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到冬天,特别是春节,就有大批南迁避寒者,像候鸟一样飞到温暖的海南,在那里享受季节的红利。可春节出游的心态,大概跟看一部烂片的心态差不多,明明知道“挨宰”几乎是必然剧情,却因为休假的档期只摆在这几天,也只能飞蛾赴火地去。网上因此多了不少备受追捧的防挨宰指南、“防宰”网站,网友字字血泪,“候鸟们”趋之若鹜的温暖三亚,俨然成了“宰客”重灾区。

  1月28日,就有实名认证的网友发布微博称,自己的朋友在三亚吃海鲜被宰,三个普通的菜接近4000元。并称邻座游客指池里一大鱼刚问价,店家即迅速将鱼捞出摔晕,讨价6000多元。该微博一发布就引发热议,一些网友纷纷转帖称自己遭遇过类似情况。

  1月29日,三亚市**新闻办官方微博回应“春节宰客”事件,称今年春节黄金周在食品卫生、诚信经营等方面三亚没有接到一个投诉、举报电话,说明整个旅游市场秩序稳定、良好,遭到不少网友质疑和嘲笑。

  “宰客”是不是常态,不好说,但看看网上铺天盖地的防宰指南,大概也能对当地的旅游环境咂摸一二。当地**对旅游乱象有没有作为,没有实地调查,但新闻办面对网友指名道姓的举报,却依然还能大言不惭地高举“零投诉”奖牌,就实在是一件既有喜感又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仅就统计意义而言,“零投诉”说来也不难实现。据报道,面对如此猖獗的“宰客”案例,有媒体记者曾想就此采访海南旅发会、旅游局等单位,经过多次拨打,这些单位的电话均无人接听。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地旅游监管之无力?投诉之无门?在最重要的休闲旅游黄金期,旅游监管却处在游客们无法触及之地,凌空虚蹈,游客只能投诉无门,或是明知投诉无门只好挨宰吃闷亏,这样的零投诉下,饭馆宰客只能成为潜规则。

  面对铺天盖地的“宰客”,相关部门应对投诉,却依然能够祭起“零投诉”大旗,这种做法让我们有理由怀疑,游客“被宰”也许并非个例,而更似一种监管松弛下的常态。作为“国际旅游岛”,“宰客”歪风俨然已经成了美好风光投射的另一面阴影。比如有许多游客反映,与普吉岛、马尔代夫等成熟的国际旅游岛相比,海南的一些旅行社经营混乱,黑导游现象较多,酒店也是参差不齐,房间价格很多比国外星级酒店都贵几倍,此外,交通工具也不够便利,出租车在节假日宰客现象尤为严重。而在今年春节期间,海口机场因大雾引发的混乱,也将当地公共设施难以承受旅游旺季的超负荷冲击问题,暴露在人们面前。

  “国际旅游岛”概念下的海南岛,正经受着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双重拷问。很显然,当大量旅游人群涌入海南,无论是整个旅游的硬软件接待,还是社会管理系统,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至于旅游旺季之时,当地很多**部门却还在休假,管理薄弱,监管漏洞呈现。将之与国际成熟旅游市场对比,正暴露出“国际旅游岛”海南,与一些国际旅游规则与文化格格不入的窘境。

  而这次三亚春节宰客以及“零投诉”事件,恐怕折射的也不仅是这个岛屿的旅游漏洞与不足,而更将国内旅游中大家心知肚明,却始终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放置在了世人面前。当“宰客”成为一种旅游潜规则,当被宰去个三五斗的案例,不再构成新闻故事,不再成为监管对象,却反而成为一种旅行必备常识,在网上大行其道。这种怪现状实际也在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整饬的,恐怕并非仅是宰客,还有那些将“宰客”纵容成潜规则的“零投诉”监管。——食品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