,都暂时没有轻易妄举他们旗下的主导品牌。但强大的资本势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使得这些国际啤酒巨头愈来愈拥有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透过中国啤酒行业的领导竞争群,除了“燕京啤酒”目前没有国际啤酒巨头持股外,包括“青岛啤酒”、“华润啤酒”、“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等在内的13家利税上亿元的啤酒企业,大多数都有国际啤酒资本的介入。在强大资本做后盾的前提下,实际上目前啤酒行业正在上演的是本土品牌之间的“强弱对决”。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具备规模竞争优势的啤酒企业,在低端啤酒利润越来越少的时候,纷纷把进军高端啤酒市场作为提高利润增长点的途径之一,从而拉开了“啤酒巨头们”由收购布点、建厂圈地的“地盘之争”转变成“高端市场的拼杀”。   随着2004年8月28日青岛啤酒(长沙)有限公司第一瓶高品质青岛啤酒的下线,标志着“青岛纯生”占领高端啤酒市场又一据点落户长沙。在青岛啤酒(长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的开工仪式上,“青岛啤酒“董事长金正国对媒体表示,高端啤酒虽然市场较小,但利润很高,长沙生产厂将瞄准高端啤酒市场;   华润雪花也在近日宣布将在广州东莞投资6.8亿元建立一座生产厂,重点以开发“纯生啤酒”为主的高端啤酒产品;北京啤酒朝日有限公司董事长大泽正彦表示,朝日怀柔新厂作为国内首家全部生产生啤的企业,将全面抢占北京中高端啤酒市场,甩掉低端市场的包袱。而另据相关资料显示,“燕京啤酒”去年占总产量20%的高端啤酒则实现了50%的利润。于是啤酒市场这样一个“香饽饽”,想必也没有哪个啤酒厂愿意拱手相让。   谈到低端啤酒市场竞争,在利润空间愈来愈小的条件下,要赢利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降低市场运作成本。如何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加强市场营销攻势和广告传播力度,强化区域性品牌的渗透力,提高产品销售量,建立规模竞争优势,是目前强势啤酒企业在的主要手段。但要降低市场运作成本,在越来越大的市场投入面前(包括啤酒终端市场的高额进场费、包场费、促销费等),唯一可以降低成本的途径是减少运输成本,这正好切合了愈来愈多的啤酒企业为什么要在全国不断地并购酒厂或者新建酒厂的目的所在。即采取区域包围的策略,以期达到1+1大于2的经营效果。   但不管是以进入高端啤酒来提高利润,还是实现规模经营来提高低端产品利润率,都需要有强大的资本作支撑力。啤酒行业作为高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之一,资金实力的大小和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大小,愈来愈决定着企业今后的走向如何。于是,从产品经营、产业经营、品牌经营向资本经营上升,是啤酒行业竞争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啤酒行业之间的并购行为频繁上演,正是资本左右啤酒行业竞争方向的写照。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5#

资本并购,啤酒业还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第一、全国性啤酒品牌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资本并购并没有彻底改变啤酒行业品牌集中度底、区域消费明显的状况。   2004年7月8日,美国著名营销专家米尔顿·科特勒在与华润啤酒合作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啤酒品牌存在“三大软肋”,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定位不明晰,也成为阻碍啤酒业品牌发展的软肋。其次是目前的啤酒品牌多为区域性品牌,对品牌的忠诚度也仅表现为区域性忠诚度。   要谈到中国啤酒品牌定位不明晰,我认为还得首先来看由资本并购改变中国啤酒竞争格局之后的啤酒品牌战略问题。从目前来看,资本并购只是促进了啤酒行业间的产业整合,并没有完成真正的品牌整合。也就是说,资本并购只完成了啤酒产业整合的一个层次,即企业结构性发展的层次,而没有很好地从消费市场的角度得到整合。   规模扩张、产能扩大,使资本并购后的啤酒行业,逐渐涌现出像“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这样的啤酒大型企业集团,使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竞争力,也使得中国啤酒企业之间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即根据规模、产能以及资本势力,将中国500多家啤酒企业分成了大、中、小不同的几个等级。从啤酒行业的第一集团军的规模和市场布局看,经过一轮资本收购和资本扩张后,市场分布较广、产品线较宽,受啤酒行业区域品牌占相对优势因素的困惑,也使得旗下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品牌群”,依托固有的区域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酒厂的发展支撑力,使整个啤酒行业呈现多品牌瓜分市场的格局。单一品牌市渗透率低,品牌数量多,集中度低,成为当前啤酒行业品牌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现状并没有因为资本并购,使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的同时得到改变,也就是说,资本并购并没有产生行业内的强势品牌。   从目前所有几乎所以跨地区啤酒企业的品牌战略看,大多以“主导品牌+区域性品牌”的战略模式来发展市场。从目前看,这一品牌战略定位并非是全无道理。区域性品牌占领市场,是当前中国啤酒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类似“德国啤酒模式”,全国性品牌、大区域性品牌、小区域性品牌共存,呈现出诸候割据的状态,这是啤酒业产业整合没能将品牌集中度提高的客观条件所在。对啤酒企业来说,依托区域品牌市场竞争优势,不但可以沿袭市场销售量,还可以让主导品牌沿着区域优势品牌竞争力渗透,达到不断推进全国性品牌发展的目的。   但经过产业整合过后的啤酒企业,也必须认识到,产业整合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建立全国性主导品牌,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全国市场品牌对于企业集中资源优势、建立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因此,以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强势品牌战略,是中国啤酒行业提高品牌集中度,必须经验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塑造全国性品牌是中国啤酒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但区域强势品牌+全国性品牌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客观存在。   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青岛啤酒、华润啤酒、燕京啤酒等行业领导集团军,目前正致力于真正全国性品牌的建立和塑造。尤其是“华润啤酒”,2004年将“雪花”定为全国性主导品牌,还请来世界级营销大师科特勒为其把脉和引导。   尽管“华润”收购的“安徽零点啤酒”,在安徽、江苏等局部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华润集团”在继续加大对“零点啤酒”在当地区域市场的市场投入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旗下的“雪花啤酒”也紧跟着进入了这些区域性品牌进入的市场,将“雪花”作为全国性品牌来推广,已经是很明晰的了。     第二、国际啤酒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啤酒市场所掀起的第二轮“啤酒大并购”,仍然没有改变国际啤酒品牌试图渗透中国啤酒市场的初衷。   从资本经营的角度看,不管是世界最大啤酒制造商AB,还是南非米勒、英特布鲁集团、嘉士伯集团、SAB-Miller等等,在这第二轮“国外啤酒进入中国市场热”中,大多以资本经营的方式入主中国啤酒行业强势企业,或参股或控股,在市场经营上,大多数国际啤酒商并没有太多参与合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尤其是在品牌运作上,很少有国际啤酒巨头在一合资就将国际品牌作为合资企业的主导品牌,这或许是第二轮国际啤酒巨头再度进入中国啤酒市场的主要方式,也是较第一轮进入的不同之处。   但这并意味着这些国际啤酒商就甘愿只停留在资本经营上。也许我们还知道国际日化巨头对本土日化企业进行收购之后的“品牌经营方向”,日本联合利华在收购上海某著名日化企业后,逐渐将其本土主导品牌在市场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加大国际品牌的运作。有一点的值得肯定的,即资本是最好的“话语权”,当一个品牌取得在另外一个企业的“资本话语权”后,也就取得了该企业的主导权,没有什么比资本更具力量了。于是,我们肯定的是,国际啤酒品牌试图主导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优势,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达到品牌渗透是任何一个国际化品牌企业跨国经营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在未来中国啤酒市场竞争中,还将上演国际啤酒品牌与本土品牌分蚀市场的结局。   2004年1月28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海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与喜力亚洲太平洋酿酒(中国)私人有限公司(喜力亚太中国)的策略性合作签字仪式上,喜力亚太董事总经理Herman Hofhuis表示,2003年喜力在中国的啤酒销售量逾20万吨,入股粤海啤酒后,今年喜力啤酒的产销量将可增加,而粤海啤酒良好的设备有条件酿出喜力啤酒。   同时喜力亚太酿酒CEO(首席执行官)Koh Poh Tiong也说:“粤海啤酒是中国最盈利的啤酒企业之一,目前产品金威啤酒在深圳市场占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在广东市场占有15%的市场份额。与粤海啤酒的伙伴关系,将是我们在中国啤酒市场落实策略的另一步:实现喜力啤酒中国内地生产”。   透过喜力亚太董事总经理Herman Hofhuis和喜力亚太酿酒CEO(首席执行官)Koh Poh Tiong的话语,不难看出进一步在中国啤酒市场推广“喜力啤酒”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参股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啤酒企业在市场网络、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实施“国际品牌本地化策略”。一方面降低了因自建酒厂给固定资产带来的“投资风险”;另外一方面借助本土啤酒企业的优势,很好地实现了国际品牌当地化策略,提高了国际啤酒在中国市场的渗透速度。   不仅仅是“喜力啤酒”如此,几乎所有的国际啤酒巨头的想法都如此。按照中国的人口计算,人均啤酒消费量约19.7升,与人均26升的世界消费水平仍有差距。所以,中国的庞大啤酒市场,以及近年来呈现全球最快增长速度的发展势头,使得这些国际啤酒巨头加快了对中国啤酒市场的“渗透”。   AB在国内唯一的生产厂家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以生产定位于高端啤酒市场的“百威啤酒”为主,2002年和2003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5.38亿元和14.76亿元,连续两年创下单一企业人均利润全行业第一的佳绩(分别是227.09千元和418.45千元)。通过收购,AB在中国啤酒市场上已经形成“百威啤酒”、“青岛啤酒”和“哈啤”三大领先品牌,高、中、低端市场齐发的阵势。这样对AB而言,不仅意味着“产能”和“竞争力”的增加,更在于得到了“青岛啤酒”和“哈啤”在各自优势市场的渠道优势和竞争力优势,为AB进一步渗透旗下的“百威啤酒”奠定了基础。     第三、啤酒业“并购”的本质仍然剑指“圈地战”   啤酒业自“并购打响第一枪”起,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产能扩张和分割市场的“战争”。不管是“燕京啤酒”频频在华南市场收购“漓泉啤酒”、“惠泉啤酒”,还是在广西玉林地区新建啤酒厂,不难看出它欲取得华南地区啤酒市场竞争主动权的目的。“燕京啤酒”如此,“青岛啤酒”、“华润集团”以及AB、SAB等国际啤酒巨头亦不例外,依托并购手段试图获得在区域市场的竞争优势,也就自然明白不过了。   笔者认为,啤酒业的“圈地战”,首先源于啤酒产业需要规模竞争优势。啤酒也属于低利润率的行业之一,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是根本没有利润可言,于是依靠“资本并购”的手段,在全国不停地收购区域强势啤酒厂,旨在建立自我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是源于啤酒行业需要提高行业集中度。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啤酒业的并购表现在竞争上,则显现出典型的“市场圈地”特征。以东北市场为,全地区啤酒销量占全国啤酒销量的1/7,2003年的啤酒销量达到350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为中国平均水平的2倍,控制了东北,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中国啤酒的大部分市场。为了能分得东北啤酒市场一杯羹,几乎处于第一集团军的啤酒巨头,都把目标所锁向东北市场。“青啤”借力AB进入东北市场、“华润”则依托对“雪花啤酒”等东北啤酒厂的收购,主导东北啤酒市场的潜力逐渐显现,其东北根据地市场在整个华润啤酒集团的核心优势已逐渐形成;华南啤酒市场,其竞争趋势类似东北,“燕京”、“青岛”、“华润”与当地啤酒强势品牌,诸如“珠江”、“金威”等,屡屡上演“圈地战”。首先是“青岛啤酒”以收购深圳朝日啤酒、以及在三水等地并购酒厂和在湖南建厂,试图在广东、湖南市场分得“一分地”,然后是“燕京啤酒”频繁举动“并购旗”,先后将“福建惠泉啤酒”、“广西漓泉啤酒”等强势啤酒厂收归己有;而“华润集团”则在收购之余不惜斥资8亿元在广东建厂。   放眼整个啤酒市场,不难看出这种以“市场圈地”为特征的“并购战”背后,更多是对啤酒消费市场的“分割”。   啤酒业,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以及适应微利竞争环境,相应的规模竞争优势必不可少,于是以提高规模经营为前提的“并购战”,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市场垄断竞争趋势日渐明显,依托并购改变行业竞争的方式和思想,是当前啤酒业发展的主旋律!   作者简介:万杰·千策品牌VS营销顾问机构首席营销顾问、《酒类营销》杂志总编辑兼总策划;长期致力于快速消费品营销实践和理论专业研究,担任多家企业和品牌的总策划、总顾问;著有《不同于教科书的营销观点》,擅长协助企业品牌和营销成长!联系电话:13985419927,E-mail:market-drinksgz9@163.com、wanxinggui@163.com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6#

啤酒产品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来源: 博锐管理在线 近年来,中国啤酒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啤酒业却很少进行了产品创新,今天我们所喝的跟前几年所喝的啤酒种类并没有什么差别,口味也没有什么改变,包装更是千篇一律的“酱油瓶”式的啤酒瓶和易拉罐。   即使是前几年,有些啤酒企业作了一些产品的创新,但绝大部分最终都没有成功,如女士啤酒、暖啤、苦瓜啤、干啤、果味啤等,均刚有了铺货,就被市场不认可,最终折戟而返。   为什么这么难?直接来看,一则啤酒的技术含量比绝大部分饮料要高,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从事啤酒技术攻关,会有更多的技术人员去尝试创新,二则对比饮料而言,由于啤酒碳酸汽的存在,消费者对啤酒的口味要求应该不会有饮料这么高,企业更易创新口味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更应该会接受啤酒产品的创新。而我们的啤酒产品的丰富程度,连白酒行业都不如,在中国,白酒已形成浓香、酱香等口味,也有高粱、青稞等不同的原料酿制,酒度也是从几度到几十度不等,五花八门,品种众多;烟草行业即使是由国家控制,但更是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难道中国的啤酒行业的产品创新有一些别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不同的特别的困难?难道啤酒行业的产品创新难度特别大?难道市场还不够大,没有产品创新的必要?难道消费者真的对啤酒行业产品创新有意见?难道啤酒行业的消费忠诚度是所有消费品品类里面最强的?或者是因为啤酒的历史原因,使消费地域性太强,消费者更易习惯一个最初的口味?或者地域压制和局限了新口味的产生?或者因为啤酒行业虽历史不短?但真正盛行时间不长,还没到啤酒产品创新的时候?还是由于现在的企业忙于整个产品的整合,根本无暇顾及产品的创新?   总之感觉啤酒行业产品创新慢的疑问太多,不应该是现在一样的沉寂。这种一个企业生产一个产品或一个城市多年只消费一个最早进入的一个产品,这不是中国啤酒行业现在应有的一个怪现象。我们的消费者真正消费啤酒时间并不长,在这个行业,应该还没到开发不出新产品或不需要再开发新产品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以下一些因素是啤酒行业开发新产品不成功并且开发速度缓慢的一些原因?   一、 中国啤酒市场并没有按照合理的道路进行发展,因为想走快路,而结果却走了一些弯路。啤酒行业内的许多企业仓促上马未作市场研究的居多,上马一个产品后,就可能没有技术能力再开发新产品;并且绝大部分是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产品开发重视不足,以图一支产品走天下。同时,并没有觉得啤酒口味是啤酒能否畅销的根本,这样造成啤酒厂到处开花,但产品品质、口味、包装等研究不足,开发不足的情况。   二、 有的企业可能因为地域或政策的原因而在局部区域销售不错,从而产生了产品销售好,产品广受认可的假象。这种假象促成企业认为产品好,口味不错,不需要进行创新的认识,从而放慢了产品创新的进程。这种封闭式消费抹杀了产品创新的发展。   三、 缺乏技术人才。中国虽有几大有名的轻工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大连轻工学院等,但再怎么优秀,也不像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一样受重视(很多轻工类院校不是重点大学),从而资源获取会受到一定限制。中国的轻工业发展进步很快,但这类学校的学习教材老化,资料更新慢,甚至研究资金可能不足,研究攻关条件不优,使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到社会上后要进行全面的再学习,而这种学习不一定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真正培养的人才明显不足或跟国际上相比有劣势。   同时,培养出的技术人员还可能很快被该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环境所同化,最后变成了生产人才或生产管理型人才,技术人才实际上还是处于严重缺乏状态。   四、 缺乏研究人才及研究氛围。也缺乏交流,没有像很多行业一样百家争鸣,研究氛围活跃,在各种技术刊物上大家交流各抒己见,百花才能齐放。跟饮料行业和白酒行业相比,啤酒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行业,以致国内有几个食品类刊物,根本就没有啤酒板块,啤酒研究的作者和文章都出奇的少。即使有一些有志于啤酒研究的人才,,也不得不屈服于行业研究的悲凉。处于这样的环境,那就更不用去谈一些大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与开发,一些企业之间的产品技术合作了。   同时中国啤酒业还可能缺乏一些有效的国际交流。即使是一些在国内已运作多年的国际啤酒企业,在国内也是先推广其成熟产品,到还没有开发出新产品时,可能已经折戟而返了。   与国外的同行研究与交流的缺乏,使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无醇啤酒、上面发酵啤酒在中国还很少去认知和研究,可能已有一些企业在尝试,但相对于这世界上正热火朝天的产品研究开发趋势,我们作为第一啤酒产能国,不得不感叹有点惭愧!   五、 很多企业的技术人才不是复合型人才,或者说与一线市场无沟通,不能了解到市场的真正需要。很多企业销售与生产已完全分离,像外企的蓝带啤酒、百威啤酒销售部门与生产基地分离,青岛啤酒的各地事业部,是以销售为主导,华润啤酒的生产厂与销售公司分离,使一线市场上消费者的声音没能完全回馈到生产和技术层面(可能一线消费者反馈也较弱)。这样,造成创新无市场研究基础,根本不知在什么方向去创新能满足越来越充满个性的消费者。   六、 企业短期利益看得太重,短期行为严重,即使有一些局部的创新,但都没有长期计划指引。由于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企业赢利能力被竞争严重削弱,所以,很多企业只想降低成本或者不想有开发成本,只对产品进行一些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如在产品标识上模糊化,降低产品的一些成分,以图有一点新意,同时还能蒙混消费者,只想打擦边球,不想真正花功夫去创新发展。市场上的一些非真正意义上的假“纯生”、对酒度和麦芽度的调整,对产品品质的随意命名如“超、纯、淡、爽、酷、极”等,实质上并没什么改变,反而因为不负责任的调整,使产品品质降低,还伤了消费者的心。所以,到头来,消费者反而认为创新的东西是劣等货,非正牌货,严重丧失了啤酒业创新的消费者基础。   七、 没有产品创新的长久研究。在很多行业,告别是国际大企业,会有很多人和专项小组进行产品发展趋势研究,如饮料行业的产品发展趋势,会超前至少三四年成立专门研究小组会研究碳酸、水等向果汁、功能、茶饮料发展的趋势和可能,他们一直在研究、开发产品,等时机一到,便能迅速占领市场,夺得先机。而我们的啤酒企业却热衷于在市场上非常随意地“出”一个所谓的新产品,看似以市场为导向,实质上是跟风,根本没想到这个产品能否成活,权将其当作一个战斗产品。做死了一个,毫不可惜,再出一个类似的,又简单,又可立刻上马,又无开发成本,至于产品的长久生命力,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很少有人会想得这么长远。   八、 没有有效的产品创新推广手段,一上市就被淹没。很多企业的新品上市没有上市准备,没有与经销商、零售商充分沟通,更不用说与消费者的沟通如消费者测试、口味测试及试饮等一些常规手段了。新品一出,与业务员一交待任务,就算上市完毕,等待他们达成销量目标。而产品能否卖到消费者手里,或者更卖到消费者的心里,这些都好像不是啤酒企业要考虑的产品创新推广的问题从而予以忽视。结果,不但没有带来更多的业绩,反而有可能扰乱了原来的市场。   当然,事实也证明,几个国外啤酒企业虽然在中国也曾经开发过一些产品,但也没有几个成功,像百威啤酒的“百迪”,贝克啤酒的“贝德”,蓝带的“蓝力”等都最终成了历史。但是,如果等到外资啤酒企业真正了解了中国市场,真正掌握了中国啤酒运作的规律,我想,对于中国啤酒企业而言,这种未来的竞争压力是极其巨大的,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因为,无论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外啤酒企业,它们的产品线和品牌线都是相当长的。如近期已位居世界第一的比利时英特布鲁啤酒企业,就有两百多个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产品开发能力也相当之强。美国的美乐啤酒公司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生产基地来生产自己开发的新的啤酒品牌。可以说,产品创新,从而夺得产品方面的优势,是将来中国啤酒市场的重要竞争手段,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核心竞争力—产品。   总之,人才太弱,研究没有,眼前利益为重,长远规划太少,手段欠强,自己立场为主,消费者重视不足,导致啤酒行业的产品创新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是我们的现状,也是我们马上就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战略性地考虑和先人一步地进行产品创新研究,这是啤酒行业现在就不得不迈开的重要一步。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7#

美国最近开发成功单层PET啤酒瓶 美国英威达公司最近开发成功一种气体阻隔性优良的聚酯树酯PolyShield,利用该树脂生产的单层PET啤酒瓶可达到欧盟啤酒包装食用安全标准。 PolyShield是一种具有吸氧性和气体阻隔性的新型PET共混树脂,其突破性技术在于极大地提高了单层PET啤酒瓶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阻隔性,并达到所有啤酒保质期标准。PolyShield单层啤酒瓶技术可用普通注塑机生产瓶坯,不需要额外投资且不会增加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此技术已在全球数家啤酒生产厂试用。 PolyShield已于今年7月20日通过了欧盟啤酒包装食用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直接用于啤酒包装。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8#

"营养"、"健康"成饮料新潮流 来源: 新华网 去年,世界饮料三巨头之一的法国达能旗下乐百氏公司推出其创新品牌“脉动”,在“非典”后的健康潮中掀起一股功能饮料的热潮。这些新一代的功能饮料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作用?中国营养协会和饮料工业协会的有关专家表示,目前营养、健康正在成为饮料行业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棗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任杨月欣介绍,新一派功能饮料如脉动,是功能饮料中的新概念,主要是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营养元素来调节人体功能的饮料。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每天都在流失水分和维生素,尤其对当下的都市年轻人,他们的生活节奏、所承受的压力和活动量要超过一般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营养素的消耗也要高于一般人群,及时补充营养对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 杨月欣强调,以乐百氏的“脉动”来说,开创了饮料行业的一个新篇章,口味好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组合B3、B5、B6、B12、C。这个组合特别针对都市年轻人群而设计,提供与人体活力息息相关的营养补充,其中,维生素B群会加强身体能量代谢,提高身体的反应和协调能力;而维生素C可以增强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还可帮助恢复与维持体力。 营养专家指出,虽然补充维生素的方式可以从蔬菜、水果等食品中获得,通过饮用富含维生素群饮料的方式显得更为便捷。随着我国饮料工业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发展,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象维生素B/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可以通过饮料的方式来补充。另外,饮料中维生素处于溶解状态,在体内的吸收速度要比其他方式更快。维生素饮料在解渴的同时既能补充水分又有轻松简单地补充维生素。但将维生素添加到饮料中和保持其活性需要相当的技术要求,所以应该选用有实力大厂家的产品。 中国食品与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汤天曙指出,中国的饮料工业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瓶装饮用水到功能性饮料的发展,显示我国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新一代功能性饮料在产品中有目的地添加活性维生素群,从而具备了解渴、健康、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等多种功能,为我国饮料行业展现了新的潮流和方向。                                                                2004  12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9#

国家啤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青岛 消息来源:糖酒快讯网 国家啤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食品通用实验室揭牌仪式暨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新实验楼启用仪式,于昨天上午共同举行。    据介绍,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成立于1980年,主要承担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督检验任务,同时为社会各界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服务。该所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检验机构,新实验楼实验室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亿多元,在青岛乃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0#

啤酒投资热该降温了! 新一轮啤酒投资热主要受企业并购和区域布局拉动,其中有含技术进步因素的项目,但相当一部分属于扩大产能和在各地建新厂。尽管啤酒业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但已出现产能过剩、售价下滑等现象,必须警惕因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带来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行业整体效益滑坡。   中国目前是世界啤酒产销第一大国。去年中国啤酒总产量2540.48万吨,今年啤酒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预计产量同比将增长8%。据悉,中国啤酒业新一轮投资中又上马了238个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能500万吨。与此同时,国外啤酒生产巨头们也纷纷到中国投资,一时间国内啤酒市场空前繁荣。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啤酒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已出现产能过剩、售价下滑等现象,必须警惕因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带来的过度竞争,以规避行业整体效益滑坡。   竞争出现白热化   中国啤酒行业近年来在竞争中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青岛啤酒在全国收购兼并了38家啤酒企业后,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燕京啤酒也不甘落后,几年来先后收购兼并了16家啤酒企业。"黑马"华润啤酒在巨资收购辽宁雪花啤酒后乘胜追击,先后把13家啤酒厂纳入旗下,年生产能力从120万吨猛增至200万吨,稳坐行业第三把交椅。由此,中国啤酒市场群雄纷争的格局逐渐演变成青啤、燕京、华润三足鼎立。   在此轮兼并过程中,行业第二集团也不甘落后。实力稍逊的珠江啤酒、蓝剑啤酒等也纷纷设法兼并周边的一些小厂。此外,外资对中国啤酒业的兼并在今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任唐涛介绍,中国啤酒业是开放度较高的行业之一,引入外资较早、较多。1998年,全国就有近百家中外合资企业,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32.80%。有近40个外国品牌啤酒在中国生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3%。近几年,外资进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能盲目乐观   中国酿酒行业协会啤酒分会理事长肖德润指出,目前中国的啤酒产量已经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已培育出以青啤、燕京、华润为代表的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啤酒企业集团。但这些集团与全球第一、第二大啤酒集团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唐涛认为,国内市场掀起的并购热是好事,有利于市场进行有序、高层次竞争。在打完价格战、广告战之后,啤酒行业将把目光锁定在利润较高的高端产品上。中国啤酒业是个典型的重复建设行业,许多生产能力过小的啤酒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重组、并购和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使国内啤酒企业更趋规模化,是啤酒业走向成熟的象征。同时,外资并购也有利于国内啤酒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股权结构多元化,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国际巨头的进入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国际化因素,但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市场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   投资过热是"硬伤"   据了解,惠泉啤酒在燕京收购其国有股之后发布的首个公告称第一季度亏损。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国内啤酒市场的有效需求增长已经大幅度减慢,供过于求成为突出问题。啤酒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虽然是一种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整个市场行情来看,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而盲目求大,最终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使企业陷入艰难的境地。   据介绍,2003年啤酒业计划固定资产总投资82.31亿元,实际完成40.85亿元,新开工项目建成后至少要增加产能500万吨。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啤酒业现有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产能高于需求,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增势缓慢;二是市场过度竞争,导致多数企业销售下滑。   目前新一轮啤酒投资热主要受企业并购和区域布局拉动,其中有技术进步因素的项目。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扩大产能和在各地建新厂,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啤酒行业的竞争,一些企业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金威啤酒董事长叶旭全曾表示,中国啤酒企业在争夺国内第一把交椅时一哄而上,盲目做大是不理智的。金威的目标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然而对于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来说,尽管规模并不是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惟一要素,但规模偏小却往往会制约企业发展。   有关专家还指出,尽管目前多数啤酒投资项目属于企业行为,但均大量使用了银行资金,如果投资失败受损失的将不仅仅是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啤酒业投资过热现象,重新规划行业发展并且出台啤酒业投资指南,使中国啤酒工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1#

德国的饮料是怎样包装的? 德国的啤酒世界闻名,德国人能喝啤酒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其实除了啤酒之外,各种饮料在德国的销售量也很大。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德国人都会准备好许多饮料。周末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饮料都是成箱成捆地往家搬,至少要够一个星期用。去餐馆吃饭不喝酒的人肯定要点饮料。这里的饮料也是五花八门,原料由各种各样的水果或它们的混合体组成,当然也不乏象可乐等配成的饮料。既然有这么多的饮料,其包装肯定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看看德国的饮料都是怎样包装的。 从德国的饮料包装材料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纸塑复合材料、塑料和玻璃,而饮料包装容器以纸塑盒、塑料瓶和玻璃瓶为主。下面先来谈谈德国使用的各种纸塑复合饮料包装盒。 德国的饮料包装盒外表面是一层薄纸板,里边是一层铝箔。当然该铝箔是先和其它塑料薄膜复合在一起,然后再与纸板复合。纸板本身有它的优点,重量轻,有一定的强度,容易印刷并加工成型,成型后的纸盒有利于集合包装及堆码存放;铝箔与塑料复合而成的薄膜具有良好的渗透阻隔性能,既能防止液体渗出,又能起到使饮料保质保鲜的作用。同时塑料薄膜还具有良好的热封性能,纸塑盒的密封成型,实际上就是靠它来实现,而且时间短、速度快,适于流水生产线加工。纸塑盒外表的印刷非常精美,大部分都经过上光处理。其彩色图案和标题让人一眼就知道里边是何种饮料。通常除了注明商标和生产厂家外,饮料的各种成份比例都详细地标注在一个小表格内,而且都是实事求是,并经过有关部门的检验。除此之外,饮料的保质期一般会印在盒上的顶部,盒子正面的右下方也印有“使用期限请看纸盒顶部”的文字。饮料盒的侧面印有“打开后可以冷藏三天”等说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水果饮料饮料都是使用这种包装。 还值得说明的是饮料盒的开启与再封。以前经常看到饮料盒的顶部罐装后全部密封,只是在折叠粘合后的一个三角上加工一条压痕线,并注明从此撕开或剪开的字样。这种开启方法给消费者带来许多不便,而且开启后无法再封,影响了饮料再饮时的质量和存放寿命。现在德国市场上出现了几种新的饮料盒密封开启口。一种是在饮料盒顶部的一个角开个小口,再将加工成型的方形塑料盖粘上去。此盖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粘合固定部分,另一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通过位于中间的一个小转轴连接在一起,这个活动部分可以转动大约九十度,活动部分在开口处往下转就打开,往上转就封闭,并设计有定位和卡紧的小零件。另一种也是在饮料盒顶部的开口处粘上由固定和活动两部分组成的方形塑料盖,此两部分一端已经加工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可以开合。饮料盒的开口很有讲究,它不象第一种方法那样开一较大的口,而是由一个小锥形孔和小圆孔两个小口组成,锥形孔可以倒出饮料,小圆孔进入空气有利于饮料倒出。这两个小孔由一小块复合铝箔密封,既保证了密封效果,又可以及时发现此饮料盒是否已经开启过。第三种方法是在饮料盒的开口处粘上带螺旋的塑料圆形盖,此圆形盖的下部粘合固定于纸盒上,上部通常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旋转盖,另一小部分粘在固定部分上,通过几根塑料细线把它和螺旋盖连接,如果打开螺旋盖,塑料细线就会断裂,那么马上就知道这盒饮料被打开过。 在德国,纸塑盒装饮料的容量除了常见的1升和1.5升外,还有一种0.2升的小盒,它的顶部开有一小圆孔,并用复合铝箔密封,套在小塑料薄膜袋内的小吸管被粘在盒边,使用时只要将吸管插入就可饮用,简易方便,特别适合于小孩饮用。这种小包装绝大部分都采用集合包装的形式,即把10小盒饮料用收缩薄膜缠绕起来作为一个包装单元。 德国饮料包装的第二大类是塑料瓶,即我们常说的聚酯瓶。常见的容量有0.5升的小瓶和1.5升的大瓶。小瓶包装的饮料有苹果汁、柠檬汁、橘子和别的水果混合而成的饮料等,可乐也有使用这种小瓶包装的。大瓶包装常见的饮料有各种可乐,例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其它品牌的可乐;还有象樱桃汁、山楂汁和其它水果的混合饮料。矿泉水包装经常也能看到这种大小的聚酯瓶。聚酯瓶装饮料除了保质期直接印在瓶颈靠下的地方外,其它诸如商品名称、原料含量、生产厂家、回收标志和商标等都印刷在一定宽度的纸条上,然后绕瓶一周粘贴上去。无论大小塑料瓶的瓶盖都使用塑料盖。盖的下端有一个小圈,和主瓶盖通过相同材料的一些细线连接起来,拧开瓶盖时这些细线断开,瓶盖可以拧下来,但该小圈还留在瓶颈上,这时就能看出该瓶已被开启过。小瓶饮料一般都用热收缩薄膜把6个瓶子按两排包裹在一起作为一个包装单元,但该包装单元的两端没有封闭,伸手就可从任何一端拿起来,便于携带。大瓶单元包装与小瓶大同小异,也是6瓶分两排包裹在热收缩薄膜内,由于6大瓶组成的包装单元较重,所以在包装单元的外面两侧居中处粘一条宽约2厘米、长约40厘米的塑料带,粘贴后该塑料带和包装单元顶部有一定的空隙,以便手提。这些大小包装单元大都堆码在托盘上,从而有利于装卸搬运。 德国饮料包装的第三大类是玻璃瓶,但与纸塑盒及聚酯瓶相比用量要少。常见的饮料包装玻璃瓶形状各异,瓶身有直桶型、细腰型和小幅度的锥体型,瓶颈有普通型与短颈型。玻璃瓶以白色玻璃为主。瓶盖都是金属盖,而且是螺旋盖。像啤酒瓶那种要用相应工具开启的瓶盖几乎很难看到。文字说明和彩色图案印在标签上,然后粘贴到瓶子上。玻璃瓶的容量以0.5升最为常见。这些装饮料的玻璃瓶或者12瓶、16瓶为单位直接装有固定位子的钙塑箱内,或者以8瓶、10瓶为单位装在瓦楞纸板小托盘内。这种小托盘有的像一个反放着的盒盖,有的像一个无盖并且两端面各被切掉一块的小纸箱,现在还有一种类似于封闭的纸箱,但两端面被切掉一大块,两长面都开一小窗的玻璃瓶饮料集合包装。在集合包装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生产厂家都在想方设法减少包装材料的用量。 最后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务国现在已很难看到用易拉罐来包装的饮料。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2#

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筹备进程加快 继农业部中国啤酒大麦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暨啤酒原料产业发展论坛大会之后,业内广泛关注的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的筹备工作进程加快。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啤酒大麦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暨啤酒原料产业发展论坛上,行业内各方专家呼吁成立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成立啤酒原料产业协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中国啤酒大麦的产业化经营和大麦品质的提升。通过产业协会,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大麦的生产与供应进入良性循环,使中国的大麦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据悉,我国大麦年产量为300万—400万吨,其中啤酒大麦100万吨。而全国啤酒大麦需求量每年约300万吨,导致200万吨的巨大缺口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大麦进口国,占据了世界啤酒大麦用量的70%。 最近,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明确提出了今后应重点抓好的三项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对啤酒大麦产业化组织的协调和建设,开展产销衔接等活动,推进政府服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优质农产品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近日表示,应抓紧啤酒原料产业协会的筹备工作,将主要力量调动起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力支持产业协会的筹备与成立,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将积极参与产业协会的组建。 近日,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发起人代表戴永全、宫云科、万彦生、白普一等在北京召开工作会,并达成共识:积极努力工作,加快啤酒原料产业协会筹备工作进程;10月底前,发起人代表将向第一批发起筹备单位发文,就筹备工作时间表、协会的组织机构框架等问题作建议性说明并广泛征求意见。会议明确了啤酒原料产业协会将成为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功能的准企业性质的行业协会,协会成立后将开展信息服务、品种审定及配套工业试验、质量检测、培训、龙头企业认证、仲裁等工作,在条件具备时,还可开展贸易服务,成立麦芽研究中心等。记者获悉,燕京啤酒集团、山东九发进出口有限公司、北京宝麦啤酒原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明确表示,将为协会提供启动经费。 中国啤酒原料产业协会发起人代表、燕京啤酒集团副总经理戴永全告诉记者,目前已有近70家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加入该协会的意向,有的单位还表示愿意为协会的工作启动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3#

研究表明女性喝红酒有益健康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年轻女性每天喝一两杯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可使患中风的危险降低60%。   据美国《侨报》日前报道,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男性和中老年人适量喝酒对心脏有益,但此次研究证明适量喝酒对年轻女性也有益。   研究人员对600名年龄介于15到44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224名在前一年患过中风的女性。 调查发现,那些在过去平均每天喝一到两杯酒的女性比那些从不喝酒的女性患中风的危险要小40%到60%。   研究人员说,女性喝葡萄酒还可减少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危险,葡萄酒比啤酒和酒精饮料的预防效果更强。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4#

啤酒业明年起定额用水 成本费用将增加3% 啤酒业成本将增加3%,燕京华润称暂时无忧 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得消息称,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中国将对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等7个行业实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届时,国家将对超过定额标准的取用水量实施高额水价;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将削减其用水计划、不予供水或不批准取水。 用水超额加倍交费 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涉及上述七大行业取水定额的国家标准。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消息,这次出台的取水定额标准对火力发电、钢铁、石油、印染、造纸、啤酒、酒精等七个行业的取水定额指标以及相关的定额使用说明进行了规定和指导,为国家进行取水定额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前,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 水利部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存在用水大量浪费现象,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高,大城市在30%~40%,中小城市则更低。因此,在水源特别缺乏地区,不仅要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且还要考虑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 基于以上原因,北京市水利局此前已制定了“用水定额参考”,对各个行业都有限水标准,今年的力度更大。全市各单位的用水定额指标在年初确定的计划指标基础上,平均核减10%至15%。以每两个月为一个考核期,用水量超过定额20%(含20%)以内的水量,按照水费的2倍交费;超过20%至40%(含40%)按照水费的3倍交费,超过40%以上按照水费的4倍交费。 啤酒业成本增加3% 啤酒生产企业向来是用水的大户。消息公布后,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国内两大啤酒巨头相关负责人。北京燕京啤酒董事丁广学,华润雪花啤酒销售总经理侯孝海都对此事表示惊讶,至于这个限制对啤酒业将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都称刚刚知晓,暂时对企业影响不大。 据初步测算,水价调整后,啤酒、饮料等行业增加成本3%左右。而记者了解到,啤酒、饮料的成本构成非常复杂,水费所占比例不大,虽然目前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成本增加,厂家一般会通过“节能降耗”等方式“消化”,不会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并且因为新规定到明年5月才开始实行,企业有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并不会造成太大冲击。 业内人士预言,新规定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啤酒业并购减速。目前中国啤酒在华东、华北、东北的布局基本完成,余下多是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这些区域水资源本身非常紧张,虽然国家目前只在少数地方进行限水试点,但大企业今后在并购时,不得不更多考虑水的因素。 来源:新京报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15#

多法并举解决啤酒生产过程中废水问题 酒类在酿造过程中除了消耗大量的能源、粮食外,还要排出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这些废水排入水体则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啤酒是酿酒行业中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大户。有关部门测算,2002年全国啤酒废水排放量约为2.7亿m3,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3%。   据预测,2010年前,啤酒行业每年大约要增加100万吨的产量。而在产量年年增长的啤酒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又都会有废水排出,除去同时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粉尘外,啤酒厂废水的主要来源有:糖化过程的糖化、过滤洗涤水;发酵过程的发酵罐、管道洗涤、过滤洗涤水;灌装过程洗瓶、灭菌、破瓶啤酒及冷却水。除啤酒生产各工序排出废水外,动力部门还会排出冷却水,其中,包装工序排出的冲洗水属低浓度有机废水;酿造过程排出的废水一般污染物浓度较高,属高浓度有机废水。如果以吨啤酒排放废水10m3计算,则年均新增废水量为1000万m3。这就意味着,2010年前,随着我国啤酒产量的增加,同步增长的啤酒废水量势必会加重环境的污染程度。   糖化、发酵、过滤、灌装是啤酒生产的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会有固体废弃物和废水产生。针对啤酒废水污染的控制,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与厌氧联合生物处理等方法。这些废水处理方法能有效去除啤酒废水中的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啤酒废水对环境的危害。从我国目前实施并运行的装置来看,应用最广泛的是厌氧与好氧联合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常采用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形式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生物处理除有传统消化池应用外,一些新工艺已在啤酒生产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活性污泥法对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是使用最多、运行可靠的废水处理方法。与生物滤池等生物膜法相比,该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少,处理效果好,适用于大中城市啤酒厂。据调查,广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温州金狮啤酒有限公司、珠江麒麟统一啤酒有限公司和鞍山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均采用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的缺点是运行中易出现污泥膨胀问题,且污泥产量高,处置麻烦,不耐冲击负荷,基建运行费用也比较高。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即SBR法)已用于处理啤酒废水工程中,SBR法能有效去除啤酒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当进水COD浓度为1000mg/L—2000mg/L时,处理后的出水可达污水综合排放的一级或二级标准。该方法的特点是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均在一个池中按顺序完成,废水分批处理,运行灵活,能有效抑制污泥膨胀,剩余污泥量少且浓缩脱水性能好,耐冲击负荷,工作稳定,基建运行费用低。与常规活性污泥工艺相比,在进出水质相同的前提下,采用SBR法,基建投资、运行费用及占地面积均可减少20%左右。目前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等均采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   据悉,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废水处理设施并非新近开发的啤酒废水处理技术,但实际上出水的水质远远好于现行的排放标准,且处理成本仅为0.7元/m3左右。根据该厂的经验,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能够达标,除必要的生化处理设施外,还必须具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否则,即使具有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很难正常运行,出水水质同样难以达标。   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厌氧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两相厌氧消化等工艺,以其较高的容积负荷率和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受到企业的青睐,被称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适用于处理啤酒废水,而且厌氧消化工艺与啤酒酿造及发酵生产工艺类似,容易被啤酒企业掌握。此外,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之前,采用厌氧水解作为预处理,对减轻好氧生物处理的负荷,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及有机物去除率,降低污泥产出率极为有利。   总之,实现增产减污的途径只有加速老企业的改造治理,提高啤酒工业的规模效应,同时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