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省福安市突破南方高温高湿种不了葡萄的“理论**”,实现了产业化栽培,从1984年12亩发展到2011年4.5万亩,每亩产值由3000元跃升到1.2万元,惠及19万农民增收,赢得“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28年探索 敢冒风险 用新科技 葡萄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984年,象环村陈玉章、陈绍奇、陈盛发、陈卫现4位农民怀着劳动致富的梦想,冒险引进福建省农科院地热所的葡萄苗,在12亩承包地种植,无意间改写了北方葡萄南国种植历史。

    当年,在平地稻田种葡萄,要冒很大风险。“看到致富信息,说北方葡萄一斤卖2元,远高于一斤猪肉7毛钱的价格。”陈玉章决定冒险一试,如果引种成功,将为致富探新路。

    他清楚记得,那天,福建省农科院专家用解放牌大卡车,翻山越岭,送来营养袋栽的“巨峰”葡萄苗。第二年葡萄挂果,亩产500公斤卖了2000元;50公斤葡萄等于500公斤稻谷的现场示范,引发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但是葡萄致富的梦想远非想象的那般顺利。福安地处东南沿海,露天栽培遭遇梅雨季节,高温高湿诱发黑痘病大流行,影响产量、品质和收益。1986年,福安葡萄大幅减产。

    陈玉章心急如焚,连忙向专家“求救”。省农科院成立以郑铭西、吴伯娇牵头的黑痘病防治课题组,长期驻村攻关。经过3-4年探索,破解了技术难题。

    从此,陈玉章与葡萄科技结下不解之缘,与专家保持长期联系,遇到解决不了难题,时常送病叶、病果到福州咨询求教。

    在省市专家和农业局帮助下,陈玉章的套袋栽培、测土配方、避雨栽培等相继成功。到他果园和家里观摩请教、串门取经的村民络驿不绝,他乐此不彼,分享种果心得。

    “现在省市联合推广避雨栽培,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早年深受黑痘病困扰的陈玉间如今深有感触。

    科技推广的“邻里传播”效应,使象环村一举成为闽东葡萄种植专业村,还带动赛岐、甘棠等周边乡镇连片种植6000亩。象环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9成新房是种葡萄盖起来的。

    2010年3月,葡萄遭受百年冻害。国家产业体系和省市专家指导,陈玉章采用去除受冻芽,施用少量氮肥促进副芽生长,施用树面保护剂等冻后减灾技术,做到灾年不减收益。

    现在,福安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产值5.5亿元。


    推广绿色保鲜贮运技术 福安葡萄远销八方

    2006年,国家果蔬保鲜中心福建站的何志刚到福安调研,发现当地缺乏葡绿色贮运保鲜技术,流通中易失水、脱粒、霉变,成为制约葡萄外销的技术瓶颈。

    2008年福建省农科院与宁德市开展科技共建,2009年又启动科技下乡“双百”行动,该院果蔬保鲜与食品发酵团队与福安农业局和市葡萄协会合作,引进国家果蔬保鲜中心研发的葡萄专用套袋、快速预冷与缓释包装贮运技术。常年推广专用套袋20万个,明显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每亩增值1800元。

    控制采收成熟度和采收期,应用快速预冷与缓释包装贮运技术,巨峰葡萄冷贮运15天、货架4天后好果率95%,掉果率4%,示范推广5000亩,增值920万元。

    从此,福安葡萄形成北起山东、长三角,南至珠三角、厦漳泉,沿沈海高速两旁大中城市的稳定市场和销售网点。

    亲身经历从零到占全省四成跨越的福安市葡萄协会林青会长说,实现跨越发展关键有三靠。

    一靠政策。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的政策,2007年福安出台加强葡萄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1年12月,福安10万元重奖获全国金牌的郑柯发和5位农民合作组织技术带头人。

    二靠科技。省农科院与福安葡萄渊源深厚,从早年引进巨峰葡萄到今天酿酒专用“桂普1号”引进,共建科技下乡示范基地促进邻里传播,开办田间学校推广新技术,联办产业发展研讨会扩大宣传,共建研发中心和国家产业试验站破解产业难题等,省农科院和福安市获得5项省科技成果奖和3项专利。

    三靠投入。福安市委市**重视葡萄产业投入,1996年60万元专项扶持扩大种植面积,2004年13万元推广葡萄专用套袋,2008年支持葡萄产业资金增加到120万元,2010年发放葡萄大棚补贴150万元。饮料招商网  yl.spzs.com